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预防和创面修复全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张丕红付小兵黄跃生...
    901-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骨成形术后发生的钛网外露是该术式最严重的并发症,尽管多年来临床上逐渐积累了一些针对钛网外露的诊治经验,但由于对其发生机制和并发感染的认识不足,治疗往往欠规范,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修复效果.为规范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的诊治,改善其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中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讨论,基于国内外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的文献资料和诊疗现状,在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的发生机制、预防措施与诊治策略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以供相关临床医师参考.

    头部损伤,穿透性手术后并发症外科皮瓣颅骨成形术钛网外露创面修复专家共识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910页

    建议在烧伤休克期不常规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罗高兴李海胜袁志强彭毅志...
    911-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感染是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但烧伤后通常不会迅速引起全身性感染.国内传统上往往在烧伤休克期即常规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治烧伤感染的发生发展,但临床证据及国际烧伤感染防治专家共识与指南均强烈反对烧伤后立即常规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笔者单位停止在严重烧伤休克期常规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后,并未观察到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明显增加.故笔者团队建议,除一些特殊患者外,在烧伤休克期不常规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烧伤感染脓毒症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中性粒细胞和半乳凝素3预防小鼠致命细菌感染和人类急性呼吸衰竭

    Das SKaminski TWSchlegel BT张卉...
    914页

    脓毒症分型:精准治疗之基石

    姚咏明张卉董宁
    915-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脓毒症是异质性较大的临床综合征.对脓毒症患者进行分型,是提高脓毒症临床处置效率的前提,也是实现脓毒症精准治疗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根据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基因组学等数据对患者进行分型.该文简要分析了目前认可度较高的几种脓毒症分型方式,以期为构建脓毒症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体系提供新思路.

    脓毒症内表型外表型精准治疗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对脓毒症状态下小鼠树突状细胞内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介导铁死亡的影响

    吴梦瑶贺鹏翼段昱郑丽玉...
    920-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对脓毒症状态下小鼠树突状细胞(DC)内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介导铁死亡的影响,为改善由创面感染等因素引发的脓毒症免疫应答失调提供依据.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第3~10代对数生长期的小鼠DC系DC2.4,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内毒素/脂多糖(LPS)刺激0h(不刺激)组、LPS刺激6 h组、LPS刺激12h组、LPS刺激18h组和LPS刺激24h组,用1 μg/mL LPS(浓度下同)培养相应时间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磷酸化STING(p-STING)、STING和ACSL4的蛋白表达;将成功转染含STING基因小干扰RNA(下称siSTING)慢病毒的DC2.4分为siSTING+磷酸盐缓冲液(PBS)组、siSTING+LPS组,将成功转染空载慢病毒的DC2.4分为空载体+PBS组、空载体+LPS组,给予PBS或LPS刺激并培养24 h,同前检测细胞中p-STING、STING和ACSL4的蛋白表达,采用脂质过氧化检测试剂盒观察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以上细胞实验中样本数均为3.将80只6~8周龄雄性C57BU6J小鼠分为假手术+生理盐水组、盲肠结扎穿孔(CLP)+生理盐水组、假手术+C-176组、CLP+C-176组,每组20只.对2个C-176组小鼠先经腹腔注射C-176、2个生理盐水组小鼠先经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 h后对2个假手术组小鼠行假手术、对2个CLP组小鼠行CLP术构建脓毒症模型.术后24 h,将每组10只小鼠处死后提取脾脏DC,同前行蛋白表达、脂质过氧化程度、凋亡率检测(样本数均为3);另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心、肝、肺、肾病理组织损伤.观察各组剩余10只小鼠术后7d内存活情况.结果 LPS刺激24h组DC2.4中p-STING、STING、ACSL4的蛋白表达及p-STING/STING比值均明显高于LPS刺激0h组(P<0.05).培养24 h后,siSTING+LPS组和空载体+PBS组DC2.4中p-STING、STING和ACSL4的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空载体+LPS组(P<0.05);siSTING+LPS组和空载体+PBS组DC2.4脂质过氧化程度均弱于空载体+LPS组;空载体+PBS组、空载体+LPS组、siSTING+PBS 组与 siSTING+LPS 组 DC2.4 凋亡率分别为(15.7±3.0)%、(37.8±2.9)%、(13.1±2.1)%与(20.6±1.8)%,其中空载体+PBS组、siSTING+LPS组DC2.4凋亡率均明显低于空载体+LPS组(P<0.05).术后24h,CLP+生理盐水组小鼠脾脏DC中p-STING、ACSL4的蛋白表达及p-STING/STING比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生理盐水组和CLP+C-176组(P<0.05),CLP+生理盐水组小鼠脾脏DC中STING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生理盐水组(P<0.05);CLP+C-176组和假手术+生理盐水组小鼠脾脏DC脂质过氧化程度均弱于CLP+生理盐水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LP+C-176组小鼠脾脏DC凋亡率均明显低于CLP+生理盐水组(P<0.05),CLP+C-176组小鼠脾脏DC凋亡率明显高于假手术+C-176组(P<0.05);CLP+生理盐水组小鼠心、肝、肺、肾病理组织损伤均较假手术+生理盐水组明显加重,CLP+C-176组小鼠各脏器上述病理组织损伤均较CLP+生理盐水组明显减轻.CLP+生理盐水组小鼠术后7d内存活比明显低于假手术+生理盐水组(x2=8.30,P<0.05).结论 脓毒症状态下,小鼠DC内STING显著活化,ACSL4介导的铁死亡增强;抑制STING活化能够显著降低脓毒症时小鼠DC内ACSL4介导的铁死亡水平,从而改善脓毒症小鼠存活情况.

