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孙永华

双月刊

1673-9450

zhssyxf@163.com

010-63138570,63139297

100050

北京宣武区永安路95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jury Repair and Wound HealingCSTPCD
查看更多>>栏目有专家风采、专家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技术改进、综述、警示、讲座、译文、病例报告、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强重症烧伤的学科建设和规范化烧伤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设置的思考

    陈旭覃凤均孙永华
    369-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重症烧伤的救治起步于1958年.到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烧伤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烧伤救治体系,治疗效果良好.近年来重症医学科的建立和飞速发展对烧伤重症治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型烧伤中心的烧伤监护室大多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烧伤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烧伤工作者融合烧伤救治经验和重症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开展了大量烧伤重症理论研究与临床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救治效果.同时也有部分中小型烧伤科的烧伤监护室并未得到升级,重大事故的成批重症烧伤患者有时也会收入综合ICU进行救治.因此,促进重症烧伤的学科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烧伤ICU的设置和管理成为热点问题.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规范

    重症烧伤救治:理念、挑战与希望

    贾赤宇王鹏张泽鑫
    374-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症烧伤除全身大面积皮肤损伤外,常伴随着复杂的全身性并发症,如休克、严重感染、吸入性肺损伤以及免疫力低下等,这是导致重症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烧伤救治水平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成绩斐然,救治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但是,对于重症烧伤的脓毒症防治、创面处理、营养支持、镇静镇痛与康复治疗等重点救治问题,每个烧伤工作者的救治理念与思维模式却不尽相同.除此之外,重症烧伤的幸存患者也面临着大范围瘢痕、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容貌受损和肢体功能障碍等较为棘手的问题.近十几年来,随着烧伤基础研究的深入和新兴技术的不断更迭推广,干细胞移植、体外膜肺氧合技术、3D打印技术和智能远程医疗在重症烧伤救治中已显示出潜在优势和巨大的应用前景.因此笔者特撰此文,旨在围绕重症烧伤的救治重点、难点和新兴技术的应用情况等主要问题进行阐述,以期规范和完善重症烧伤救治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重症烧伤救治理念挑战与希望

    重症烧伤的早期救治

    王德运褚志刚栾夏刚
    383-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症烧伤的救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早期抗休克及维持机体平稳度过急性期、早期烧伤创面的处理(手术治疗)、各种脏器功能的维护、抗感染、创面覆盖、营养支持治疗以及创面愈后的功能训练等.本文主要从临床角度介绍重症烧伤的概念,早期抗休克治疗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早期创面处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控以及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原则,仅供同行参考.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创面处理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营养支持治疗

    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通过PI3K/PKB/KIF14通路促进表皮干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孙佳辰马景龙申传安张文...
    38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对表皮干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人表皮干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 50 nmol/L、100 nmol/L、200 nmol/L组,培养48 h后,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n=6).通过RNA测序检测转录组水平变化,以P.adj <0.05为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标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对表皮干细胞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分子功能的影响(n=3).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4 (KIF14)的转录水平变化,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验证KIF14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n=3).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探究蛋白激酶B(PKB)、磷酸化蛋白激酶B(p-PKB)表达水平的变化(n=3).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post-hoc检验.结果 培养48 h后,CCK-8实验结果表明,同对照组相比,50 nmol/L组的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对表皮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nmol/L组和200 nmol/L组的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可明显促进表皮干细胞的增殖(P<0.05).测序数据显示,同对照组相比,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 200 nmol/L组共有10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6个表达上调,1个表达下调.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同有丝分裂与细胞周期相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提升表皮干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的比例,50 nmol/L组的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对表皮干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100 nmol/L和200 nmol/L的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可明显提高表皮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期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qRT-PCR验证细胞周期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IF14发现,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对KIF14转录的促进作用呈浓度依赖性,50 nmol/L组的Tideglusib即可促进KIF14的转录(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证明,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对KIF14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50 nmol/L组的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即可提高KIF14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免疫荧光染色表明,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对KIF14相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50 nmol/L组的Tideglusib对KIF14相对荧光强度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100 nmol/L组和200 nmol/L组的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可明显提高表皮干细胞KIF14的相对荧光强度(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IF14上游蛋白PKB与p-PKB表达水平发现,不同浓度的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对表皮干细胞PKB的总蛋白水平不产生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nmol/L组的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对表皮干细胞p-PKB表达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nmol/L组和200 nmol/L组的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可明显提高表皮干细胞p-PKB的表达.结论 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可提升有丝分裂期细胞比例,促进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PI3K/PKB/KIF14信号通路调控表皮干细胞的细胞周期有关.

