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孙永华

双月刊

1673-9450

zhssyxf@163.com

010-63138570,63139297

100050

北京宣武区永安路95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jury Repair and Wound HealingCSTPCD
查看更多>>栏目有专家风采、专家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技术改进、综述、警示、讲座、译文、病例报告、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27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烧伤后因体位制动,关节、周边组织及皮肤损伤,瘢痕增生等原因,往往造成关节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预防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组织国内烧创伤领域相关专家,就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的预防和康复治疗进行多次讨论,达成了共识意见,以期规范临床干预措施,提高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的预防和康复治疗水平.

    烧伤关节康复功能障碍预防治疗

    烧伤治疗与创面修复

    姜笃银贾珊珊王兴蕾
    283-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烧伤创面的治疗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一环,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肢体功能和外观.当前医疗条件下,烧伤后因为休克而死亡的患者已经很少了,但自体皮源的缺乏、感染、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与挛缩一直是烧伤创面治疗面临的挑战.烧伤创面如何更迅速、更美观地愈合关系到患者未来生活质量,这也是烧伤治疗一直在探究的难题.本文简述烧伤创面治疗的进展、难点以及对未来可能方向的一些认识.

    烧伤伤口愈合感染控制清创术生物敷料研究进展

    体外周期性压应力对兔胫骨骨折愈合过程成骨与破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

    林伟斌朱聪洪海森黄国锋...
    289-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体外周期性压应力对兔胫骨骨折愈合过程成骨与破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48只健康雄性4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所有样本均于右侧胫腓联合下0.5 cm处横行截骨构建兔胫骨骨折模型,行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及高分子石膏外固定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实验组于术后第8天开始施加大小15 N、频率1 Hz、叩击持续时间5 s、间隔3 s、30 min/次、1次/2 d的体外周期性压应力轴向应力刺激;对照组无应力刺激.分别于术后2、4、6、8周依次从2组各选6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并计算比较2组Lane-Sandhu X线评分;术后2、4、6、8周2组分别处死6只新西兰大白兔,取骨折区骨组织标本,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比较2组新生骨痂、骨髓腔、骨小梁等构成排列,以及新生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增生情况;术后2、4、6、8周分别取2组骨组织每组各3份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2组新生骨组织中成骨细胞相关分子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骨钙素、骨保护素(OPG)及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水平,并计算比较不同时间点2组OPG/RANKL比值.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X线片显示,术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折线均清晰可见,仅少量外骨痂生长;术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折间隙均明显变小,实验组骨折线较对照组模糊,骨痂量多于对照组;术后6周,实验组骨折线模糊,外骨痂生长致密,且有少量内骨痂生长,基本达到骨性愈合,对照组骨折线与第4周相比较模糊,骨折端骨痂量较实验组少;术后8周,对照组骨折线基本消失,实验组骨折线完全消失,且实验组骨痂量仍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4、6、8周,实验组 Lane-Sandhu 评分分别为(5.17±1.07)、(7.33±0.94)、(9.17±1.07)分,均高于对照组[(3.50±0.76)、(5.83±1.07)、(7.33±1.2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4、2.36、2.50,P=0.02、0.04、0.03).(2)HE染色观察显示,术后2周,实验组较对照组出现更多成骨细胞;术后4、6、8周,实验组较对照组更早形成骨髓腔及骨小梁组织,且骨组织较对照组更早成熟.(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显示:①实验组和对照组Cbf-α1术后2周均呈低表达,术后4周表达达到高峰,术后6~8周表达逐渐减少,且术后2、4、6、8周,实验组Cbf-α1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实验组 Cbf-α1 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263.20±49.95、503.39±38.53、377.98±12.38、276.91±8.61,均高于对照组(123.05±14.60、359.51±58.98、339.14±18.98、224.54±23.9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7、3.54、2.97、3.57,P=0.01、0.03、0.04、0.03);②术后2、4、6、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钙素表达量均逐渐增高,且实验组骨钙素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术后2、4、6、8周,实验组骨钙素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45.28±4.96、283.80±49.01、450.06±61.42、619.00±105.40,均高于对照组(5.29±4.49、20.94±7.59、220.39±32.18、424.98±32.8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5、9.18、5.74、3.05,P<0.05);③实验组和对照组OPG术后2周均呈低表达,术后4周表达达到高峰,术后6、8周表达逐渐减少;术后2、4、6、8周,实验组OPG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实验组OPG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443.97±23.61、576.91±37.21、278.28±16.38、144.13±30.20,均高于对照组(374.66±26.30、454.50±49.95、233.17±21.35、62.82±4.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3.40、2.90、4.62,P<0.05);④实验组和对照组RANKL表达量在术后2、4周均较低,术后6、8周表达量逐渐增多;术后2、4、6、8周,实验组RANKL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不同时间点RANKL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203.34±18.16、186.63±19.50、261.78±28.33、441.06±17.89,均低于对照组(275.64±26.68、277.28±9.49、385.13±11.56、485.20±8.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7.24、6.98、3.89,P<0.05);⑤术后2、4、6、8周,实验组OPG/RANKL的平均吸光度值比值分别为2.19±0.18、3.13±0.53、1.08±0.18、0.33±0.08,均大于对照组(1.37±0.21、1.64±0.22、0.61±0.07、0.13±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4、4.50、4.14、4.50,P<0.05).结论 体外周期性压应力可通过促进骨折局部成骨细胞因子Cbf-α1、骨钙素、OPG的表达及抑制骨折局部破骨细胞因子RANKL的表达,提高OPG/RANKL的比值,从而延缓骨吸收促进兔胫骨骨折愈合.

