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刘迁

半月刊

1004-2377

zazhi2008@163.com

010-51280025(李健)

100084

北京市清华大学84-1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Journal zhonghua shaonia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郑文铎
    8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能力兴趣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常昆
    8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小学生活泼生动,求知好学,花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共同目标,体育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第一”。体育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体育老师更要注意此方面的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书育人的规划之中,让小学生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也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小学生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初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胡旭
    87-87页

    浅谈小学美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张胜廷
    8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教育工作是众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体,美育则是架设在学校教育工作与众多学科间的一道桥梁,在德育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美育是实施德育的桥梁,是德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德育是养成个体的品质、思想、行为,它所要承担的是受教育者理性的教育内容。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个体的审美情感体验与认知力及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培养与陶冶,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层面,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使美育得到指导和升华,从而使审美意识更具思想性和哲理性;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由此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美育德育途径

    中学语文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王晓平
    8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们知道,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在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

    谈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入技巧

    李永丹
    9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思想政治课的导入也要随着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导入如何才能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导入技巧

    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孙宏斐
    90-90页

    初中班主任管理方法初探

    牛会燕
    9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中学生是中学的初级阶段,年龄由儿童期转为少年期,心理上也逐渐从依附家长,崇拜老师到寻找自我,力求摆脱外在束缚的转型时期,所以在工作中就必须更加耐心、细致、循序渐进、讲究策略和技巧。

    初中班主任管理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吕青海
    9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将有意义的积极性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性学习结台起来,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才能实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简析高中地理课堂兴趣培养

    杨俊霞
    9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使地理课堂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适应新课改的浪潮,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主要涉及民主氛围的营造,课堂情境的创设,生活中地理知识的挖掘和应用,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希望通过此次初浅的探讨,能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课堂形式提供参考,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服务。

    新课程民主合作焕发活力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