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孙永华

双月刊

1673-9450

zhssyxf@163.com

010-63138570,63139297

100050

北京宣武区永安路95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jury Repair and Wound HealingCSTPCD
查看更多>>栏目有专家风采、专家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技术改进、综述、警示、讲座、译文、病例报告、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困惑、挑战与希望——论结核性创面的诊断

    贾赤宇毛舒婷
    423-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核性创面的临床诊断依然是困扰医师实施精确治疗的难题.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抗酸染色、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色谱法、血清免疫学法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等传统的诊断方法虽然均在应用,但普遍存在操作过程复杂、周期较长、检测阳性率较低等缺陷.寻求一种快速、方便、简洁及检测阳性率高的方法是结核性创面临床诊断面临的挑战.新兴分子生物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探针熔解曲线法在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的诊断和耐药分析中展示出独特的优越性:用时短、操作简便,能够同时鉴定多种结核分枝杆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特异度、敏感度高,为解决结核性创面临床诊断难题带来了新希望.

    分枝杆菌,结核诊断结核性创面挑战与希望聚合酶链反应探针熔解曲线法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炎性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孙超黄华星邓献
    428-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炎性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预后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北海市人民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47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 =19)和预后不良组(n=28).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分别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水平.数据行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IL-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预后良好组患者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7.28 ±6.54)pg/mL、(38.26 ±8.79)pg/mL、1.75 ±0.35,1.15 ±0.27,预后不良组患者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 表达水平分别为(49.46 ±8.87)pg/mL、(76.83 ± 10.58)pg/mL,2.23 ±0.41、1.94±0.3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1、13.10,4.17,8.13,P值均小于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是导致烧伤合吸入性损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β=1.56、0.87、1.05、1.11,P值均小于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水平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预后不良呈正相关(r=0.42、0.39、0.52、0.56,P值均小于0.05).结论 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的水平异常升高可作为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指标,可根据上述指标指导临床进行早期救治,有助于降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病死率.

    烧伤,吸入性预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炎性因子半胱胺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酶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

    吉王明张涛程宇周丁华...
    434-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胃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接受胃癌根治性切除术的50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ERAS理念进行指导,对照组采取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观察2组患者麻醉后10、60、12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排量、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及体温等生命体征指标.分析围手术期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苏醒情况.对比2组患者术后12 h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镇痛有效率及围手术期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及进食时间等功能恢复情况.数据行t检验、x2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麻醉后10、60、120min,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排量、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及体温等指标无明显波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心率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麻醉后10、60、120 min,对照组患者心排量及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体温持续下降,中心静脉压指标呈逐渐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麻醉后10 min,2组患者上述所有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麻醉后60、120 min,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排量及血氧饱和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观察组心率、中心静脉压水平低于对照组,体温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出现麻醉后眩晕及术后恶心和呕吐;另外,对照组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观察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10.51 ±2.28)min]低于对照组[(16.42 ±4.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24,P < 0.05),其苏醒评分[(5.58 ± 0.46)分]与对照组[(4.71 ±0.89)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725,P =0.016).观察组疼痛等级(1.3 ±0.6)低于对照组(4.5 ±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658,P=0.024).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3.60 ±1.05)d]、平均下床时间[(4.60 ±0.56)d]以及进食时间[(7.33 ±1.04)d]均低于对照组[(6.13 ±2.16)、(8.37±1.31)、(11.40±0.9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结论 ERAS能有效减轻胃癌根治性切除术中患者的创伤应激反应,降低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胃肿瘤加速康复外科根治性手术围手术期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康复措施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观察