    脓毒症免疫调节细胞死亡树突细胞铁死亡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

    脱嘌呤/脱嘧啶脱氧核糖核酸内切酶1对模拟脓毒症状态下小鼠树突状细胞铁死亡的作用

    周岐原李京宴姚咏明田英平...
    930-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脱嘌呤/脱嘧啶脱氧核糖核酸内切酶1(APE1)对模拟脓毒症状态下小鼠树突状细胞(DC)铁死亡的作用,为改善创面感染等引起的脓毒症免疫抑制提供依据.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第3~10代对数生长期的小鼠DC系DC2.4进行研究(样本数均为3),采用1 pig/mL内毒素/脂多糖(LPS,浓度下同)处理DC 0(未处理)、6、12、24、48、72h构建脓毒症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APE1及抗铁死亡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活性氧水平,采用活细胞成像技术检测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将成功转染含APE1基因短发夹RNA序列慢病毒的DC分为敲减APE1+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敲减APE1+LPS组,将成功转染空载慢病毒的DC分为空载体+PBS组、空载体+LPS组,给予PBS或LPS刺激并培养24h后同前行相应检测;将成功转染含APE1基因过表达RNA序列慢病毒的DC分为过表达APE1+PBS组、过表达APE1+LPS组,将成功转染空载慢病毒的DC分为空载体+PBS组、空载体+LPS组,给予PBS或LPS刺激并培养24 h后同前行相应检测.将88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玉米油+假伤组、玉米油+盲肠结扎穿孔(CLP)组、抑制剂+假伤组、抑制剂+CLP组,每组22只.对2个抑制剂组小鼠按照40 mg/kg每日灌胃1 mg/mL APE1抑制剂E3330,对2个玉米油组小鼠每日灌胃等量玉米油,2周后对2个CLP组小鼠行CLP术构建脓毒症模型,对2个假伤组小鼠行假手术.从4组小鼠中各选取16只,观察术后7 d内存活情况;术后24 h采用CD11c阳选磁珠提取4组分别剩余的6只小鼠脾脏DC同前行相应检测(样本数均为3).结果 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6 h时细胞中APE 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LPS处理24、48、72 h时细胞中APE 1与GPX4蛋白表达及LPS处理24 h时细胞中SLC7A1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LPS处理24、48、72h时细胞中活性氧水平(P<0.05)与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均显著升高.培养24 h后,敲减APE1+LPS组细胞中GPX4蛋白表达较敲减APE1+PBS组显著降低(P<0.05),细胞中活性氧水平(P值均<0.05)及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高于敲减APE1+PBS组与空载体+LPS组.培养24 h后,过表达APE1+LPS组细胞中APE1、SLC7A11、GPX4蛋白表达均较空载体+LPS组显著升高(P<0.05),细胞中活性氧水平(P<0.05)及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低于空载体+LPS组.术后24h,抑制剂+CLP组小鼠细胞中APE1与GPX4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抑制剂+假伤组、玉米油+CLP组(P<0.05);玉米油+CLP组小鼠细胞中活性氧水平(12 693±913)显著高于玉米油+假伤组(4 205±805,P<0.05),抑制剂+CLP组小鼠细胞中活性氧水平(18 085±223)显著高于抑制剂+假伤组(4 381±787)和玉米油+CLP组(P值均<0.05);抑制剂+CLP组小鼠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高于抑制剂+假伤组与玉米油+CLP组.术后7d内,抑制剂+CLP组小鼠存活比显著低于抑制剂+假伤组(x2=22.67,P<0.05).结论 模拟脓毒症状态下,小鼠DC中APE 1表达降低,氧化应激及铁死亡增强;敲减APE1会加重DC铁死亡,过表达APE1则有效减轻DC铁死亡;抑制DC中APE1表达与脓毒症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脓毒症免疫树突细胞氧化性应激铁死亡脱嘌呤/脱嘧啶脱氧核糖核酸内切酶1

