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刘迁

半月刊

1004-2377

zazhi2008@163.com

010-51280025(李健)

100084

北京市清华大学84-1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Journal zhonghua shaonia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思考

    罗声高
    16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阐述了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感觉机械制图学未致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让机械制图的跟上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就要及时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来。

    学未致用改革学以致用

    亲近母语享受语文受益终身--观一次访谈节目的启示

    简楠
    16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艺术大师谢晋先生谈读书对其以后艺术创作的重大影响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语文的学习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形成了丰富的语言积淀,让学生在成长中受到感染,熏陶,能够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致力于在语文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受益终身。

    亲近母语享受语文受益

    感悟板书--读《关于板书本质的新阐释》有感

    马荣芹
    167-167页

    以学定教,减少课堂之尴尬

    陈碧云
    168-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正因为有这样的理念做指导,教师们呼唤“新课堂”。可说说容易做做难啊!许多数学教师为赋予课堂以活力,便绞尽脑汁“花拳绣腿”,结果常常令教师们哭笑不得。

    预设尴尬情景误导理想无奈

    高中物理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孙少华
    169-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必须为“四化”建设的需要服务,在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智力?高中物理都要培养什么能力?主要应培养什么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高中物理抽象思维

    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

    韩慧
    170-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几十年了。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禁要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是否成了“悬在天上的星座”,起到了校正航向的导航作用?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是否充分注意到并发挥了历史教育的功能?本文不可能全面地讨论这一问题,仅就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中学生历史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吕志飞
    17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高中语文阅读想像力

    怎样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效果

    宋丽萍
    172-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给学习者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不得法的学习方法,会阻碍才能的发挥,越学越死。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低效率和烦恼。由此可见,方法在获得成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政治效率

    如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孙春云
    173-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兴趣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前提,幼儿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兴趣在数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开展数学生活课程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幼儿数学兴趣

    高中化学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素质

    陈红军
    174-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不仅是其他学科的教育任务,也是化学学科的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从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角度着想,自觉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升学率高一点、自己所教学科考分高一点而沾沾自喜。对于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化学教学提高素质课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