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精准定位的微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中等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周飞亚张弦蔡乐益陈明明...
    16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精准定位的微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中等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12月—2022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中等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3~62岁.清创后,创面均伴肌腱、骨、血管、神经外露,创面面积为4.0 cm×3.0 cm~8.0 cm×3.5 cm.术前对患者双下肢行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精准定位股前外侧穿支情况.切取皮瓣(面积为6.0 cm×3.0cm~11.0 cm×4.0cm)时,对皮瓣进行削薄处理.将皮瓣的动静脉穿支分别与指动脉及掌背静脉吻合,如受区存在撕脱伤、感染或烧伤,则将皮瓣携带的主干动静脉血管与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进行吻合;将皮瓣携带的股外侧皮神经与指神经的残端吻合.术中观察患者皮瓣内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类型,并与术前血管定位情况进行比对.术后,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不良反应.随访时,观察皮瓣色泽、质地及外形,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患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患指的功能进行评价,观察患指关节活动情况;记录患者主诉皮瓣切取对下肢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结果 术中观察到11例患者皮瓣的穿支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2例患者皮瓣的穿支为旋股外侧动脉斜支、2例患者皮瓣的穿支为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均与术前血管定位情况相符.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且未发生血管危象和感染.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且外形佳,供区创面仅遗留线性瘢痕.末次随访时,患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为7~11mm,患指功能评定为优者6例、良者6例、可者3例,患指关节屈伸功能均未受影响;2例患者主诉切取皮瓣后大腿外侧有麻木感,13例患者主诉皮瓣切取对下肢无不良影响.结论 利用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精准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术前精准定位穿支情况可减轻术中切取皮瓣时对供区的损伤,对移植皮瓣进行削薄处理并重建手指感觉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指外形和功能,因此采用微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中等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有效且可靠的治疗方式.

    穿支皮瓣显微外科手术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

    Janus纳米粒子通过靶向细胞外聚合物实现对耐药细菌生物膜的灵活消除

    Liu ZGuo KYan L邸晓宇...
    171页

    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刘飞闫炜琪马强刘亦斌...
    172-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5月—2022年 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手足踝外科收治 1 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8~56岁.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6 em~32 cm×10em,无效腔或深部组织裸露面积为7 cm×4 cm~10 cm×7 cm.3例患者桡动脉缺损,长度为4~7 cm;2例患者尺动脉缺损,长度为5~8cm;4例患者尺、桡动脉均缺损,长度为3~7cm;2例患者尺、桡动脉及肱动脉均缺损,长度为4~8 cm.设计并切取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切取皮瓣面积为22 cm×7 cm~32 cm× 11 cm、嵌合肌瓣面积为7 cm×4 cm~10 cm×7 cm,"T"形血管蒂中桥接血管的长度为4~8 cm.移植皮瓣时,将血管蒂近端同受区血管近端吻合、血管蒂远端同前臂远端较正常的血管吻合,利用肌瓣填塞无效腔.对组织瓣供区创面采用直接闭合或移植皮片处理.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及成活情况、远端肢体成活情况、移植皮片成活情况.术后2~4周,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吻合动脉近远端的通畅情况.随访时观察皮瓣质地、供区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1例患者(前臂完全离断)于术后第5天出现肢体远端血运障碍,CTA检查提示桥接的动脉和皮瓣远端吻合口动脉均栓塞,急诊探查显示远端肢体肌肉及皮肤软组织坏死较多,遂行截肢术;其余10例患者皮瓣均未发生血管危象且全部成活,远端肢体全部成活,供区移植皮片成活良好.术后2~4周,吻合的动脉近远端通畅情况良好.随访11~37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所有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运用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可提高保肢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显微外科手术穿支皮瓣上肢股前外侧皮瓣血流桥接皮瓣嵌合皮瓣创面修复

