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危重烧伤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李孝建汤文彬李尚桦
    1101-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危重烧伤的救治,要在进一步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基础上,防治救治过程中各种严重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改善创面愈合质量,减少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增生及挛缩等,使患者治愈后重返工作岗位、重返社会.该文结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在危重烧伤的院前急救与早期救治、早期专科救治与康复、救治过程中的多学科合作和医护合作、区域性救治体系等一体化救治模式方面的临床实践,探讨在尚未形成完善的危重烧伤救治体系的情况下,危重烧伤一体化救治模式的组成和应用,供同道们参考.

    烧伤康复一体化救治模式实践

    烧伤科主导的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危重烧伤的临床实践和模式探讨

    张丕红张怡坤梁鹏飞
    1107-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尽管国内诸多烧伤中心和治疗单位建立了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但因其容量有限,以及烧伤事故的突发性和烧伤救治专业队伍的逐步转型,越来越多的危重烧伤患者主要在综合ICU接受救治;综合ICU也逐步采取半开放式管理模式,通过以ICU或烧伤科医师为主体的多学科协作进行危重烧伤救治.该文结合临床实践分享烧伤科主导的综合ICU在半开放式管理模式下救治危重烧伤的经验,简要介绍危重烧伤病程中的容量管理策略和感染防控体会,探讨烧伤科主导的综合ICU救治危重烧伤的模式,以便烧伤科医师结合烧伤治疗经验和现代化重症监测诊疗技术,更好地救治危重烧伤患者.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半开放式管理救治经验学科合作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1113页

    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肺动脉栓塞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姜胜攀高小青栾夏刚谭一清...
    1114-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3月-2023年3月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67例严重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9例、女108例,年龄18~82岁.根据是否并发肺动脉栓塞将患者分为肺动脉栓塞组(26例)与非肺动脉栓塞组(241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治疗期间卧床时间、烧伤原因、入院时白蛋白水平、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合并高血压情况、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和入院时简明烧伤严重指数(ABSI)评分.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267例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肺动脉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性能,采用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法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肺动脉栓塞组患者中>60岁、治疗期间卧床时间>7 d、合并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比例(x2值分别为7.75、29.15、29.86、5.94),入院时ABSI评分(t=6.01)均明显高于非肺动脉栓塞组(P<0.05).2组患者其余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治疗期间卧床时间、合并COPD、合并糖尿病、入院时ABSI评分均为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 3.40、14.87、17.78、2.80、1.88,95%置信区间分别为 1.38~8.39、4.34~50.98、4.63~68.22、1.19~6.58、1.47~2.4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期间卧床时间>7d、合并COPD、入院时ABSI评分高均为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肺动脉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1.02、30.82、1.86,95%置信区间分别为2.76~43.98、3.55~267.33、1.38~2.50,P<0.05).根据前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肺动脉栓塞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5%置信区间为0.82~0.99),取最佳阈值25%时,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93.4%;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在理想曲线附近,Cox回归的一致性指数为0.80(95%置信区间为0.74~0.87);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的阈值概率范围为1%~98%,其净收益率>0.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肺动脉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治疗期间卧床时间>7 d、合并COPD、入院时ABSI评分高,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肺动脉栓塞具有较佳的预测价值.