    骨折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周期性压应力增殖分化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创面中的表达变化及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与机制

    舒斌朱君佑祁少海
    301-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情况以及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的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NCBI GEO数据库行基因芯片分析,明确PEDF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表达变化情况;选择3只SD大鼠,制作创面模型,收集皮肤组织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验证PEDF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表达变化情况;细胞划痕试验探究PEDF对hDMEC迁移能力的影响,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试验探究PEDF对hDMEC增殖能力的影响,成管实验探究PEDF对hDMEC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STRING预测PEDF-蛋白间相互作用关系,最终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EDF与hDMEC Wnt/β-catenin通路间关系.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1)R语言分析基因芯片GSE28914人皮肤正常创面愈合过程中PEDF变化情况,发现人正常皮肤组织中PEDF表达量为-0.04±0.03,而人皮肤正常创面愈合过程中,PEDF在凝血期(创后即刻)一过性升高(0.84±0.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倍数=0.89,P=0.002),炎症期(创后第3天)迅速下降(-0.60±0.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倍数=-0.55,P=0.010),最终逐渐恢复到正常皮肤水平(0.03±0.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倍数=-0.07,P=0.602);(2)SD大鼠皮肤组织PEDF表达量高于创后第3天,SD大鼠皮肤中PEDF的RNA相对表达量为1.15±0.13,创后第3天SD大鼠创面组织中PEDF的RNA相对表达量为0.45±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P<0.001).SD大鼠皮肤组织中相对PEDF蛋白表达水平为1.32±0.15,创后第3天SD大鼠创面组织中PDEF蛋白表达水平为0.83±0.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P<0.001);(3)PEDF抑制hDMEC迁移能力,siPEDF组、rPEDF组、对照组的内皮细胞迁移率分别是(92.01±3.04)%、(19.51±3.93)%、(57.03±1.06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9.30,P<0.001).siPEDF组的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9,P<0.001),rPEDF组的迁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P<0.001).siPEDF组内皮细胞迁移率为对照组2倍,rPEDF组内皮细胞迁移率为对照组的1/3;(4)PEDF抑制hDMEC增殖能力,siPEDF组、rPEDF组、对照组的内皮细胞增殖率分别是(442.60±58.90)%、(248.90±52.19)%、(333.80±47.7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9,P<0.001).siPEDF组的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3),rPEDF组的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28);(5)PEDF抑制hDMEC成管能力:siPEDF组、rPEDF组、对照组的内皮细胞成管结点数分别是(38.00±4.58)、(11.33±3.51)、(23.67±6.66)个,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4,P=0.002),siPEDF组的成管结点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P=0.037),rPEDF组的成管结点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47);siPEDF组、rPEDF组、对照组的成管长度分别是(1 518.00±250.90)、(365.8±91.52)、(925.50±193.00)ppi,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3,P<0.001),siPEDF组的成管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P=0.032),rPEDF组的成管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P=0.011);(6)PEDF与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存在相互作用,STRING预测蛋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PEDF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之间存在共同作用蛋白;(7)PEDF抑制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siPEDF组、rPEDF组、对照组hDMEC中Wnt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4±0.04、0.12±0.05、0.66±0.0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80,P<0.001),siPEDF组的Wnt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P=0.036),rPEDF组的Wnt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4,P=0.005);siPEDF组、rPEDF组、对照组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77±0.05、0.50±0.07、0.63±0.0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4,P=0.005),siPEDF 组的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P=0.023),rPEDF组的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45).结论 PEDF随着创面愈合过程,其表达呈动态的变化;PEDF可能通过调节Wnt/β-catenin通路,进而抑制hDMEC的迁移、增殖与成管,最终影响创面愈合.

