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孙永华

双月刊

1673-9450

zhssyxf@163.com

010-63138570,63139297

100050

北京宣武区永安路95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jury Repair and Wound HealingCSTPCD
查看更多>>栏目有专家风采、专家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技术改进、综述、警示、讲座、译文、病例报告、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促创面愈合中的应用与挑战

    祁放王达利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SC)能够有效促进各类创面的愈合且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进一步研究发现MSC通过旁分泌产生的外泌体也具有与MSC等效的生物学作用.基于MSC源性外泌体的"无细胞"疗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面临的争议与挑战也值得关注.本文就MSC及其源性外泌体的应用进展和争议,以及微环境对其的影响进行简要评述,与读者共同探讨.

    干细胞伤口愈合治疗应用外泌体挑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尿液流出道的研究

    江伟陈小刚汪前亮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构建组织工程管状移植物在兔体内进行尿流改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共选取雄性SPF级新西兰大白兔36只.(1)取新西兰大白兔6只,行耳缘静脉麻醉后,提取BMSC和并进行体外培养,选取第3代BMSC,进行爬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2)另取6只新西兰大白兔,耳缘静脉麻醉后,取膀胱组织块,对尿路上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3)采用Transwell法,对BMSC悬液进行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诱导分化后BMSC是否向尿路上皮表型分化,同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UPIa、角蛋白(CK)-18的表达情况;(4)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并对制备好的支架的形态、孔隙率进行评估;(5)将诱导分化14 d后的BMSC浓度调至4 x 106/mL,逐滴加入盖满整个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材料,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样浓度的细胞悬液置于细胞培养瓶培养,取培养1、3、5、7、9 d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评估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上细胞生长情况,使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能力,并进行活细胞/死细胞测试;(6)取剩下的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麻醉后,分别将接种BMSC和未种BMSC的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埋入实验组和对照组新西兰大白兔大网膜,网膜包裹促血管化2周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血管生成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表面生长情况;(7)对2组新西兰大白兔行尿流改道术,于术后1、2、4、8周进行取材,并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10周利用静脉尿路造影检测流出道通畅情况.结果 (1)分离出的BMSC呈圆形,培养3 d后以长梭状细胞形态为主;培养10 d,细胞融合度可达到90%,呈典型的纺锤样形态;获取第3代BMSC,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约99.9%的细胞表面表达CD44和CD90,约97.0%的细胞表面不表达CD34和CD45.(2)尿路上皮细胞培养3 d,贴壁生长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细胞形态由类圆形变为扁平梭状,可见少量细胞集落形成;培养12 d,细胞融合度达到90%,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样;CK(AE1/AE3)抗体鉴定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多边形阳性细胞.(3)将诱导分化后的BMSC爬片行免疫荧光检测、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均提示:未诱导分化的BMSC不表达或低表达特异性UPIa蛋白,而诱导分化后细胞UPIa和CK-18蛋白表达上调.(4)制备好的冻干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大体观察呈白色,可切成2 mm厚的薄片,扫描电镜下呈鱼网状结构,孔径大小为100~120 μm,平均孔隙率为(91.2±4.3)%.(5)培养3 d,扫描电镜可见细胞黏附在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上生长,较多的细胞伪足伸出,可见细胞之间的桥接现象;噻唑蓝比色法测试结果显示:细胞与支架材料共培养1、3、5 d,对照组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比实验组快,培养7 d,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增殖速度达到平衡,培养9 d实验组的细胞增殖速度加快,超过对照组;进行活细胞/死细胞测试,可观察到支架材料上90%以上的细胞为活细胞.(6)网膜包裹管状移植物促血管化2周后取材,肉眼可见移植物表面有新生血管生成;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管状移植物腔面可见薄层、稀疏尿路上皮细胞覆盖;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可见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7)实验组12只新西兰兔尿流改道后均成活,未见输尿管扩张、肾积水现象,无尿外渗,流出道未见明显瘢痕形成挛缩.对照组12只新西兰兔在尿流改道术后4周内全部死亡,尸检可见流出道腔面塌陷,流出道内表面不平滑,有较多的结晶物附着.在尿流改道术后1、2、4、8周,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上皮细胞逐渐完全覆盖流出道腔面;尿流改道术后1、2、4、8周,流出道表面可见上皮CK(AE1/AE3)和尿路上皮特异性蛋白UPⅢa表达逐渐增强;进一步检测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情况与UPⅢa类似.术后10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31表达阳性;静脉尿路造影提示双肾分泌功能正常,肾盂、输尿管显影好,未见明显扩张现象,造影剂能够顺利通过流出道,流出道显影较好,未见明显狭窄、向外弥散现象.结论 诱导分化后BMSC与丝素/壳聚糖支架共同构建组织工程尿液流出道是可行的,具有防止尿外渗、引流尿液的作用,为术后尿流改道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干细胞组织工程尿流改道术壳聚糖丝素蛋白支架材料