    烧伤危险因素列线图肺动脉栓塞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名单

    1122页

    重症镇痛镇静管理对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影响及患者置管时间的影响因素

    潘艳艳范友芬
    1123-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镇痛镇静管理对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影响及患者置管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该研究为历史对照研究.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科2017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15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其中男126例、女31例,年龄14~87岁.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推行重症镇痛镇静管理前(干预前,77例患者)及2020年1月-2022年12月推行重症镇痛镇静管理后(干预后,80例患者)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程度、简明烧伤严重指数(ABSI)评分等一般资料,使用镇痛药物(曲马多、芬太尼、瑞芬太尼)例数、用量、天数及总镇痛例数、天数,使用镇静药物(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冬眠合剂)例数、用量、天数及总镇静例数、天数,气管置管天数、住院费用、行机械通气情况(例数、天数)、并发症(继发性肺炎、低血压)发生情况.采用中断时间序列(ITS)分析法和单因素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重症镇痛镇静管理对气管置管时间的影响,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筛选气管置管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干预前后患者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程度、ABS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患者总镇静天数和总镇痛天数分别为7.0(2.0,14.0)、7.0(4.0,14.0)d,均明显多于干预前的3.0(1.0,5.0)、4.0(3.0,7.0)d(Z值分别为-2.84、-2.91,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使用咪达唑仑和芬太尼的患者比例均明显升高(x2值分别为5.68、6.19,P<0.05)、天数均明显增多(Z值分别为-3.67、-2.16,P<0.05),使用曲马多的患者比例明显升高(x2=6.57,P<0.05),而右美托咪定用量和使用冬眠合剂患者比例均明显降低(Z=-2.17,x2=14.54,P<0.05).干预后患者气管置管天数为15.0(9.0,31.0)d,明显多于干预前的12.0(9.0,16.5)d(Z=-2.57,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患者住院费用明显增加(Z=-2.62,P<0.05),行机械通气患者比例明显升高(x2=8.79,P<0.05)、天数明显增多(Z=-3.80,P<0.05),发生继发性肺炎患者比例明显升高(x2=8.67,P<0.05).ITS分析法显示,干预前患者气管置管天数每半年下降0.57 d(P<0.05),干预后患者气管置管天数每半年增加0.62 d(P<0.05).单因素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在控制竞争风险事件之后,干预前患者气管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干预后(Z=44.81,P<0.05).多因素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显示,ABSI评分、基础疾病、咪达唑仑使用天数均为患者气管置管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分别为0.67、0.34、1.93,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6~0.73、0.16~0.73、1.04~3.60,P<0.05).结论 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采用重症镇痛镇静管理后,总镇痛时间和总镇静时间均明显延长,气管置管天数、机械通气天数、住院费用均增加,行机械通气及发生继发性肺炎患者比例等均提高.ABSI评分、基础疾病、咪达唑仑使用天数为气管置管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烧伤镇痛中断时间序列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吸入性损伤镇静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白晓智陶克刘洋郝彤...
    1132-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外泌体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选取第4~5代人ADSC,采用差速超高速离心法分离并提取其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对外泌体进行鉴定后使用.取24只成年雄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盲肠结扎穿孔(CLP)组和CLP+ADSC外泌体组,对单纯CLP组小鼠行CLP(构建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后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对CLP+ADSC外泌体组小鼠进行组名相应的处理,对正常对照组小鼠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每组8只.术后24 h,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小鼠肺组织形态,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使用酶标仪检测肺组织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细胞中CD86、CD206的表达.取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内毒素/脂多糖(LPS)组和LPS+ADSC外泌体组,在LPS+ADSC外泌体组和单纯LPS组细胞中分别加入LPS+ADSC外泌体、LPS进行培养,对空白对照组细胞进行常规培养.培养12 h后,采用相关试剂盒检测细胞中ATP含量、线粒体活性氧的阳性细胞百分比、线粒体膜电位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M1型极化标志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2型极化标志因子精氨酸酶-1(Arg1)以及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量.以上实验除mRNA表达量的检测样本数为3以外,其余各指标的检测样本数均为4.结果 术后24 h,正常对照组小鼠肺组织结构清晰完整,无炎症细胞浸润;单纯CLP组较正常对照组小鼠的肺组织水肿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明显,凋亡、坏死细胞明显增多;CLP+ADSC外泌体组较单纯CLP组小鼠肺组织水肿症状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细胞凋亡、坏死情况明显改善.术后24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CLP组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50.82、30.81,P<0.05);与单纯CLP组比较,CLP+ADSC外泌体组小鼠血清中的TNF-α和IL-1 β含量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6.36、19.25,P<0.05).术后24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CLP组小鼠肺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t=9.89,P<0.05),SOD含量明显降低(t=5.01,P<0.05);与单纯CLP组比较,CLP+ADSC外泌体组小鼠肺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t=4.38,P<0.05),SOD含量明显升高(t=2.97,P<0.05).术后24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CLP组小鼠的肺组织中CD86阳性细胞占比明显升高,CD206阳性细胞占比明显减少;与单纯CLP组相比,CLP+ADSC外泌体组小鼠肺组织中CD86阳性细胞占比明显减少,CD206阳性细胞占比明显升高.培养12 h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LPS组RAW264.7细胞中ATP含量明显降低(t=6.28,P<0.05);与单纯LPS组比较,LPS+ADSC外泌体组RAW264.7细胞中ATP含量明显升高(t=4.01,P<0.05).培养12h后,与空白对照组的(22±4)%比较,单纯LPS组RAW264.7细胞中线粒体活性氧的阳性细胞百分比(40±6)%明显增加(t=5.04,P<0.05);与单纯LPS组比较,LPS+ADSC外泌体组RAW264.7细胞中线粒体活性氧的阳性细胞百分比(30±5)%明显降低(t=2.65,P<0.05).培养12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LPS组RAW264.7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LPS+ADSC外泌体组RAW264.7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介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LPS组之间.培养12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LPS组RAW264.7细胞中TNF-α、IL-1β和iNOS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16.51、31.04、7.70,P<0.05),Arg1的mRNA表达量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LPS组比较,LPS+ADSC外泌体组RAW264.7细胞中TNF-α、IL-1β和iNOS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1.38、22.58、5.28,P<0.05),Arg1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t=7.66,P<0.05).结论 人ADSC外泌体可能通过改善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改善脓毒症小鼠肺损伤的作用.