    基于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分析烧伤脓毒症患者感染病原体的特征

    史继静赵靓李晓亮张群...
    940-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mNGS)技术,分析烧伤脓毒症患者感染病原体的特征.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7月-2023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10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脓毒症患者,其中男68例,年龄57~92岁;女41例,年龄48~83岁.采集患者住院期间的血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脑脊液、痰液或其他液体标本,分别进行微生物培养(86例患者)和mNGS技术检测(109例患者).统计采用mNGS技术检测的送检标本类型及检出病原体的情况,同时将患者分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CU组(78例)和未入住1CU的非ICU组(31例),并对2组患者感染的病原体进行分析.另对同时进行mNGS技术检测和微生物培养检测的86例患者标本的病原体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mNGS技术检测的109份标本中,血液标本42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17份、痰液标本4份、脑脊液标本6份、脓液标本16份、组织液标本24份;共检测出39种病原体,其中细菌13种、真菌12种、病毒10种、寄生虫2种、支原体2种;检出病原体的总体阳性率为88.99%(97/109).检出率排前3位的革兰阴性菌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假单胞菌,排前3位的革兰阳性菌依次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检出率排前3位的病毒依次是人类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细环病毒;检出率排前3位的真菌依次是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黄曲霉菌.27例患者感染1种病原体,45例患者感染2种病原体,25例患者感染≥3种病原体.与非ICU组相比,ICU组患者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烟曲霉菌、巨细胞病毒的占比均明显升高(x2值分别为8.62、7.93、3.93、5.48、4.28、5.58,P<0.05).mNGS技术和微生物培养法检出的病原体中,最常见细菌的是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最常见的真菌是曲霉菌属菌株和念珠菌属菌株.只能通过mNGS技术检测到的病原体有19种,如分枝横梗霉菌、耶氏肺孢子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等;无采用微生物培养法检测到而采用mNGS技术检测不到的病原体.与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相比,采用mNGS技术检出病原体的总体阳性率、细菌阳性率、真菌阳性率均显著升高(x2值分别为45.52、5.88、4.94,P<0.05).采用2种检测方法同时报告阳性结果的患者占27.91%(24/86),采用mNGS技术检测结果为阳性而采用微生物培养法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占72.09%(62/86).2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κ=0.02,P>0.05).结论 采用mNGS技术检测标本中病原体的阳性率高于采用常规微生物培养法,且能检测到后者不能检出的病原体,如分枝横梗霉菌、耶氏肺孢子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等.采用mNGS技术检测有助于明确烧伤脓毒症患者感染病原体的种类,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和指导.

