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Ⅱ:手术治疗和感染防治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暨烧创伤组织修复专委会夏照帆
    10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Ⅱ度烧伤是临床中最为常见但处理十分棘手的烧伤类型,其治疗不仅需要考虑换药或手术处置方式本身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还需评估烧伤部位、患者年龄及烧伤面积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对于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的手术方式以及感染诊断、分级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本共识编写组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结合专家意见,制订《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Ⅱ:手术治疗和感染防治》.本共识从Ⅱ度烧伤创面的手术治疗及感染防治2个方面提出29条具体推荐意见,旨在形成规范化的Ⅱ度烧伤临床治疗方案.

    烧伤外科手术清创术感染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118页

    提高感染性创面诊治水平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刘毅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面感染是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炎症反应,它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可表现为迅速发生的急性创面感染和迁延的慢性创面感染.感染性创面指发生了感染的急性或慢性创面,它的诊治涉及诸多环节,任何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导致治疗失败.该文就如何提高感染性创面诊治水平,提出细菌生物膜与耐药菌、新材料与新型敷料、特殊类型感染性创面以及各种治疗技术的联合应用等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旨在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与此同时,倡导充分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新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感染性创面的诊治中,造福广大患者.

    外科伤口感染生物膜抗药性,细菌感染性创面创面修复

    重视胸骨切开术后胸骨深部伤口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官浩陈阳
    12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胸骨深部伤口感染(DSWI)是心脏手术后潜在且灾难性的并发症之一.尽管临床上采用了更小的切口、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优化血糖管理等措施,但DSWI的发病率依然在1%~5%波动.DSWI在发生初期的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致使临床医师的干预介入偏晚.DSWI一旦未被及时处理,患者病死率极高.因此,及早预防、诊断和适当处理对于防止DSWI进一步发展至致命的结局非常重要.鉴于DSWI的临床危害性和治疗的复杂性,故本文重点探讨和分享在各个环节中预防DSWI发生的经验、发生后的重建修复策略,以引起广大同行对DSWI的重视.

    胸骨切开术外科伤口感染纵隔炎手术后并发症胸骨深部伤口感染预防和治疗创面修复

    氧化铈纳米酶-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顾雅男徐翔昊王彦平李宇韬...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氧化铈纳米酶-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以下简称复合水凝胶)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粒径为(116±9)nm的氧化铈纳米酶,同时制备具有多孔网状结构且成胶性能良好的GelMA水凝胶.筛选出25 μg/mL氧化铈纳米酶可明显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将其加入GelMA水凝胶中制备复合水凝胶.计算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浸泡3、7 d后复合水凝胶中氧化铈纳米酶的释放百分比.将小鼠红细胞悬液分为用相应溶液处理的PBS组、Triton X-100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及复合水凝胶组,利用酶标仪检测处理1 h后红细胞的溶血情况.测定用PBS、氧化铈纳米酶、GelMA水凝胶及复合水凝胶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大肠埃希菌2h后的细菌浓度.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在背部对称位置各制备1个用MRSA感染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小鼠分为不进行药物干预的对照组及滴加相应溶液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和复合水凝胶组,每组6只小鼠.观察伤后3、7、14d创面愈合情况并测量伤后3、7d剩余创面面积(样本数为5).取小鼠伤后3d创面分泌物,检测MRSA的浓度(样本数为3),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观测小鼠伤后5 d创面血流灌注量(样本数为6).伤后14 d,取小鼠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上皮情况,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情况(样本数均为3).结果 浸泡3、7d后,复合水凝胶中氧化铈纳米酶释放百分比分别约为39%、75%.处理1 h后,与Triton X-100组比较,PBS组、GelMA水凝胶组、氧化铈纳米酶组及复合水凝胶组红细胞溶血程度均明显下降(P<0.05).与用PBS培养比较,用氧化铈纳米酶、GelMA水凝胶、复合水凝胶培养2 h的MRSA、大肠埃希菌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伤后3~14d,4组小鼠创面均逐渐愈合,复合水凝胶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全部愈合.伤后3、7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分别为(29±3)、(13± 5)m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6±12)、(46±10)mm2和氧化铈纳米酶组的(51±7)、(38±8)mm2(P值均<0.05),与GelMA水凝胶组的(41±5)、(24±9)mm2相近(P值均>0.05).伤后3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MRS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P值均<0.05).伤后5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血液灌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P值均<0.05).伤后14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基本完成上皮化,上皮化情况明显优于其他3组;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胶原含量较其他3组明显增多,排列也更为有序.结论 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外抗菌效果,可持续缓释氧化铈纳米酶,改善早期创面血流灌注,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及胶原合成,从而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愈合.