    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干细胞Tideglusib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4

    微动力负压技术用于儿童四肢及躯干创面植皮术中的疗效观察

    张梦思麻艺群付晋凤朱辉...
    398-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儿童四肢及躯干创面植皮术中应用打包加压、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和微动力负压技术(MDNPWT)固定皮片的效果,分析MDNPWT应用于儿童创面四肢及躯干植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并完成研究的患儿共90例,将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NPWT组、VSD组及打包组.3组患儿入院后均行术前常规创面处理,手术清创后取自体大张中厚皮移植修复创面,MDNPWT组使用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固定移植皮片,其余2组分别使用VSD及传统打包方法固定移植皮片.3组患儿均于术后7d拆除敷料,常规换药至创面完全愈合.观察并记录3组患儿手术时间、创面愈合率、术后换药次数、手术及术后治疗总费用、疼痛情况(FLACC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数据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x2检验.结果 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的手术时长分别为(46.1 ±10.5)、(77.0±11.6)、(53.9±19.6) min,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5.54,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7.51,P<0.01),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79,P<0.01).MDNPWT与打包组、VSD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96.3±3.2)、(77.2±10.9)、(91.8±7.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85,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3.11,P<0.01),MDNPWT组与V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3.79,P>0.05).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的术后换药次数分别为(2.4±1.2)、(8.4±2.8)、(2.5±1.7)次,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2.36,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5.66,P<0.01),与V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0.25,P>0.05).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的手术及术后治疗费用分别为(5253.7±652.3)、(7545.6±736.8)、(6543.3±481.4)元,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6.53,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9.64,P<0.01),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47,P<0.05).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术后1 h FLACC评分分别为(3.7±1.2)、(5.6±1.7)、(5.5±1.5)分,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5,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03,P<0.01),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6.36,P<0.05).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术后48 h FLACC评分分别为(2.1±0.7)、(2.7±0.9)、(3.2±0.6)分,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6,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71,P<0.05),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7.34,P<0.01).术后首次换药,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分别为(3.1±1.3)、(4.8±1.4)、(4.3±1.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1,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37,P<0.01),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43,P<0.01).术后不良反应: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4%、5.9%、3.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P>0.05).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湿疹发生率分别为3.4%、5.9%、25.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6,P<0.05);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P>0.05),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7,P<0.05).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张力性水疱发生率分别为0、5.9%、18.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P<0.05);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6,P<0.05),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0,P<0.05).结论 在儿童四肢及躯干创面植皮治疗中,应用MDNPWT固定移植皮片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及减少术后换药次数及疼痛、降低治疗费用,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创伤和损伤负压伤口疗法皮肤移植儿童微动力

    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马珍珠窦懿张寅张勤...
    406-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和风险因素,为未来构建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血流感染风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基本特征、烧伤情况、转运情况、血流感染的特点、治疗及结局.根据其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62例(33.51%)和未感染组123例(66.49%),分析该类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5例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中有62例发生血流感染.检出阳性率从高到低的前3位细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36.25%),铜绿假单胞菌(28.75%),鲍曼不动杆菌(13.75%).感染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4.361、4.652,P<0.05);感染组ICU住院时间、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4.297、2.769,P< 0.05).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男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7,P<0.05).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88,P< 0.05).最终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ICU住院时间为独立危险因素(OR=1.035,95%CI=1.014 ~1.057,P<0.05).结论 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具有血流感染高风险,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ICU住院时间为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烧伤损伤,吸入性危险因素血流感染

