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儿童脑室-腹腔分流管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薛萍李昊施伟
    902-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在儿童脑室-腹腔(VP)分流管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脑积水术后VP分流管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ETV.术后根据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ETV成功的判定标准为术后≥3个月未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而ETV失败的判定标准为ETV术后3个月内再次行VPS.结果 29例患儿中,男18例,女11例;ETV患儿的年龄[M(Q1,Q3)]为 84.0(46.5,120.5)个月,初次行 VPS 的年龄[M(Q1,Q3)]为 5.7(2.0,18.0)个月;诊断为梗阻性脑积水的患者有20例,交通性脑积水的患者有9例.出现分流管功能障碍的原因,3例是分流管相关感染,19例为分流管移位、头端堵塞,3例为分流管断裂,4例为裂隙脑室综合征(SVS).29例患者的最长随访时间为90个月.至末次随访,ETV的有效率为55.2%(16/29),其中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ETV有效比例为6/9,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ETV有效率为50.0%(10/20),交通性脑积水患儿的ETV有效率较梗阻性脑积水患儿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SVS患儿手术的成功比例仅为1/4.结论 ETV在VP分流管功能障碍有一定的应用效果,可作为分流管翻修术的替代手段,尝试在任意类型分流管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

    脑积水自然腔道内镜手术脑室造口术儿童分流管功能障碍

    本刊关于稿件摘要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907页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儿童小脑蚓部肿瘤的临床效果(附18例报告)

    王超张晓华王俊刘昉...
    908-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儿童神经外科(15例)、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同一治疗组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儿童小脑蚓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其中,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1例,行活组织检查1例.术后病理学结果:髓母细胞瘤9例,室管膜瘤3例,星形胶质细胞瘤5例;行活组织检查的患儿术后病理学结果提示为小脑良性病变.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小脑性缄默4例,共济失调13例,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17例患儿完成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36个月,发生交通性脑积水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改善;存在小脑性缄默和共济失调症状患儿的症状较出院时均有改善.末次随访时,肿瘤复发3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切除小脑蚓部肿瘤能达到显露要求,肿瘤全切除率较高,提供了显微镜手术外的另一个选择.

    VEGFA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与超选择性颅内动脉灌注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疗效的关系探讨

    张顶顶李劲松刘涛庄宗...
    911-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和VEGFR 2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超选择性颅内动脉灌注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23年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超选择性颅内动脉灌注贝伐珠单抗治疗的14例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采用神经肿瘤学反应评估标准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将获得疾病控制(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者定义为治疗有效组,未达到疾病控制者为治疗无效组,各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A、VEGFR 1/2蛋白的表达量,利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比较两组间VEGFA、VEGFR 1/2蛋白表达量及微血管密度的差异.结果 与贝伐珠单抗治疗无效组相比,贝伐珠单抗治疗有效组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A的表达量(分别为5.71±2.21和1.86±0.90,t=4.27,P=0.003)及微血管密度[分别为(46.7±16.7)个/400 倍镜和(23.4±5.7)个/400 倍镜,t=3.50,P=0.009]均明显增加,而VEGFR 1和VEGFR 2的表达量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初步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VEGFA的表达量和微血管密度与超选择性颅内动脉灌注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有关.

    胶质母细胞瘤复发贝伐单抗颅内动脉超选择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微血管密度

    本刊关于稿件统计学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916页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颅内外血运重建术后并发症的预警因素及短期疗效分析

    杨冬旭郝晓宽刘子琪王禧龙...
    917-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颅内外血运重建术后并发症的预警因素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行颅内外血运重建术的ICA或MC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20例(120侧手术).根据术后14 d内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筛选影响术后并发症的预警因素.应用1:2倾向评分匹配方法筛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者,比较两组术后3~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CT灌注加权成像(CTP)分期的差异.结果 120例患者术后共19例(15.83%)发生并发症,其中脑梗死5例(4.17%),脑出血2例(1.67%),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12例(10.00%).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并发症组患者手术侧别为左侧的占比高,术前收缩压及红细胞比容高,术后第1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收缩压高(OR=1.06,95%CI:1.01~1.11,P=0.022),术后第 1 天 NLR 高(OR=1.14,95%CI:1.04~1.24,P=0.006),手术侧为左侧(OR=12.87,95%CI:2.68~61.70,P=0.001)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预警因素.应用1:2倾向评分匹配的并发症组(15例)与无并发症组(25例)患者比较,术后3~6个月mRS及CTP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收缩压高、术后第1天NLR高、手术侧为左侧是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或MCA闭塞患者颅内外血运重建术后并发症的预警因素;术后新发生并发症对患者短期疗效无明显影响.