    肠内外营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疗效观察

    井维斌刘锐翟明翠刘振宝...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肠内外营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黑龙江省医院烧伤科收治的30例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 = 15)和对照组(n = 15).创面治疗方案均采取手术清创、持续负压封闭引流、创面基底床准备充分时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实验组术后给予肠内外营养方案,对照组给予临时性结肠造瘘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的营养学指标(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免疫学指标(血清CD4+、CD8+和CD4+/CD8+表达水平),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记录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次数、治疗费用、治疗接受程度.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x2 检验.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和血清CD4+、CD8+和CD4+/CD8+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实验组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259.6±34.0)mg/L、(37.1±2.2)g/L、(2.4±0.4)g/L,与对照组[(265.4±20.6)mg/L、(36.3±1.7)g/L、(2.5±0.4)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55、1.61、0.92,P>0.05);治疗后 14 d 实验组血清 CD4+、CD8+表达水平分别为(46.74±4.15)%、(25.99±2.90)%,与对照组[(43.15±4.95)%、(24.34±2.6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65、2.71,P<0.05);治疗后 14 d 实验组 CD4+/CD8+表达水平为 1.84±0.31,与对照组(1.79±0.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70,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实验组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分别为(36.63±2.38)、(39.30±3.74)分,与对照组[(45.27±2.25)、(45.73±3.5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6.80、3.06,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5.4±3.7)d,与对照组[(37.2±4.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0,P<0.05);实验组手术次数(2.1±0.2)次,与对照组[(4.2±0.3)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0.20,P<0.05);实验组治疗费用(8.6±1.8)万元,与对照组[(12.5±2.4)万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40,P<0.05).实验组患者沟通后治疗接受率93.3%(14/1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沟通后治疗接受率66.7%(10/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25,P<0.05).结论 肠内外营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可以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次数、治疗费用,让患者更容易接受,并能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出现,对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的治疗更有优势,可以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Fournier坏疽负压伤口疗法焦虑抑郁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肠内外营养