    李亚军施加加王丽陈智超...
    441-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常规康复措施的基础上配合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1月至12月昆山市康复医院收治的59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n = 30)和激光组(n=29).康复组和激光组的瘢痕常规治疗包括外用硅酮制剂、压力治疗、瘢痕按摩治疗、超声波治疗等;康复组和激光组均进行烧伤后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治疗(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松动治疗、肌力训练、有氧训练等)、作业治疗(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手功能训练、文娱活动等)、物理因子治疗(气压治疗、创面的红蓝光治疗等)、心理康复、矫形器治疗、水疗等.激光组患者在给予瘢痕常规治疗及烧伤后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每2个月1次.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个月.治疗前、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2组患者瘢痕情况进行评估;治疗前、首次激光治疗后即刻、首次激光治疗后1 d、首次激光治疗后14 d、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瘢痕紧缩感程度进行评分;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使用VAS评分评价患者对瘢痕疗效的满意度分级,并计算满意率;记录患者12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对数据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检验和x2检验.结果 (1)治疗前,2组患者V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777,P>0.05);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激光组、康复组患者VSS评分[10.00(9.00,10.00)、12.00(10.75,13.00)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4.795、-4.852,P值均小于0.05),且激光组患者VSS评分显著低于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14,P<0.05).(2)治疗前,2组患者瘢痕紧缩感程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20,P>0.05);在首次激光治疗后即刻、首次激光治疗后1 d、首次激光治疗后14 d、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激光组患者瘢痕紧缩感程度VAS评分[2(1,3)、3(3,4)、6(6,7)、7(6,7)分]均较治疗前VAS评分[10(10,10)分]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36、-4.788、-4.760、-4.767,P值均小于0.05),康复组患者首次激光治疗后即刻、首次激光治疗后1 d、首次激光治疗后14 d、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瘢痕紧缩感程度VAS评分[8(8,10)、9(9,10)、8(8,9)、8(8,9)分]均较治疗前VAS评分[10(9,10)分]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035、-2.828、-2.449、-5.002,P值均小于0.05);在首次激光治疗后即刻、首次激光治疗后1d、首次激光治疗后14 d、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激光组患者紧缩感程度VAS评分均低于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6.651、-6.732、-4.953、-6.029,P值均小于0.05).(3)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激光组患者满意度分级频数分布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4,P=0.027);激光组患者满意率(58.62%)高于对照组(36.67%),激光组患者较满意例数/非满意例数(17/12)与康复组(11/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696,P=0.002).(4)激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3/29),康复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3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79,P = 0.447).结论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康复措施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康复措施进行治疗,且患者的瘢痕紧缩感改善更显著、疗效满意度更高.

    瘢痕烧伤激光疗法康复二氧化碳

    背部皮肤软组织放线菌病一例并文献回顾

    陈泽群郝岱峰张海军褚万立...
    448-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皮肤软组织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高创面外科医师对皮肤软组织放线菌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背部皮肤软组织放线菌病的诊治经过,分别以"放线菌、放线菌感染、皮肤、软组织"及"actinomycosis,cutaneous,soft tissue"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 与所检索20篇文献相比,本例皮肤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既典型又具自身特点.本例患者入院时并未表现出明显皮肤肿物,但皮下感染组织内多个窦道,伴较多土褐色脓液流出较为典型.本例患者入院第9天才培养出放线菌,但无论是术中肉眼观察、细菌培养还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典型"硫磺颗粒".本例患者查体、术中所见及辅助检查结果和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高度相似,因此最初曾高度怀疑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但多次细菌培养及涂片均未提示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治疗主要包括全身状态的调整、手术清创及抗生素的应用.结论 原发于皮肤软组织的放线菌病较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即便有相对典型特征,也并无特异性,诊断需综合考虑并鉴别诊断.皮肤软组织放线菌感染发病率低,不易诊断,需引起创面外科医师的注意,及早对本病作出诊断及治疗.