    动脉闭塞性疾病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手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颅内外血运重建术

    复合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胡晓珺刁宇航谭睿郝正浩...
    923-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复合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疗效,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6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复合手术切断SDAVF引流血管.采用MRI观察脊髓水肿节段、水肿横截面积比值、水肿长径和短径的变化情况;采用改良Aminoff-Logue评分(mALS)评估脊髓神经功能情况,包括mALS总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排尿和排便功能评分;术后12个月mALS总分较术前降低≥2分为改善,降低<2分为无明显改善.分析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76例患者术后的随访时间[M(Q1,Q3)]为15.0(13.5,20.0)个月.脊髓MRI显示,术后所有患者脊髓水肿及迂曲血管影均改善,无一例复发.术后12个月,76例患者中,mALS改善33例(43.4%),无明显改善43例(56.6%).与无明显改善组比较,改善组患者的病程短、术前mALS总分和步态评分低、术前水肿节段数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性别、瘘口部位,术前排尿、排便功能评分,以及脊髓水肿的长径、短径、横截面积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短(OR=0.92,95%CI:0.86~0.99,P=0.028)、术前的 mALS 总分低(OR=0.76,95%CI:0.59~0.99,P=0.043)和脊髓水肿的节段数少(OR=0.78,95%CI:0.62~0.98,P=0.035)与患者的预后良好相关(均P<0.05).结论 复合手术治疗SDAVF,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病程短、术前的mALS低及脊髓水肿的节段数少是患者预后良好的重要影响因素.

    脊髓血管疾病动静脉瘘治疗结果影响因素分析复合手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获得首次完全再通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模型建立

    陈正文贾琪邵俊杰王竞立...
    929-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获得首次完全再通后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卒中中心(38例)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60例)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并获得首次完全再通的98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98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为0~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为3~6分)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者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图、校准图分析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不良预后的性能.结果 98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组44例,预后不良组5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缺血半暗带体积、血栓负荷量得分(CBS)>6分患者的比例、区域软脑膜侧支(rLMC)分级、血清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血小板计数、采用局部麻醉的患者比例、出血转化比例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高(OR=0.94,95%CI:0.89~0.99,P=0.037)、入院时高 NIHSS 评分(OR=0.86,95%CI:0.77~0.97,P=0.010)、高 NLR(OR=0.88,95%CI:0.77~0.99,P=0.045)、较差的侧支循环状态(OR=0.03,95%CI:0.00~0.24,P=0.001)均为获得首次完全再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上述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5%CI:0.84~0.96).结论 根据患者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NLR、侧支循环状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能能够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获得首次完全再通后不良预后的概率.

    卒中血管内操作预后首次完全再通列线图预测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关规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935页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单侧钻孔引流术后对侧血肿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郭松朱炳城李云飞姚楠宇...
    936-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bCSDH)单侧钻孔引流术后对侧血肿进展(CH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1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接受单侧钻孔引流术的87例b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根据对侧血肿是否进展分为CHP组和无CHP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CH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3个月,87例患者中16例发生CHP,发生率为18.4%,其中9例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7例发生于术后1~2个月.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血肿吸收,11例患者采用手术清除血肿.术后6个月内手术侧血肿复发2例,均为无CHP患者.与71例无CHP组患者对比,16例CHP组患者拔管前对侧血肿的最大厚度明显增大(P<0.001),对侧血肿位于曲侧(P=0.018)、血肿范围为广泛型(P=0.001)、CT密度为混杂型(P=0.034)患者的占比高.仅对术前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侧广泛型血肿(OR=5.34,95%CI:1.29~22.06,P=0.021)是CHP的危险因素;纳入术后变量进行分析后,对侧广泛型血肿(OR=4.60,95%CI:1.02~20.72,P=0.047)、拔管前对侧血肿最大厚度增大(OR=21.99,95%CI:1.85~260.81,P=0.014)是CHP的危险因素.结论 bCSDH患者行单侧颅骨钻孔引流术后2个月内是CHP的高发期.对侧广泛型血肿、拔管前对侧血肿最大厚度增大是术后CHP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肿,硬膜下,慢性双侧引流术危险因素对侧血肿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