    Glisson蒂横断法肝切除术在儿童肝母细胞瘤切除中的应用

    吕伟闫涛刘军桂吉王明...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Glisson蒂横断法肝切除术在儿童肝母细胞瘤切除中的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例病理诊断明确为肝母细胞瘤的患儿.所有患儿术前均完成术前新辅助化疗3个周期(C5VD方案),完善相关检查及全肝体积与剩余肝脏体积测定,行吲哚氰绿试验完成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手术方式采用Glisson蒂横断法肝切除术,术中首先解剖肝门,鞘外法解剖悬吊左、中、右3支肝蒂.根据需要切除不同的肝段,有计划地阻断相应肝蒂,精准控制切除肝段的入肝血流.行左半肝切除时先阻断左肝蒂,再沿缺血线断肝;行右半肝切除时先阻断右肝蒂与中肝蒂,再沿缺血线断肝;行肝S58段切除时先阻断左肝蒂与中肝蒂,沿缺血线行S5,8段左侧缘断肝,再阻断中肝蒂与右肝蒂,沿缺血线行S5,8段右侧缘断肝;左三肝切除时,完全阻断中肝蒂、左肝蒂,沿S5,8段与S6,7段之间的缺血线断肝;行右三肝切除时,在结扎横断右肝蒂和中肝蒂基础上,还要沿肝圆韧带把支配S4段的Glisson蒂离断,此时肝脏表面可显示S4段与S2,3段间的缺血线,沿缺血线切除包括S4,5,6,7,8段的右三肝组织.统计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病理分型,术后1周复查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水平、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出院后第1、3、6个月,门诊复查腹部超声,血常规,GOT、GPT、INR,出院后第12,18个月复查腹部CT普通扫描和增强扫描.结果 16例患儿均采用Glisson蒂横断法肝切除术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例为横断左肝蒂完成标准左半肝切除,5例为横断右肝蒂与中肝蒂完成标准右半肝切除,3例横断左肝蒂、中肝蒂以及S5,8段肝蒂完成标准左三肝切除,保留S6,7肝段,4例横断右肝蒂、中肝蒂及支配S4段的左肝蒂的部分3级分支完成标准右三肝切除,术后保留S23肝段.手术平均时间为(208.1±45.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68.7±99.8)mL,术中平均输血量为(200.5±50.6)mL.术后1例发生胆漏,经充分引流保守治疗后治愈,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未发生术后出血、肝功能衰竭、肺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标本病理结果显示:16例患儿中,单纯胎儿型9例(56.3%)、混合性胎儿型和胚胎型4例(25.0%)、混合性上皮和间叶型2例(12.5%)、小细胞未分化型 1 例(6.2%).术后 1 周复查 GOT(64.6±20.4)U/L,GPT(70.2±14.5)U/L,PT(12.2±1.6)s,INR(1.2±0.2),平均住院时间(8.4±1.2)d.门诊随访3~18个月,出院后第1、3、6个月,门诊复查腹部超声无局部复发,血常规,GOT、GPT、INR均正常,出院后第12、18个月门诊复查腹部CT普通扫描和增强扫描,随访期间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 儿童肝母细胞瘤切除时采用Glisson蒂横断法肝切除术具有简单、安全、快捷有效的特点,对于完整切除肿瘤,保护剩余肝组织功能,减少术中出血作用尤为明显,有利于儿童术后快速康复.

    肝切除术儿童肝功能衰竭肝母细胞瘤Glisson蒂横断法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对血清TNF-α、IL-6、IL-10的影响

    白梅王文强蒙娜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同时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变化.方法 选取秦皇岛市第二医院创伤关节科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APFLP)内固定,患者于全身麻醉下取仰卧位.将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全部显露出来,将移位的骨折进行复位,复位满意后,固定解剖钢板及锁钉.研究组采用PFNA内固定,患者于全身麻醉下取仰卧位.C臂机透视下复位,选择合适的PFNA主钉,透视下见近端导针位置满意,顺导针打入合适的防旋刀片,远端通过瞄准器拧入1枚锁钉,最后安装主钉尾帽,术后透视见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位置满意.观察并对比术前、术后1周2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0水平的改变及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数据行t检验、x检验.结果 术前研究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分别为(19.31±2.11)、(8.66±3.74)、(4.27±1.16)μg/L,对照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分别为(20.16±1.86)、(7.53±2.38)、(5.18±1.93)μg/L,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周,研究组患者血清 TNF-α、IL-6、IL-10水平分别为(32.52±3.26)、(12.31±3.53)、(10.33±1.47)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38.56±5.74)、(17.52±2.87)、(16.18±2.7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3.181、12.968、13.382,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7.662,P<0.05).结论 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较理想,PFNA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能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6、IL-10水平的特点.

