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项关于重症烧伤后早期运动训练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Schieffelers DRRu TDai H汤文彬...
    1157页

    两种带蒂皮瓣移植修复膝部Ⅳ度电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

    薛继东梁琰狄海萍邢培朋...
    1158-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隐动脉皮瓣与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膝部Ⅳ度电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7月—2022年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3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膝部Ⅳ度电烧伤患者,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18~54岁.根据膝部电烧伤创面采用的修复方式,将患者分为采用隐动脉皮瓣修复的隐动脉皮瓣组(18例)、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股前外侧皮瓣组(16例).隐动脉皮瓣组患者清创后骨和/或肌腱外露面积为5cm× 4 cm~12 cm×7 cm,伴关节开放者5例,皮瓣切取面积为9 cm×6 cm~25 cm×12 cm;股前外侧皮瓣组患者清创后骨和/或肌腱外露面积为7cm×5 cm~15 cm×7 cm,伴关节开放者6例,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 10cm~39 cm×25 cm.根据切取皮瓣宽度选择直接缝合或采用躯干中厚皮移植修复供瓣区创面.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色泽、质地;检测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并计算感觉恢复优秀比;采用国际膝关节委员会膝关节主观评分量表评定膝关节功能;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皮瓣修复效果,并计算优秀比.结果 2组患者术后皮瓣大部分存活良好,仅股前外侧皮瓣组有2例患者皮瓣远端坏死3~5 cm2,行植皮或局部拉拢缝合后愈合.术后12~18个月进行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皮瓣色泽、质地与膝部皮肤组织相近.隐动脉皮瓣组患者皮瓣感觉恢复优秀比为18/18,明显高于股前外侧皮瓣组的5/16(P<0.05).隐动脉皮瓣组患者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1.7±1.5)mm,明显短于股前外侧皮瓣组的(21.5±1.7)mm(t=-1.84,P<0.05).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皮瓣修复效果优秀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膝部Ⅳ度电烧伤创面可以通过隐动脉皮瓣与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采用这2种皮瓣修复后,膝关节功能均恢复好,且采用隐动脉皮瓣修复后,感觉恢复更佳.

    烧伤,电膝关节外科皮瓣感觉创面修复

    重度烧伤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Xiao KChen WXLi XJ汤文彬...
    1165页

    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基因和群体感应基因分析

    徐俊韩晓翠何璐冯书红...
    1166-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携带生物膜基因和群体感应基因情况,以及CRAB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10月-2023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糖尿病足科收治17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128例、女49例,年龄(56±10)岁.从前述患者的糖尿病足创面中培养出233株鲍曼不动杆菌,先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细菌,然后采用动态比浊法通过全自动微生物系统做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耐药率.任意选择10株CRAB[来自10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63±13)岁]和10株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来自10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63±9)岁],提取DNA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综合抗生素耐药基因数据库对耐药基因进行注释,绘制系统发育树分析CRAB与CSAB的同源关系.将鲍曼不动杆菌的7个管家基因输入PubMLST网站,分析CRAB与CSAB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将测得的全部基因放入PubMLST网站查找每株鲍曼不动杆菌是否携带生物膜基因 bap、csuA、csuB、csuA/B、csuC、csuD、csuE、pgaA、pgaB、pgaC、pgaD、bfmR、bfmS、ompA和群体感应基因abaI、abaR及鞭毛基因pilA,并比较CRAB与CSAB携带这些基因的差异.分析携带苯唑西林酶(OXA)耐药基因blaOXA的CRAB与CSAB所携带生物膜基因和群体感应基因情况.大体观察感染CRAB与CSAB的糖尿病足创面中是否存在胶冻样膜样结构,若存在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结构.结果 检测到的鲍曼不动杆菌中,CSAB、CRAB、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7%(39/233)、83.3%(194/233)、95.3%(222/233)、34.3%(80/233),未检测到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3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8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为37%,对其他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替坦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均>80%;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80%;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60%;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仅为12%;对替加环素和黏菌素的耐药率均<1%.系统发育树显示,10株CRAB高度同源,而10株CSAB的同源度不高.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显示,10株CRAB均为一种分型;10株CSAB中除1株无分型外,其余9株有7种分型.10株CRAB中有8株均含有完整的生物膜基因和群体感应基因;10株CSAB的生物膜基因均不完整,且均不携带bap基因.CRAB与CSAB均不携带鞭毛基因pilA.与CRAB相比,CSAB携带的生物膜基因bap、csuA、csuC、csuD及群体感应基因abaI和abaR均显著下降(P<0.05).CRAB携带的主要blaOXA大类为blaOXA-23-like(具体为blaOXA-167)和blaOXA-51-like(具体为blaOXA-66),均有碳青霉烯酶活性.10株CRAB中有8株同时携带blaOXA-66和blaOXA-167且均有较为完整的群体感应基因和生物膜基因.CSAB携带的主要blaOXA大类为blaOXA-51-like和blaOXA-213-like,虽然有碳青霉烯酶活性,但临床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其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感染CRAB的创面中可见胶冻样膜样结构,为细菌生物膜;感染CSAB的创面中未找到胶冻样膜样结构.结论 糖尿病足创面中的CRAB与CSAB在多位点序列分型、携带的生物膜基因和群体感应基因及blaOXA基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两者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也存在差异.