    伤口愈合细胞迁移分析细胞增殖色素上皮衍生因子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芜湖市某三甲医院住院烧伤患儿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陈雷王帅王合丽孙银桥...
    310-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住院烧伤患儿病例特点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75例≤14岁住院烧伤患儿病例资料,对其性别、年龄、烧伤时间(烧伤年份、季节)、烧伤地点、烧伤原因、烧伤部位、院前处理方式、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有无手术、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i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的住院烧伤患儿共375例,其中男231例(61.6%),女144例(38.4%),男女比例1.6:1.0,烧伤患儿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32,P<0.05).患儿年龄主要集中于≥1岁且≤3岁(255例,占68.0%),不同年龄段住院烧伤患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6,P=0.876).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烧伤患儿数量分别为100例(26.7%)、106例(28.3%)、81例(21.6%)、88例(23.4%),随着年份的增长,烧伤患儿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年度烧伤患儿占比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104,P=0.250);本组烧伤患儿发生烧伤的季节以春季(3~5月)(105例,占28.0%)、秋季(9~1 1月)(100例,占26.7%)最为常见,夏季(6~8月)93例(24.8%)、冬季(12~2月)77例(20.5%),但不同季节患儿烧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128,P=0.163).烧伤地点主要发生于家中(352例,占93.9%),不同年龄段不同烧伤地点患儿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19,P<0.05).热液烫伤主要发生于家中(326例,占97.3%)、集中于≥1岁且≤3岁患儿(246例,占65.6%),不同烧伤地点烧伤患儿的烧伤原因及不同年龄段烧伤原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5.387,P<0.05;Fisher=70.834,P<0.05).热液烫伤部位常见于面颈部和胸部(162例,占43.20%),多数患儿伤后经冷水冲洗和医院清创包扎(236例,占62.9%),烧伤后233例(62.1%)患儿3 h内被送往医院,不同年份伤后处理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44,P<0.05).统计中烧伤面积小于5%总体表面积的患儿最多(61例,占16.3%),327例患儿未进行手术治疗,住院时间中位数为7 d,住院费用中位数为4 628.45元,由于住院费用呈偏态分布,取对数后受住院时间、有无手术、烧伤面积影响.结论 ≥1岁且≤3岁男童易于在家中被热液烫伤,烧伤原因因年龄段和烧伤地点不同而呈现不同特点,烧伤面积以小于5%总体表面积居多,多数患儿伤后以冷水冲洗,并于3 h内人院,大部分患儿未进行手术治疗,住院费用受住院时间、有无手术和烧伤面积影响.