    股骨髋骨折老年人血清防旋髓内钉炎症因子

    局部皮瓣交错结合自体中厚皮移植在关节部位瘢痕挛缩修复中的应用

    张万福徐婧韩飞胡晓龙...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皮瓣交错结合自体中厚皮移植在关节部位瘢痕挛缩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烧烫伤致关节部位瘢痕挛缩患者80例,根据登记号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在行瘢痕松解后行创面修复.观察组患者测量关节部位形成创面的间距,沿两侧正常皮肤相反方向对应设计三角形皮瓣,剥离皮瓣后旋转90°,2个皮瓣交错对合,完整覆盖关节部位,皮瓣剥离后形成的上下2个创面,于背部或大腿外侧取自体中厚皮移植覆盖.对照组创面按照传统治疗方法,直接于背部或大腿外侧取大张自体中厚皮移植覆盖.门诊或网络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计算2组治疗总有效率,统计2组术后抗瘢痕治疗时间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愈28例(70.0%),有效11例(27.5%),无效1例(2.5%);对照组治愈20例(50.0%),有效14例(35.0%),无效6例(15.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102,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抗瘢痕治疗时间(41.93±8.16)d,低于对照组[(64.17±11.35)d],患者满意度评分(91.34±13.75)分高于对照组[(79.33±9.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4.742、11.102,P<0.05).结论 局部皮瓣交错结合分区中厚植皮为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的修复提供了一种较佳选择,术后术区外形好,瘢痕挛缩轻,预后功能好,可作为传统关节部位瘢痕松解后自体中厚植皮治疗的有益补充.

    瘢痕关节挛缩外科皮瓣植皮

    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在胸骨切开术后裂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胡晓龙张万福韩飞李少珲...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在胸骨切开术后裂开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于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胸骨切开术后裂开患者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n = 12)和常规治疗组(n = 12).2组患者均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根据感染创面的位置、血供及感染程度等因素,选择血运丰富的组织瓣进行修复.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关闭切口时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常规治疗组患者仅进行常规缝合.比较2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拆线时间及瘢痕宽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x2x检验.结果 术后6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VSS、VAS评分分别为(4.46±0.63)、(2.01±0.40)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6.20±1.19)、(3.59±0.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477、7.953,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拆线时间为(6.50±1.09)d,短于常规治疗组[(13.89±3.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530,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瘢痕宽度为(5.72±1.12)mm,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15.33±3.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2,P<0.05).本研究24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良好,常规治疗组3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渗出,经换药后缓解,并发症发生率25.00%;联合治疗组 1例患者于术后3 d换药时发现局部皮肤发白,血运较差,后经调节闭合器的缝合力,减小负压装置压力后缓解,并发症发生率8.33%,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200,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患者满意度评价优良率83.3%,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44,P =0.035).结论 在胸骨切开术后裂开手术治疗中早期应用医用减张闭合器,可减轻术后切口瘢痕,术后外观良好,患者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瘢痕伤口愈合皮肤减张闭合器胸骨切开术温哥华瘢痕量表

    高原地区老年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祁万乐卓么加田琰达娃卓玛...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老年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针对性治疗措施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青海省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的老年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共10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是否有基础疾病;分析患者创面形成原因;比较不同创面形成部位患者占比情况;分析其创面检出病原菌情况;对比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临床转归情况.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本次纳入的老年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中,男性占66.04%,女性占33.96%,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其中70~80岁患者最多,占44.34%,其次为60~70岁,占36.79%,80岁以上患者数量最少,占18.87%;多数患者来自于城市地区,且大部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感染等基础疾病;病因分析可知,高原地区老年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中糖尿病足为首要病因,占比51.9%,第2病因是压疮(17.9%),第3、4病因是手术伤口感染(10.4%)及创伤性溃疡(9.4%),而静脉性溃疡和动脉性溃疡所占比例最小,分别为6.6%和3.8%;慢性难愈合创面主要位于下肢,其次为腰背骶尾部和上肢.创面共检出病原菌106株,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占61.32%,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42.45%),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10.38%),其他阳性球菌占比均不足10.00%;革兰氏阴性杆菌38株(35.85%),其中大肠杆菌最多(11.32%),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真菌3株(2.83%).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602,P<0.05),手术+补充治疗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手术治疗患者,保守+补充治疗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仅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 4.367、3.876,P<0.05);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44.572、457.531,P<0.05),手术+补充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少于手术治疗患者,保守+补充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少于保守治疗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38、14.529、4.237、6.022,P<0.05).治疗后,不同年龄段老年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临床转归情况差别较大,其中,60~70岁治疗有效率(89.74%)最高,与70~80岁(78.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899,P = 0.168),与80岁以上(6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336,P=0.021),即随着患者年龄增加,临床转归效果越差.结论 针对高原地区老年慢性难愈合创面流行病学特点采取氧疗、保湿等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其医疗成本,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老年人伤口愈合流行病学高原慢性难愈合创面