    糖尿病足生物膜群体感应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抗生素耐药

    广告目次

    1175页

    大鼠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过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

    蔡维霞郑朝刘佳琦刘洋...
    1176-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对过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的作用.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原代ADSC并成功鉴定.取第3代ADS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感染空载腺病毒的阴性对照组和感染过表达GDNF腺病毒的过表达GDNF组.培养48 h后,大体观察细胞感染情况.另取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血后采用差速离心法获取PRP,制备成凝胶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结构.取第3代ADSC,加入PRP成胶前的混合液中,成胶后常规培养48 h,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钙黄素/碘化丙啶染色观测细胞生长情况.将感染空载腺病毒的ADSC或感染过表达GDNF腺病毒的ADSC在PRP凝胶中进行常规培养.培养48 h后,采用钙黄素/碘化丙啶染色检测细胞生长情况;培养24、48、72 h及1、2、3、4周后,收集细胞培养基的上清液,采用酶标仪测定其吸光度值并计算GDNF含量,样本数为3;培养48 h后,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达施万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100蛋白质的情况.结果 培养48 h后,阴性对照组和过表达GDNF组中感染腺病毒的细胞占比均接近90%且生长状态良好.阴性对照组细胞正常生长;过表达GDNF组细胞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80%~90%的细胞伸出2个或多个突起,且在细胞聚集的地方,突起交织成网.PRP凝胶呈三维网状结构,且孔径大小不一.培养48 h后,ADSC可以很好地附着于PRP凝胶,且活细胞占比达98%.培养48 h后,感染空载腺病毒的ADSC生长状态良好,且呈典型的ADSC样梭形生长;感染过表达GDNF腺病毒的ADSC生长状态良好,且多数细胞伸出2个或多个突起,突起聚集处交织成网.培养24、48、72h及1、2、3、4周后,感染过表达GDNF腺病毒的ADSC培养基的上清液中GDNF含量分别为(90±10)、(133±15)、(150±10)、(137±15)、(132±18)、(120±10)、(127±16)μg/mL,均明显高于感染空载腺病毒的ADSC的(42±7)、(44±7)、(43±6)、(47±6)、(49±5)、(49±6)、(51±4)μg/mL,t 值分别为6.20、8.08、15.18、9.12、7.99、9.61、7.86,P<0.05.培养48 h后,与感染空载腺病毒的ADSC相比,感染过表达GDNF腺病毒的ADSC中S100蛋白质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制备的自体三维PRP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负载过表达GDNF的大鼠ADSC并缓释GDNF,诱导ADSC向高表达S100蛋白质的施万细胞分化.

    周围神经间质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富血小板血浆施万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神经修复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1183页

    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缝线对小鼠皮肤切口缝合线道的远期作用

    何峰杜娟宋岩彪叶茂...
    1184-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缝线对小鼠皮肤切口缝合线道的远期作用.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18只10~12周龄雌雄各半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薇乔线组、抗生素薇乔线组和纳米银薇乔线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于所有小鼠背部制备皮肤切口后,对普通薇乔线组、抗生素薇乔线组和纳米银薇乔线组小鼠皮肤切口分别采用可吸收薇乔线、三氯生抗菌涂层可吸收薇乔线和纳米银涂层可吸收薇乔线行皮内连续缝合.术后25 d,采集切口缝合线道皮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小鼠切口缝合线道F4/80、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面积百分比,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测小鼠切口缝合线道TUNEL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切口缝合线道胶原纤维形成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小鼠切口缝合线道组织蛋白酶K阳性面积百分比.以上实验中样本数均为6.结果 术后25 d,纳米银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F4/80、IL-6及TNF-α阳性面积百分比[(19.2±1.6)%、(20.2±1.7)%、(16.0±1.6)%]均明显低于普通薇乔线组[(100±6.4)%、(100±7.6)%、(100±9.6)%]和抗生素薇乔线组[(47.2±3.2)%、(53.8±5.0)%、43.2%,P<0.05],抗生素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F4/80、IL-6及TNF-α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普通薇乔线组(P<0.05).术后25 d,纳米银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TUNEL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普通薇乔线组和抗生素薇乔线组(P值均<0.05),抗生素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TUNEL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普通薇乔线组(P<0.05).术后25 d,普通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胶原纤维沉积不明显,抗生素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无明显胶原纤维,纳米银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胶原纤维致密程度最高且排列有序.术后25 d,纳米银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组织蛋白酶K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普通薇乔线组和抗生素薇乔线组(P值均<0.05),抗生素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组织蛋白酶K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普通薇乔线组(P<0.05).结论 在小鼠切口缝合线道,纳米银薇乔线的远期抗炎疗效优于三氯生抗菌涂层可吸收薇乔线和普通可吸收薇乔线;同时,采用纳米银薇乔线缝合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细胞凋亡减少,胶原纤维沉积显著,迟发型超敏反应最弱,说明纳米银薇乔线具备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创伤和损伤炎症细胞凋亡纳米颗粒创面修复

    本刊2025年重点号专栏征稿启事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1192页

    细胞外囊泡调节免疫微环境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周子悦徐广超王达利
    1193-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和血液循环不良,常常导致足部创面、溃疡、坏疽,并伴随着创面免疫微环境失调.细胞外囊泡(EV)治疗是一种新兴生物治疗手段,EV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效能、低免疫原性和低组织毒性等优点,通过调节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和细胞功能,可以降低创面的炎症水平,在糖尿病创面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该文综述了EV通过对糖尿病创面的微环境中的多种炎症细胞和非炎症细胞的调控参与调节创面愈合的机制,并讨论了EV临床转化的多种手段的优势与不足,提出EV治疗与疾病微环境相结合的概念,为进一步推动EV的临床应用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胞外囊泡糖尿病免疫调节组织微环境创面愈合临床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