    老年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手术与保守治疗的疗效和费用分析

    李宇能刘昊楠朱仕文苏永刚...
    41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总体费用,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72例老年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和保守组,其中手术组患者39例,住院后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保守组患者33例,给予患肢制动、肢具固定等非手术处理.治疗结束后通过电话和门诊复查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DASH调查表评估患者肩关节和上肢整体功能,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根据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疗记录和标准费用法统计患者伤后总体费用.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2年随访.随访期间手术组和保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2%和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6,P=0.495).术后1年手术组和保守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分别为(76.1±10.5)分和(68.6±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2,P<0.05),上肢整体功能分别为(26.7±20.5)分和(32.1±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1,P<0.05),生活质量分别为(0.78±0.21)分和(0.72 ±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3,P<0.05),手术组均明显优于保守组.术后2年手术组和保守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分别为(78.3±10.3)分和(69.6±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1,P<0.05),上肢整体功能分别为(24.2± 19.3)和(31.1±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09,P<0.05),生活质量分别为(0.79 ±0.19)分和(0.76 ±0.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1,P=0.102).末次随访时手术组和保守组患者总体费用分别为52171.2元和11108.5元,手术组明显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201,P<0.05).结论 老年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手术和保守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与保守治疗相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患者的总体花费也较高.

    肱骨骨折骨折固定术保守治疗临床疗效

    大面积严重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秦小锋赵宇辉
    417-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大面积严重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在烧伤治疗领域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烧伤预防策略提供更详细的依据.方法 收集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烧伤研究所2013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的烧伤总面积≥30%总体表面积(TBSA)或烧伤严重程度为重度、特重度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分为3个年龄段:≤18岁;>18岁且<60岁;≥60岁,将居住地分为农村和城市,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受伤情况、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对数据行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影响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临床预后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调查共收集了大面积严重烧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414例,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总数(4222例)的9.8%.男女比例为3.14∶1.0;3个年龄段中>18岁且< 60岁患者最多(70.0%);居住地为农村有371例(89.6%),农村与城市的患者比例为8.6∶1.0.不同年龄段患者在性别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30,P<0.01),不同年龄段患者居住地构成比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99,P=0.626).本研究患者受伤时间在4~9月较多,其中7月(71例,17.1%)为高峰期,烧伤多发生在夏季175例(42.3%),各季节中烧伤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49,P=0.711).致伤地点主要为家里215例(51.9%),不同年龄段患者在致伤地点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366,P<0.01),患者致伤原因以火焰烧伤为主287例(69.3%).不同年龄段患者在致伤原因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569,P<0.01).本研究患者的烧伤总面积在30%~39% TBSA的范围患者最多为127例(30.7%),不同年龄段患者在烧伤总面积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4.914,P<0.01),大部分患者呈特重度烧伤者有277例(54.8%),不同年龄段患者在烧伤严重程度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292,P<0.01).本研究患者致伤部位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躯干、双下肢、双上肢、头面颈部、臀部及会阴,各年龄段患者在烧伤部位为双上肢、双下肢、头面颈、臀部及会阴构成比比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328、39.067、17.133、8.349,P<0.01),各年龄段患者在烧伤部位为躯干构成比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87,P=0.166).本研究患者伤后入院时间<6h入院者355例(85.7%)最多,3个年龄段患者在伤后入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53,P=0.691).本研究患者院前处理以在现场未行任何处理者393例(94.9%)为主,3个年龄段患者在院前处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31,P=0.543).本研究患者中绝大部分未合并吸入性损伤342例(82.6%),各年龄段患者在合并吸入性损伤构成比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892,P=0.053),各种致伤原因中火焰烧伤是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数最多72例(25.1%),各种致伤原因患者在合并吸入性损伤构成比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68,P<0.01),居住地为城市的患者合并吸入性损伤为10例(23.3%),各居住地患者在合并吸入性损伤构成比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49,P=0.284).本研究患者有219例采取手术治疗,手术率为52.9%,其中住院期间实施4次手术的患者最多为99例(23.9%).本研究绝大部分患者付费方式为自费381例(92.0%),各年龄段患者付费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435,P=0.066),自费患者中又以居住地为农村的最多,比例为92.7%,农村与城市患者付费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患者住院时间均以>21 d为主,各年龄段烧伤住院患者在住院时间构成比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764,P=0.067).本研究患者临床预后以痊愈、好转为主有358例(86.5%),痊愈130例(31.4%)、好转228例(55.1%)、恶化26例(6.3%)、死亡30例(7.2%),不同年龄烧伤患者在临床预后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607,P=0.001).本研究患者病死率为7.2%,年龄和Ⅲ度烧伤面积是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临床未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6、1.098,95%CI=1.021 ~1.071、1.066 ~1.131,P<0.01).结论 我国大面积严重烧伤主要见于中青年及老年,农村男性居多、致伤原因多为火焰烧伤,高发与春夏季常见于工作场所烧伤,病情往往较严重,致伤部位以躯干、双下肢、双上肢较多,自费为主要付费方式.不同年龄患者在性别、致伤原因、致伤场所、烧伤总面积、烧伤严重程度、烧伤部位及临床预后存在明显差异.