    烧伤儿童流行病学特征住院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浸润麻醉下清创并手术缝合修复胸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应用

    朱喆辰史京萍王鸣姚刚...
    316-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局部浸润麻醉下清创并手术缝合修复胸部正中切口术后愈合不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部正中切口手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51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沿原切口将存在皮下潜腔的部位彻底敞开,清除切口及周围软组织坏死筋膜、脂肪组织,先予3%过氧化氢溶液,再予0.9%氯化钠溶液彻底冲洗切口,清创后于切口内放置VSD材料并封闭创面,维持VSD治疗1周,压力约-40 kPa,如VSD治疗后局部感染无好转且分泌物较多,VSD引流不畅时需更换VSD材料或再次手术清创.VSD治疗1周后如创周炎症反应情况好转,引流液清亮且无脓性分泌物,引流量减少,于局部浸润麻醉下行手术缝合修复切口,于胸肌筋膜层分离切口两侧,切除少量切缘陈旧肉芽组织和内翻上皮组织,放置切口深部高真空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确保切口内无死腔形成.如胸骨钢丝或金属固定器周围经VSD治疗仍有脓性分泌物,予手术去除,彻底清创后同期缝合修复切口.术后患者予胸带固定胸廓,切口覆盖敷料见分泌物时及时换药,如无明显分泌物每2 d换药1次.引流管留置1周后如引流量稳定,每日低于10 mL即予以拔除,引流量较多则适当推迟拔管时间,拔管后可安排出院.出院后门诊隔日复诊换药至术后2周拆线,年龄大于60岁且有基础疾病者,推迟拆线时间.如切口愈合不良,继续隔日门诊换药治疗.患者住院期间予基础疾病治疗并根据切口分泌物培养结果进行抗生素治疗.若缝合修复手术术后短期内切口再次感染破溃,需再次对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行抗感染治疗,切口换药治疗,清除炎性肉芽组织,碘仿纱条填塞,保守治疗1个月后若局部皮肤红肿无好转,切口仍未愈合,需考虑胸骨骨髓炎可能,再次清创后胸骨缺损处二期采用胸大肌肌瓣填塞.换药时观察切口皮肤颜色,是否存在红肿表现;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量,引流液性状;切口正常愈合后每3个月通过门诊或网络随访患者,记录切口愈合情况.记录治疗期间患者有无血栓、出血、心脏意外等并发症发生.结果 51例患者经清创、VSD治疗后缝合修复切口,术后所有患者引流管均引流通畅,术后每日最大引流量均小于30 mL,引流液颜色均由鲜红转为暗红.正常愈合的切口皮肤由术后早期的微红逐渐恢复正常皮肤颜色.随访3~24个月,51例患者中有42例切口愈合良好,在随访期间未再出现切口破溃.术后愈合不良的9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术后1周起出现切口处点状皮肤红肿,换药治疗后红肿未消退,后出现局部破溃,经换药治疗1个月后愈合;1例患者术后拆线时切口愈合良好,在术后5个月时因钢丝刺破皮肤外露行手术去除钢丝再次缝合治愈,2例患者出现皮肤红肿破溃后,经换药治疗1个月无好转,后再次住院行手术清创,胸大肌肌瓣填塞胸骨缺损治愈.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栓、出血、心脏意外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VSD技术联合局部浸润麻醉手术下清创并手术缝合修复胸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手术创伤小,麻醉风险小,患者预后良好,是修复胸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胸骨切开术感染负压伤口疗法局部麻醉

    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头皮在修复儿童烧伤后肢体关节瘢痕挛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周雅静侯玉森李冬海曹玉珏...
    32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头皮在修复儿童烧伤后肢体关节瘢痕挛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儿童肢体关节部位烧伤后瘢痕挛缩23例.患儿于入院后完善术前常规化验及检查,一期手术切除瘢痕组织,矫正关节挛缩畸形,取与创面面积相同大小的人工真皮打孔并覆盖创面,采用含银抗菌敷料、纱垫、医用棉垫等适当加压包扎,石膏固定关节部位;围手术期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1周开始换药观察人工真皮血管化情况,2~3 d换药1次.术后2周人工真皮血管化,创基见类真皮组织,行二期手术取相同与创面大小刃厚头皮(厚度约0.2~0.3 mm)移植于创面,钉皮钉固定,用含银抗菌敷料、纱垫、医用棉垫等适当加压包扎供受区;植皮术后受区3 d开始换药,2~3 d换药1次;供皮区于术后5 d去除外层敷料,保留内层油性含银敷料,保持干燥待自然脱落愈合.术后观察人工真皮血管化和刃厚头皮存活情况,门诊或网络随访远期观察植皮区有无破溃、色泽、质地、瘢痕生长情况及关节功能.结果 一期手术后除2例患儿因血肿或感染并发症致人工真皮脱落或溶解,经二次清创后再次覆盖人工真皮成功血管化外,其余21例均一次手术实现人工真皮血管化.二期手术植皮后,移植的23例刃厚头皮均存活;门诊或网络随访6~12个月,移植皮片未见破溃,色泽、质地均良好,无瘢痕增生,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头皮修复儿童烧伤后肢体关节瘢痕挛缩较皮瓣或全厚皮片修复创伤更小,疗效满意.