    生物相容性材料水凝胶感染氧化铈纳米酶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创面修复

    肠瘘继发坏死性筋膜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及死亡危险因素筛查

    赵陈雨瑶张玉珅杨占杰王明青...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肠瘘继发坏死性筋膜炎(NF)病例的临床资料,并筛查这些病例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检索2000年1月—2023年10月入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以下简称本单位)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所有肠瘘继发NF病例的资料,在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网数据库内检索建库至2023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所有肠瘘继发NF病例的资料并进行筛检.按照临床结局,将有效病例纳入存活组(男47例、女24例)和死亡组(男16例、女7例)并计算病死率.对比分析2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基础疾病(与NF最相关的病种)、就诊前症状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NF原因、腹膜炎体征、NF累及范围、肠道处理措施和创面处理措施,筛选94例肠瘘继发N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有效病例为94例,包括文献报告90例、本单位收治病例4例,病死率为24.5%(23/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就诊前症状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NF原因、腹膜炎体征和NF累及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肠道处理措施和创面处理措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97、8.3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道处理措施和创面处理措施均是94例肠瘘继发N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Ⅰ期造瘘+后期重建和负压治疗均具有更高的保护效应(比值比分别为0.05、0.27,95%置信区间为0.01~0.33、0.08~0.88,P<0.05).结论 肠瘘继发NF患者的死亡风险高,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积极的肠道和创面处理或许是避免患者死亡的关键,其中Ⅰ期造瘘+后期重建和负压治疗具有更高的保护效应.

    筋膜炎,坏死性Fournier坏疽肠瘘肠穿孔

    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其临床效果

    张万福徐婧张敬群韩飞...
    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的围手术期处理方式,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1月—2022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3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患者,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5~81岁.做好手术相关准备,对于疑有胸骨后纵隔脓腔的患者,咬除未愈合胸骨全部松质骨,充分暴露胸骨后纵隔,清除感染源及肉芽组织,采用单侧胸大肌翻转填塞胸骨缺损;对于确无胸骨后纵隔感染且胸骨未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的患者,姑息性清除坏死组织及少量坏死胸骨,采用双侧胸大肌推进对接覆盖胸骨缺损.将供区皮肤减张缝合后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24 h后开始加行持续均匀滴注灌洗.用盔甲式胸带固定胸廓,引导患者腹式呼吸,同时用外科约束带固定双上肢于侧胸壁.记录入院时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记录术中观察的创面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滴注灌洗天数、每日灌洗液体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创面愈合耗时.出院后随访,评估创面愈合质量、胸廓外形、胸廓和双上肢活动功能;复查CT,观察胸骨稳定性及闭合情况.结果 入院时,36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中33例为阳性,3例为阴性.术中观察显示,确无胸骨后纵隔感染且胸骨未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的患者26例,疑似有胸骨后纵隔脓腔患者10例.术中,1例患者在接受纵隔探查时无名静脉破裂出血约3 000 mL,其余患者出血量为100~1000mL.术后滴注灌洗4~7d,灌洗液体量为3 500~4 500 mL/d.除因于术后3 d护理中从腋窝处搬移1例患者致该患者缝合口裂开外,其余患者创面术后均顺利愈合;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耗时为7~21 d.出院后随访3~9个月显示,前述从腋窝处搬运致缝合口裂开的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患者术后2周去除盔甲式胸带,未限制肩关节活动,致缝合口局部破溃,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恢复日常生活.经胸大肌翻转治疗患者胸大肌缺损处局部皮肤轻微凹陷、低于对侧胸廓,而经胸大肌推进对接治疗患者未见明显胸廓畸形;所有患者胸廓及双上肢活动可,受限轻微或正常.10例患者接受了 CT复查,结果显示胸骨稳定,局部胸骨闭合或覆盖完全,未见腔隙或缺损.结论 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一旦形成,应尽早对其行个体化精准清创、选择不同转移方式的胸大肌肌瓣覆盖缺损、术后持续滴注灌洗并行严格的胸廓和肩关节约束制动,该治疗策略可使创面良好愈合且不影响供区外形和功能.

    胸骨骨髓炎围手术期医护外科皮瓣组织固定纵隔炎精准清创滴注灌洗

    使用大气等离子喷射器将螺旋藻生物质转化为超薄生物活性涂层治疗感染伤口

    Pham TNguyen TTNguyen NH陈长嘉...
    158页

    群落空间结构影响多种微生物感染伤口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Ibberson CBBarraza JPHolmes AL邸晓宇...
    158页

    股后肌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闭式灌洗治疗Ⅳ期坐骨结节压疮的临床效果

    曹学新张永磊赵树青张庆...
    159-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股后肌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闭式灌洗治疗Ⅳ期坐骨结节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3月—2022年3月,德州东城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Ⅳ期坐骨结节压疮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1~72岁.压疮创面大小为6.0 cm×4.5 cm~10.0 cm×6.0 cm,创腔直径10~14 cm.5例患者合并坐骨结节骨感染.清除病灶后,移植股二头肌长头肌瓣(面积10.0 cm×4.0 cm~18.0 cm×5.0 cm)和半腱肌肌瓣(面积8.0 cm×4.0 cm~15.0 cm×5.0 cm)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面积6.5 cm×5.5 cm~10.5 cm×6.5 cm)修复压疮创面,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于创腔内置管行闭式灌洗2~3周.术后观察肌瓣和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压疮复发情况、皮瓣质地和外观及供受区瘢痕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术后所有肌瓣和皮瓣均顺利成活.2例患者术后1周因翻身不当导致受区切口受压裂开,经换药治疗3~4周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显示,患者压疮均未复发,皮瓣质地、色泽、厚度与受区皮肤相近,供受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 采用股后肌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闭式灌洗治疗Ⅳ期坐骨结节压疮时,可用组织瓣充分填塞压疮无效腔,治疗后创面愈合好,供受区外观较佳,压疮不易复发.

    压力性溃疡外科皮瓣显微外科手术坐骨结节股二头肌长头肌瓣半腱肌肌瓣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闭式灌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