    放线菌病软组织感染诊断治疗

    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对大鼠肝癌消融治疗的影响

    张冲周丁华刘智伟王进...
    454-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对大鼠肝癌消融治疗的影响.方法 肝癌McA-RH7777细胞体外培养制备肿瘤细胞悬液,清洁级SD大鼠50只经肝内注射法建立肝癌模型.建模后1周,随机选取40只肝癌模型大鼠,按照简单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n=26)和对照组(n =14).实验组大鼠肝脏肿瘤在2 000 V/cm场强下接受电脉冲处理,对照组脉冲场强为0,频率均为1 Hz,脉宽为100 μs.2组大鼠术前3、1 d及术后1、7、14、21、30d分别尾静脉采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监测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血尿素氮、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分别记录2组大鼠术前1 d,术后7、14、21 d肿瘤长径变化和术后60 d生存时间改变,记录治疗过程中相关性并发症情况;术后30 d分别随机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只大鼠,检测2组大鼠消融靶区肿瘤组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原癌基因(Bcl-2)及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术后30 d,切取2组肿瘤消融区域组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UNEL染色分别计算肿瘤细胞增殖率及细胞凋亡率.对数据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及x2检验.结果 实验组术前3、1 d及术后1、7、14、21、30 d,大鼠不同时相点ALT、AST、CK、LDH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458,39.842,33.343,52.335,P值均小于0.05),大鼠不同时相点肌酐、血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0.702,2.429,P值均大于0.05);对照组术前3、1 d及术后1、7、14、21、30 d,ALT、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2.267,3.646,P值均小于0.05);大鼠不同时相点肌酐、血尿素氮、CK、LD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0.885、1.100、1.773、1.338,P值均大于0.05).术前3、1 d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ALT、AST、肌酐、血尿素氮、CK及LD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术后1、21、30 d,实验组和对照组ALT、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5.414、-9.993、-9.362,4.345、-4.802、-7.159,P值均小于0.05);术后1、7、14、21、30 d,实验组和对照组肌酐、血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651,0.322,0.045、-0.760、-0.741,4.345、0.784、-1.835、-4.802、-6.415;P值均大于0.05).术后1、7 d,实验组和对照组CK、LD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13、4.437,7.817、5.183,P值均小于0.05).术前3、1 d及术后1、7、14、21、30 d,实验组肿瘤标志物AFP 水平分别为(4.63 ± 0.53),(4.84 ± 1.63),(5.54 ± 1.96),(3.87 ±2.19)、(2.34 ±0.28)、(1.61 ± 0.51)、(1.18 ± 0.3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4.339,P <0.05);对照组各时相点血清AFP 水平分别为(4.44 ±0.91)、(4.61 ±0.91)、(4.86 ±0.95)、(5.55 ±1.08)、(6.10±1.42),(6.93 ±1.80),(6.70 ±2.6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84,P<0.05).术前3、1 d,实验组与对照组AF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862、0.501,P = 0.414、0.619);术后7、14、21、30 d,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682、-9.004、-10.809、-7.762,P值均小于0.05).实验组术前1 d,术后7、14、21 d的肿瘤长径分别为(11.2 ±3.1)、(8.1 ±2.3)、(5.3±1.6)、(3.5±1.1)mm,而对照组各时相点的肿瘤长径分别为(9.8 ±2.1)、(14.1 ±2.7)、(17.8±3.7)、(14.4±2.7)mm;术前1 d,2组间肿瘤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6,P = 0.135);术后7、14、21 d,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肝脏肿瘤长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7.330、-14.800、-18.244,P值均小于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Caspase-3、Bax较对照组表达水平增高,Bcl-2表达水平下降.术后30 d,肿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组可见大量的组织坏死,有明显的细胞凋亡区,而细胞的管道结果保持完好;对照组肿瘤细胞未见明显破坏.术后30 d,肿瘤组织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可见细胞结构排列尚清晰,未见明显细胞破坏,仅有少量棕黄色阳性染色(1+,中等染色);对照组可见细胞组织排列紊乱,大量棕黄色阳性染色(4+,强染色).术后30 d,肿瘤组织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可见细胞结构排列完整,未见明显破坏,仅有少量棕黄色阳性染色(1+,弱染色);对照组可见组织结构紊乱,细胞可见大量棕黄色阳性染色(4+,强染色).术后30d,肿瘤组织行TUNEL染色.实验组可见细胞排列稍紊乱,管道结构不清晰,大量棕黄色阳性染色;对照组可见组织排列整齐,仅有少量棕黄色阳性染色.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肿瘤细胞增殖率分别为(2.8±0.8)%、(43.1±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5,P <0.05).TUNEL染色结果可见实验组强染色,而对照组呈弱染色或不染色;实验组与对照组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6.85±10.27)%、(2.56 ±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456,P<0.05).结论 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可有效控制大鼠肝癌的局部进展.

    肝肿瘤大鼠消融技术高频方波电脉冲疗效观察

    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小面积Ⅲ度低热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

    潘博涵相阳汤焘朱世辉...
    465-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微动力负压技术(micro-dynamic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MDNPWT)应用于小面积Ⅲ度低热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外科门诊就诊的小面积(≤10 cm2)Ⅲ度低热烧伤患者220例.应用MDNPWT治疗的108例患者设为微动力负压组,采用常规治疗的112例患者设为常规治疗组.微动力负压组患者入组后采取持续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换药,而常规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外用药物治疗.对比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治疗总费用及手术率.对数据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31.8±3.5)、(48.0±13.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1.75,P<0.05);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的换药次数分别为(6.4 ±0.7)、(34.2±3.1)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8.76,P<0.05);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总费用分别为(2 807.5 ±782.6)、(7 516.7 ±238.3)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5,P <0.05);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的手术率分别为0、7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8.9,P<0.05).结论 MDNPWT具有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节省治疗总费用及降低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手术率等优点.因此,MDNPWT可以作为小面积Ⅲ度低热烧伤创面治疗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烧伤创伤和损伤负压伤口疗法微动力