    烧伤大面积,严重住院流行病学分析

    应用整形外科技术Ⅰ期分区修复急诊面部外伤的治疗体会

    张娟裴蛟淼魏思明权鑫...
    427-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应用整形外科外科技术Ⅰ期分区修复面部外伤的相关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2月期间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7例面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伤口累及部位,评估患者病情后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彻底清创后采用直接逐层对位缝合、原位回植及反取回植等手术方法修复创面,术后予以相关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术后1年面诊随访,评估患者瘢痕增生情况、有无明显畸形及填写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结果 所有患者均Ⅰ期修复,患者满意度为88.2%.16例患者伤口甲级愈合,无感染、血肿、皮瓣坏死等不良反应发生.1例鼻部完全撕脱伤患者出现局部皮瓣坏死,经换药后痊愈.后期随访14例患者瘢痕细小或不明显,无明显畸形.1例患者出现上睑退缩.1例出现右侧鼻翼部分缺损.结论 面部外伤的伤情复杂,累及颜面部多个分区.早期稳定生命体征后根据损伤的复杂性和可能涉及的重要结构,修复时遵循整形外科由易到难、分区修复的原则,可以取得满意的修复效果.

    面部损伤外科,整形伤口愈合分区修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围手术期不同术前访视和心理疏导的对比分析

    程沙沙王玲古兰张月...
    43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围手术期常规术前访视和心理疏导策略与改进后策略的相关数据及满意度,分析2者优劣.方法 将10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访视和心理疏导策略,实验组在采用常规术前访视和心理疏导策略基础上增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手术患者心理疏导策略",于患者入院时、访视时、入室前、入室后进行平均动脉压、1 min心率、术前访视和心理疏导时间的测量,访视结束后进行心理问卷调查,术后1d对患者的手术环境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将所得出的主客观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入院时的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3,P=0.163),访视时的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7,P=0.095),入院时的1 min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2,P=0.104),访视时的1 min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4,P=0.063),入室前的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3,P=0.022),入室后的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5,P=0.009),入室前的1 min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0,P=0.004),入室后的1 min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9,P=0.012);对照组与实验组行术前访视和心理疏导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77,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访视结束后患者的心理问卷调查表结果焦虑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7,P=0.028),紧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69,P<0.05),恐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6,P=0.401);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后1d患者的手术环境满意度调查表有统计学意义(Z=3.003,P=0.001).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通过改进围手术期患者术前访视和心理疏导策略,可减轻患者围手术期的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环境满意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围手术期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