    儿童瘢痕关节挛缩头皮人工真皮刃厚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援鄂医务人员不适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丽君冯苹张玲邱文娟...
    326-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援鄂医务人员不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2月至4月在湖北省某3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人口学特征问卷及援鄂医务人员不适症状问卷,其中人口学特征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原单位级别、职业、工作年限等因素;援鄂医务人员不适症状问卷包括生理维度11个条目,心理维度2个条目,社会支持维度1个条目.另外增加1个开放式问题.各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各条目得分1~2分代表轻度不适;3~4分代表中度不适;5分代表重度不适.采用"问卷星"微信小程序,由研究者于调查开始前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指导,之后以二维码形式在线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于开展工作2周后根据自身实际感受填写问卷,研究者于后台进行资料收集.按照因子分析的具体要求计算样本量.分析援鄂医务人员不适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统计援鄂医务人员人口学特征,并进行援鄂医务人员不适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 通过对前期收集的72份预实验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问卷的Cronbach's系数为0.89,生理维度和心理维度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86和0.88,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对各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x2 值为36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MO值为0.85,3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98%,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有效问卷216份,有效回收率90%.经统计,援鄂医务人员各条目不适总均分为(3.03±0.76)分,不适得分处于中度水平.身体部位受挤压、皮肤改变、失眠/多梦、呼吸困难/缺氧及肢体酸痛是援鄂医务人员主要的不适症状;对援鄂医务人员不适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职业、工作年限、职称、工作时长、是否有相关疾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以上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职称及是否有相关疾病史是援鄂医务人员不适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t=6.24、5.15、-5.84,P<0.05).开放式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防护用品穿戴问题和合理排班问题也是援鄂医务人员存在不适的问题.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援鄂医务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不适,管理者需重视抗疫期间医务人员的不适症状,关注医务人员是否有相关疾病史,从职业、职称方面进行干预,并采取综合性护理管理对策,减少引起援鄂医务人员不适的影响因素,使援鄂医务人员的不适程度降至最低,保持最佳的状态参与抗疫.