    人工真皮支架联合灌洗式负压封闭引流在肌腱或骨外露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王飞周萍段淑芳龚裕州...
    470-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支架联合灌洗式负压封闭引流修复肌腱或骨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肌腱或骨外露创面39例,其中急性创面26例(外伤10例,烧伤11例,热压伤4例,虫咬伤1例);慢性创面13例(糖尿病足皮肤溃疡2例,烧伤后期创面7例,瘢痕溃疡4例).在全身麻醉或神经阻滞下行创面清创,在肌腱或骨外露处植入加强型人工真皮支架,外加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术后使用不同冲洗液进行间歇性灌洗,直至组织红润,达到二期植皮手术要求.观察并记录人工真皮支架使用次数,清创后人工真皮支架植入与二期植皮间隔时间和植皮成活情况.结果 39例肌腱或骨外露的急慢性创面经清创后覆盖人工真皮支架,术后经不同冲洗液间歇性灌洗式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均形成新鲜肉芽组织,二期经刃厚皮片植皮手术,植皮均100%成活,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人工真皮支架植入联合灌洗式负压封闭引流可有效地覆盖外露的肌腱和骨,是急慢性创面合并肌腱、骨外露的有效修复方式之一.

    皮肤,人工灌洗,药物负压伤口疗法肌腱外露骨外露

    肉芽组织下注射微粒皮浆对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愈合的影响

    祁永章李毅梁琰沈丛墨...
    475-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肉芽组织下注射微粒皮浆对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于背部制作大小为3.0 cm × 3.0 cm的创面,并将钢丝圈缝于创面内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和微粒皮浆组,每组各20只.一般创面组背部造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常规换药;慢性创面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并连续7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微粒皮浆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连续7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取大鼠右大腿外侧皮肤制备微粒皮浆注射于肉芽组织下.造模完成次日开始观察创面情况,定为观察第1天.观察第7、14、21、28天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留取观察第14天的肉芽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下创面新生毛细血管分布情况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CD31表达情况与微血管密度.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观察第14天,一般创面组创面明显缩小,慢性创面组皮肤爬伸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大部分愈合;观察第28天,一般创面组剩余部分残留创面,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基本愈合.观察第14、21、28天,一般创面组愈合率分别为(51.09 ±0.94)%、(75.43 ±0.92)%、(86.51 ± 0.57)%,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0.30 ±0.95)%,(35.59 ±1.18)%,(45.82 ±1.35)%,微粒皮浆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9.00 ±0.86)%,(64.62 ±0.15)%,(91.25 ±0.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93.60,6 475.02,9 984.47,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89.90,50.93,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1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17.90,116.10,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8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86.43、94.29,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创面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一般创面组可见少许新生毛细血管,慢性创面组未见明显新生毛细血管,微粒皮浆组其间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观察第14天,创面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31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一般创面组棕黄色的颗粒散在分布,慢性创面组棕黄色颗粒稀疏分布,微粒皮浆组可见大量棕黄色的颗粒分布.观察第14天,创面微血管密度比较,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微粒皮浆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49.20 ±17.96),(37.32 ±9.57),(64.93 ±20.2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4.09,P <0.05);慢性创面组创面微血管密度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23,11.50,P值均小于0.05).结论 微粒皮浆肉芽组织下注射可促进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血管增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创面愈合时间缩短.

    大鼠创伤和损伤伤口愈合微粒皮浆慢性创面微血管密度

    脱细胞异体网状真皮支架联合自体刃厚断层皮片复合移植修复小儿功能部位瘢痕挛缩

    赵遵江李成虎方林森张保德...
    482-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脱细胞异体网状真皮支架联合自体刃厚断层皮片复合移植修复小儿功能部位瘢痕挛缩创面愈合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32例小儿烧伤后功能部位瘢痕挛缩患者,挛缩瘢痕彻底松解后创面缺损面积大小为5.5 cmx4.5 cm~20.0 cm x 10.0 cm.运用脱细胞异体网状真皮支架联合自体刃厚断层皮片复合移植封闭创面.术后1个月内每周随访1次,以后每1月随访1次;随访方式均采用门诊复查.术后观察受区真皮支架及刃厚断层皮片成活情况、皮肤弹性及延展情况、外观情况、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情况;观察供区愈合情况、瘢痕存留情况.结果 30例创面经复合移植后,皮片生长、愈合均良好,2例创面移植皮片可见点状表皮坏死,经换药愈合.随访3~12个月,受区皮肤弹性良好,无明显瘢痕挛缩,外观及关节功能满意.供区创面均愈合,无瘢痕存留,部分有色差存留.结论 脱细胞异体网状真皮支架联合自体刃厚断层皮片复合移植修复小儿功能部位瘢痕挛缩创面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小儿瘢痕关节皮肤,人工皮肤移植人工真皮支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