    通过克服细菌生物膜障碍改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的疗效

    Papadopoulou VSidders AELu KY张拔渤...
    179页

    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黄日中王裔惟黄何艳蒋蕊韩...
    180-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氢睾酮和羟基氟他胺(以下称为DH)最佳配比,构建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分析该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HaCaT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组(不加药物培养)、低基线组、中基线组、高基线组,对后3组细胞均分别加用3种配比的DH培养.中配比下,从低到高3个基线组中双氢睾酮质量依次为1.4、2.8、4.0 μg,羟基氟他胺质量依次为1.2、1.6、2.0 μg,以此为基准,小配比下,双氢睾酮质量减少1/2,羟基氟他胺质量增加1/2;大配比下,双氢睾酮质量增加1/2,羟基氟他胺质量减少1/2.培养2d,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4).取16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其背部制备Ⅲ度烧伤创面后,分为空白组、小配比组、中配比组和大配比组(每组4只小鼠),伤后7 d于后3组小鼠创面局部滴加含不同配比DH的生理盐水[从小到大3个配比组中DH总量分别为127.5、165.0、202.5μg,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质量比(以下称为药物质量比)分别为8∶9、8∶3、8∶1],之后每48小时重复给药1次,直至伤后27 d;对空白组小鼠创面于前述时间点滴加生理盐水.观察伤后0(即刻)、7、14、21、28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后7、14、21、28d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4);伤后28 d,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上皮化情况,行Masson染色后观察胶原纤维情况并分析胶原纤维占比(样本数为3).取2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其背部制备Ⅲ度烧伤创面后,分为普通支架组和小比例支架组、中比例支架组、大比例支架组(每组5只小鼠),伤后7 d开始对创面分别持续外敷运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不含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和含药物质量比为1∶3、1∶1、3∶1的DH的聚己内酯支架(即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DH总量均约为1.7 mg)直至实验结束.同前动物实验于相同时间点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样本数为3);伤后7、14 d,收集创面分泌物,通过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相对丰度(样本数为3).结果 培养2d,在小配比下,低基线组、高基线组HaCaT细胞增殖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4组小鼠创面均不断缩小.伤后14 d,大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为72.5%(61.7%,75.1%),与空白组的53.3%(49.5%,64.4%)相近(P>0.05);小配比组与中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4.2%(71.0%,84.2%)和70.4%(65.1%,74.4%),均显著高于空白组(Z值均为-2.31,P<0.05).伤后21 d,小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空白组(Z=-2.31,P<0.05).伤后28 d,3个配比组小鼠创面完全再上皮化且表皮均较空白组厚;与空白组比较,3个配比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均更多且排列更有序,小配比组和大配比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占比均明显增大(P<0.05).伤后28 d,普通支架组小鼠创面部分上皮化,3个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基本完全上皮化,其中小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表皮最厚;小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占比较普通支架组明显增大(P<0.05).伤后7d,4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群包括棒状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红球菌属菌;伤后14d,4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群包括寡养单胞菌属、红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菌,且3个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菌群种类数都多于普通支架组.结论 药物质量比相对较小的DH,具有促进HaCaT细胞增殖的作用;8∶9为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的最佳质量比,该质量比DH可以促进小鼠Ⅲ度烧伤创面再上皮化与胶原沉积,促进创面愈合.构建的含药物质量比为1∶3的DH的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有助于小鼠Ⅲ度烧伤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胶原沉积,且可改善创面菌群多样性.

    烧伤生物相容性材料雄激素拮抗药纳米纤维静电纺丝雄激素创面修复创面菌群

    微小RNA工程化外泌体在糖尿病创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简喜超邓呈亮
    190-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较为困难.目前,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方法包括清创、功能性敷料覆盖、负压治疗、骨水泥填充、皮肤移植等.微小RNA(miRNA)工程化外泌体具有减轻炎症、刺激血管生成、促进胶原沉积和再上皮化等功能,在糖尿病创面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相关研究正在积极开展.该文对糖尿病创面的病理生理特征、miRNA与外泌体的特性、外泌体负载miRNA的工程化方法和miRNA工程化外泌体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miRNA工程化外泌体在糖尿病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外泌体微RNAs糖尿病创面修复

    广告目次

    195页

    从5步模型到3步模型:细菌生物膜形成模型的扩展

    Sauer KStoodley PGoeres DM侯曙光...
    195页

    白藜芦醇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刘钰杨丽萍刘白雪周帅...
    196-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创面愈合困难是临床各科室医师均有可能遇到的难题,目前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及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是潜在的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然而,白藜芦醇因生物利用度不高等原因,临床应用受限.该文对白藜芦醇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创面治疗中的给药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的重新开发提供思路.

    伤口愈合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白藜芦醇慢性难愈性创面给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