    烧伤感染脓毒症宏基因组学病原体

    高选择性动脉吲哚菁绿造影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设计中的应用

    王石董帅曹阳王桂洋...
    948-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介绍高选择性动脉吲哚菁绿造影(以下简称高选择性动脉造影)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3年11月-2024年4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和创面修复科共收治2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采用高选择性动脉造影辅助设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16~71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0 cm× 4.5 cm~27.0 cm×16.0 cm.术中,采用高选择性动脉造影辅助设计皮瓣,观察皮瓣源动脉或穿支的荧光显影范围,根据皮肤的荧光显影情况判断皮瓣源动脉或穿支的供血范围,调整皮瓣的切取位置.皮瓣切取面积为9.0 cm×6.0 cm~29.0 cm×16.0 cm.术中观察并记录行高选择性动脉造影的次数、行穿刺的穿支源动脉类型、皮瓣切取位置变化.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及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和皮片成活情况、造影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29例患者32个皮瓣均顺利切取,共行高选择性动脉造影37次,其中行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刺者13例、降支穿刺者6例、斜支与降支双穿刺者8例、其他来源的源动脉穿刺者2例.术中28个皮瓣切取位置未改变,3个皮瓣切取位置向肢体近端移动,1个皮瓣切取位置向肢体远端移动.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出现皮瓣远近端部分坏死的情况;皮瓣供区创面愈合,皮片均成活;未出现造影相关并发症.结论 采用高选择性动脉造影可在术中判断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源动脉及穿支供血范围,更加直观、客观地评价皮瓣的血供,用于辅助皮瓣设计可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术前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皮瓣部分坏死,且安全可靠.

    血管造影术外科皮瓣穿支皮瓣吲哚菁绿动脉造影股前外侧皮瓣旋股外侧动脉创面修复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分析

    朱绍般李德绘刘达恩韦俊...
    95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2013年8月-2023年9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以下简称本科室)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24~74(56±11)岁.根据肛周感染向下腹部扩散的路径,将患者分为肛周-腹股沟-下腹壁组(12例)和肛周-盆腔-腹膜后组(8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转入本科室时的血糖水平、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转入本科室时及14 d的坏死性筋膜炎实验室风险指数(LRINEC)评分;转入本科室时感染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水平、乳酸水平;临床结局相关指标,包括发病到明确感染范围的时间、手术次数、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情况、住院时长、治疗结局及随访时坏死性筋膜炎复发情况;转入本科室时创面坏死组织标本病原菌检出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结果 与肛周-腹股沟-下腹壁组比较,肛周-盆腔-腹膜后组患者转入本科室时APACHE Ⅱ评分和乳酸水平、转入本科室14 d的LRINEC评分(t值分别为-5.98、-5.01、-2.86,P<0.05)及ICU治疗比例(P<0.05)均明显升高,发病到明确感染范围的时间明显延长(Z=-3.75,P<0.05),手术次数明显增多(Z=2.80,P<0.05).2组患者其余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18例患者治愈.随访6个月,18例治愈患者肛周坏死性筋膜炎均无复发.2组患者转入本科室时创面坏死组织标本检出的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为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肛周-盆腔-腹膜后组患者转入本科室时创面坏死组织标本细菌多重耐药比例明显高于肛周-腹股沟-下腹壁组(P<0.05).结论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可通过肛周-腹股沟-下腹壁及肛周-盆腔-腹膜后2种路径向下腹部扩散,后者病情进展较为隐蔽、治疗难度更大.建立多学科团队诊疗机制可实现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的目标.

    筋膜炎,坏死性感染肛周临床特征多学科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