    医务人员问卷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适影响因素

    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吴红李凤席毛毛谢卫国...
    33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择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住院的烧伤患者,收集置管患者例数、置管例次、性别、年龄、置管血管种类、是否经创面置管、导管留置时间、烧伤面积以及统计CRBSI发生率,分析CRBSI的影响因素.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2组间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P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CRBSI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绘制入选样本导管留置时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患者共112例,218例次置管,平均每人置管(2.0±1.7)次;其中男91例,180例次(82.6%)置管,女21例,38例次(17.4%)置管;患者年龄7.0~74.0岁,平均年龄(45.4±13.0)岁;置管血管包括颈内静脉11例次、锁骨下静脉29例次、股动脉67例次及股静脉 111例次.经创面置管130例(59.6%),经正常皮肤置管88例(40.4%);218例次导管留置时间2.0~48.0 d,平均置管时间(14.8±7.6)d,导管留置总时长3 224个导管日;烧伤面积范围为10.0%~99.0%总体表面积(TBSA),平均烧伤面积(67.7±23.3)%TBSA;发生CRBSI共32例次,总发生率14.7%,发生CRBSI的每千导管日感染发生率9.9‰.发生CRBSI感染的患者平均置管(3.7±3.4)例次与未发生CRBSI感染的患者平均(1.7±1.1)例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06,P<0.001);男性患者CRBSI发生率14.4%(26/180)、女性患者15.8%(6/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5,P=0.831).发生CRBSI感染的患者平均年龄(44.4±12.1)岁,与未发生CRBSI感染的患者平均年龄(45.6±13.2)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1,P=0.652).不同种类的置管血管CRBSI发生率分别为颈内静脉27.3%(3/11)、锁骨下静脉24.1%(7/29)、股动脉14.9%(10/67)、股静脉10.8%(12/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396,P=0.222).经正常皮肤和创面置管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8.0%(7/88)和19.2%(25/1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28,P=0.021);随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CRBSI发生率显著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151,P=0.001),其中导管留置6~10 d、11~15 d、16~20 d的患者CRBSI发生率分别为8.8%、11.4%、10.8%,均显著低于导管留置26~48 d患者的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4.496、12.986,P<0.05);根据本研究数据,预测CRBSI的导管留置时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96(95%CI:0.584~0.808,P<0.001),得到约登指数最大的导管安全留置时间为22 d,其灵敏度为46.9%,特异度为91.4%;随着烧伤面积增大,CRBSI发生率显著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11,P=0.003),其中烧伤面积41%~60%TBSA的患者CRBSI发生率为3.9%,显著低于烧伤面积81%~99%TBSA患者的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影响CRBSI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伤面积及导管留置时间为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31(95%CI:1.008~1.054),P=0.008;比值比=1.109(95%CI:1.052~1.169),P<0.001].结论 经创面置管CRBSI发生率高于经正常皮肤置管;烧伤面积和导管留置时间是CRBSI独立危险因素;置管超过22 d发生CRBSI的可能性明显增高.

    烧伤导管,留置危险因素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治疗时长

    氯乙烯爆燃烧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朱海涛沈余明田彭杜伟力...
    340-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氯乙烯爆燃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体会.方法 选择2019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3例氯乙烯爆燃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前于当地医院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后皮肤烧伤创面给予常规换药及植皮手术等治疗,吸入性损伤给予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雾化吸痰,静脉输抗菌素预防肺部感染,伤后1~2周,3例患者均有较多大块气管内蜕膜组织脱落排出,予以加大雾化力度并较频繁气道灌洗,避免大块坏死组织堵塞气道,定期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加强小气道管理.伤后2~3周患者呼吸情况明显好转后拔除气管套管.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患者眼部感染,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促进角膜修复.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对症保肝治疗.记录3例患者救治效果及皮肤烧伤创面植皮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时间,出院后8个月电话随访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情况,吸入性损伤所致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双眼视力恢复情况及氯乙烯中毒造成的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救治成功并痊愈出院,双手植皮均成活良好,头面颈部、双上肢未植皮创面大部分伤后2~3周愈合,散在小范围Ⅲ度创面(考虑盐酸烧伤)经1个月余换药痊愈.出院后8个月电话随访,3例患者烧伤创面移植皮片轻度挛缩,弹性尚可,功能无明显受限,植皮边缘及超过3周愈合创面瘢痕增生明显.1例声带粘连患者出院后4个月行声带粘连松解手术,声音较术前有所恢复,但仍有嘶哑,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见气管黏膜瘢痕挛缩,轻度狭窄,中度体力活动有憋气症状;另2例患者均有严重气管狭窄,其中1例患者于出院后3个月时突发呼吸道梗阻,抢救成功后现成植物状态,另1例患者于出院后2个月时因气管狭窄行球囊扩张后好转,随访时因气管再次狭窄准备近期行支架手术.3例患者双眼烧伤均遗留不同程度角膜薄翳,对视力造成一定程度影响,氯乙烯中毒造成的肝功能损伤恢复良好,未再出现肝功异常.结论 氯乙烯爆燃烧伤患者皮肤烧伤治疗与一般火焰烧伤相同,但应注意局部伴有较深盐酸烧伤创面,且除有皮肤烧伤外,还伴有严重吸入性损伤及角膜烧伤和氯乙烯中毒,其中吸入性损伤对呼吸道黏膜损伤重,治疗难度较大且预后不良,治疗期间应注意气管内膜脱落堵塞气道及愈后密切随访严防气道狭窄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

    烧伤氯乙烯吸入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