    脓毒症急性肺损伤间质干细胞外泌体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β受体阻滞剂与氧雄龙在严重烧伤成年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

    Hundeshagen GBlears EMertin V汤文彬...
    1142页

    外线不缝合对皮肤切口愈合的影响的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

    陈宗安杨雅婷王文波夏玲玲...
    1143-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内线缝合后是否行外线缝合对皮肤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2020年11月-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4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行皮肤切除手术的患者,其中女39例、男10例,年龄18~55岁.手术部位包括上肢(17例)、下肢(2例)、肩部(3例)、颈部(8例)、腹部(8例)、胸部(10例)、背部(1例).将每例患者的手术切口采用随机序列法等分为外线缝合段(行内线+外线缝合)和外线不缝合段(仅行内线缝合).术后拆线当日与术后第1个月随访时,观察切口裂开情况.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观察切口瘢痕增生情况并计算切口瘢痕增生率.术后第6、12个月随访时,测量切口瘢痕宽度.术后第1、6、12个月随访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从颜色、厚度、血管化、柔韧度方面进行切口瘢痕情况评分,并计算总分.术后第1、12个月随访时VSS评分对应的患者数分别为41、46例,其余指标对应的患者数均为49例.结果 术后拆线当日、术后第1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外线缝合段与外线不缝合段手术切口均无裂开情况.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外线缝合段切口瘢痕增生率为2.04%(1/49),与外线不缝合段的4.08%(2/49)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6、12个月随访时,患者外线不缝合段切口瘢痕宽度分别为 1.48(1.01,1.91)、1.41(1.13,1.93)mm,与外线缝合段的1.38(1.00,1.94)、1.45(1.17,1.84)mm均无明显差异(Z值分别为191.00、152.00,P>0.05).术后第1、6、12个月随访时,患者外线缝合段与外线不缝合段切口瘢痕VSS中颜色、厚度、血管化、柔韧度评分及总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皮肤切口经减张并精细内线缝合后,外线缝合与否对切口愈合及术后瘢痕外观无显著影响.

    伤口缝合技术瘢痕预后外线缝合

    Meek皮片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张婷刘佳琦杨云舒韩军涛...
    1150-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eek皮片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8月-2023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4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22~62岁,烧伤总面积30%~80%体表总面积,四肢或躯干部位为深Ⅱ~Ⅲ度烧伤.根据四肢或躯干深度烧伤部位治疗过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患者接受Meek皮片移植联合PRP同期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Meek皮片移植.术后10d,观测患者Meek皮片成活情况.术后14 d,观测患者术区创面愈合率.统计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结果 术后10 d,观察组患者植皮区较为干燥,Meek皮片与创基贴合紧密、色泽多红润,皮片成活率为(89±4)%;对照组患者植皮区部分Meek皮片脱落,残余创面呈散在不规则地图状,伴有不同程度脓性分泌物,皮片成活率为(79±6)%,明显低于观察组(t=6.72,P<0.05).术后14 d,观察组中19例患者术区创面完全愈合,另2例患者残余细小创面经换药后延期1周愈合;对照组中12例患者术区创面完全愈合,6例患者术区创面经补充邮票皮移植术后愈合,5例患者术区创面经常规换药后延期愈合,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术区创面愈合时间为(13.3±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6.4±3.5)d,t=3.7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采用Meek皮片移植联合自体PRP较单纯Meek皮片移植治疗,可促进皮片成活,加快皮片扩展融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烧伤富血小板血浆大面积深度烧伤Meek植皮术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