    水凝胶联合藻酸盐银敷料在面部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王智忠刘利华曹强查天建...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水凝胶联合藻酸盐银敷料在面部深Ⅱ度烧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烧伤创面修复科收治的82例面部深Ⅱ度烧伤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根据临床操作规范去除创面失活组织,0.9%氯化钠溶液冲洗创面后使用无菌纱布吸干.对照组给予将磺胺嘧啶银乳膏揉搓至无菌凡士林油纱布,制作成"面膜"敷料贴附于患者面部进行治疗,每日更换敷料1次;干预组根据患者创面渗出量选择水凝胶敷料所需剂量,均匀涂抹至创面,并根据患者创面大小裁剪藻酸盐银敷料(大于创面外缘0.5 cm),使其完全覆盖并贴附于创面,根据外层藻酸盐银敷料湿润度决定更换敷料频次,5~7 d更换1次敷料.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发生、换药次数、平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平均治疗费用,患者出院后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根据患者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及色素沉着程度对患者治疗有效率进行评价,统计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2组患者均通过换药痊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局部严重感染及其他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干预组患者换药次数、平均VAS评分及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4.8±0.7)次、(4.5±0.8)分、(2013.6±190.7)元,与对照组[(23.0±1.2)次、(6.3±0.7)分、(3523.5±223.4)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86.866、11.992、34.868,P<0.05);患者出院后6个月门诊随访,干预组中优29例(70.7%)、良10例(24.4%)、中1例(2.4%)、差1例(2.4%),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中优17例(41.5%)、良16例(39.0%)、中3例(7.3%)、差5例(12.2%),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5%,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817,P = 0.005).结论 水凝胶联合藻酸盐银敷料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换药频次、降低平均治疗费用、降低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及色素沉着,适用于面部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

    烧伤面部损伤水凝胶藻酸盐银敷料深Ⅱ度烧伤

    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类人胶原蛋白瘢痕修复硅凝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评价

    白明辉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类人胶原蛋白瘢痕修复硅凝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 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沈阳积水潭医院收治的7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采取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外涂类人胶原蛋白瘢痕修复凝胶治疗,将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40 mg)注入患者瘢痕组织内,直至瘢痕呈膨隆状态、瘢痕表皮微白,每4周注射1次;每次注射后第2天开始,取适量类人胶原蛋白瘢痕修复凝胶(1~2 mg)均匀涂抹于瘢痕表面,2次/d,待瘢痕组织缩小、变平后,停用复方倍他米松,仅外用类人胶原蛋白瘢痕修复凝胶,注射3~4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方法及剂量同实验组.每4周注射1次,待瘢痕组织缩小、变平后停止治疗,注射3~4次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瘢痕变平及颜色接近正常皮肤时间,治疗后16周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判定,门诊随访半年,记录患者瘢痕复发情况.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x2x检验.结果 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中出现皮肤萎缩1例、毛囊炎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对照组患者中出现皮肤萎缩1例,毛囊炎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1,P>0.05).实验组瘢痕变平时间为(4.50±2.80)周,瘢痕颜色接近正常皮肤的时间为(7.5±2.7)周,对照组瘢痕变平时间为(6.23±2.80)周,瘢痕颜色接近正常皮肤的时间为(14.5±4.7)周,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8.312、12.532,P<0.05).治疗后16周,实验组显效2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1,P>0.05).随访半年,实验组瘢痕复发率为3.0%(1/33),对照组为11.8%(4/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858,P<0.05).结论 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类人胶原蛋白瘢痕修复硅凝胶治疗增生性瘢痕具有复发率低、瘢痕变平时间及颜色恢复时间明显缩短的优点,值得推广.

    瘢痕凝胶类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类人胶原蛋白瘢痕修复硅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