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生康复:物理因子对再生的作用

    吴军魏亚婷
    30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面再生修复是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康复治疗理念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康复治疗与创面再生修复的联系更加紧密,并由此催生出"再生康复"理念.该文对再生康复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现状以及再生康复领域未来的发展和引领价值进行探讨.

    再生医学康复干细胞组织工程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306页

    光生物调节在创伤修复和医学美容中的临床应用

    姚敏张逸秋
    307-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对光生物调节作用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深入,光生物调节已被逐步应用于临床,为各类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光热治疗,光生物调节具有疗效好、几乎无不良反应、操作简便等特点,且临床疗效日益显著.该文就光生物调节的机制及其在创伤修复、医学美容等领域中的应用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该疗法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光疗法激光美容技术创伤修复

    特殊的成纤维细胞祖细胞亚群通过免疫调节加速黏膜愈合再生

    Ko KIDerGarabedian BPChen Z蒋祉萱...
    313页

    不同途径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

    王宏宇巴特周彪闫增强...
    314-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创面局部涂抹、创缘皮下注射和尾静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外泌体治疗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探究应用hUCMSC外泌体治疗创面的最佳给药途径.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从3名25~35岁于内蒙古包钢医院妇产科正常分娩产妇弃用脐带组织中提取hUCMSC外泌体并成功鉴定.选用12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其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不进行给药处理)、创面局部涂抹组、创缘皮下注射组、尾静脉注射组(每组30只小鼠),分别通过创面局部涂抹、创缘皮下注射、尾静脉注射给予后3组小鼠0.2 mL含200 μg hUCMSC外泌体的磷酸盐缓冲液.伤后7、14、21 d,观察创面的大体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采集创面组织,分别通过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测病理学变化和胶原纤维情况,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新生微血管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10.结果 伤后7、14、21 d,4组小鼠创面均逐步愈合,其中创缘皮下注射组小鼠创面愈合情况最佳;3个给药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创缘皮下注射组及尾静脉注射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创面局部涂抹组(P<0.05),创缘皮下注射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尾静脉注射组(P<0.05).伤后7、14、21 d,与对照组比较,3个给药组小鼠创面组织生长、上皮化的速度显著加快,创面胶原纤维生成数量更多且排列更整齐.伤后7、14、21 d,在每200倍视野下,创面局部涂抹组小鼠创面组织新生微血管数量分别为(24.1±2.5)、(50.7±4.1)、(44.2±2.3)根,创缘皮下注射组小鼠创面组织新生微血管数量分别为(32.2±2.9)、(67.5±4.9)、(53.6±3.7)根,尾静脉注射组小鼠创面组织新生微血管数量分别为(27.8± 2.4)、(59.1±3.7)、(49.6±2.6)根,均显著多于对照组的(20.6±1.7)、(46.7±3.4)、(40.9±2.8)根(P<0.05);创缘皮下注射组及尾静脉注射组小鼠创面组织中新生微血管数量均显著多于创面局部涂抹组(P<0.05);创缘皮下注射组小鼠创面组织中新生微血管数量均显著多于尾静脉注射组(P<0.05).伤后7、14、21 d,3个给药组小鼠创面组织中TNF-α和IL-6的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创缘皮下注射组及尾静脉注射组小鼠创面组织中TNF-α和IL-6的含量均显著少于创面局部涂抹组(P<0.05),创缘皮下注射组小鼠创面组织中TNF-α和IL-6的含量均显著少于尾静脉注射组(P<0.05).结论 创面局部涂抹、创缘皮下注射及尾静脉注射hUCMSC外泌体均可通过减轻过度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发挥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其中,创缘皮下注射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即创缘皮下注射是采用hUCMSC外泌体治疗创面的最佳给药途径.

    创伤和损伤皮肤间质干细胞外泌体炎症新生血管化,病理性创面修复给药途径

    用于创面愈合管理的多生物启发功能导电水凝胶贴片

    Li WYu YHuang R蒋祉萱...
    322页

    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治疗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

    陈祎琦周莹芊魏茜谢晓烨...
    323-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hUCMSC-sEV)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治疗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hUCMSC-sEV,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CD63、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及钙联蛋白的表达.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及第3、4代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均分为常规培养的空白对照组和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hUCMSC-sEV培养的hUCMSC-sEV组,行细胞划痕试验并计算划痕后6、12、24h的细胞迁移率,行细胞Transwell试验并计算培养12 h细胞迁移数量,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Hoechst染色检测培养24 h增殖细胞比例,样本数均为3.制备单纯GelMA水凝胶及负载hUCMSC-sEV的GelMA水凝胶(以下简称hUCMSC-sEV/GelMA水凝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水凝胶微观形貌,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UCMSC-sEV的分布情况,采用蛋白质比色定量法测定并计算hUCMSC-sEV/GelMA水凝胶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浸泡0(即刻)、2、4、6、8、10、12 d时hUCMSC-sEV累积释放率(样本数为3).将24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BS组、单纯hUCMSC-sEV组、单纯GelMA水凝胶组和hUCMSC-sEV/GelMA水凝胶组(每组6只),于小鼠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分别行PBS注射、hUCMSC-sEV悬液注射、单纯GelMA水凝胶覆盖、hUCMSC-sEV/GelMA水凝胶覆盖.于伤后0(即刻)、4、8、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统计伤后4、8、12 d创面愈合率,于伤后12 d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创面新生组织结构,样本数均为6.结果 提取的hUCMSC-sEV呈杯状结构,表达CD9、CD63和TSG101,几乎不表达钙联蛋白.划痕后6、12、24 h,hUCMSC-sEV组 HEK(t 值分别为 25.94、20.98、20.04)、HDF(t 值分别为 3.18、5.68、4.28)、HUVEC(t值分别为4.32、19.33、4.00)的迁移率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培养12 h,hUCMSC-sEV组HEK、HDF及HUVEC迁移数量分别为(550±23)、(235±9)、(856±35)个,均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的(188±14)、(97±6)、(370±32)个(t 值分别为 22.95、23.13、17.84,P<0.05).培养 24 h,hUCMSC-sEV组HEK、HDF及HUVEC增殖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值分别为22.00、1 3.82、32.32,P<0.05).单纯GelMA水凝胶内部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结构且其中未见hUCMSC-sEV,hUCMSC-sEV/GelMA水凝胶具有相同海绵状结构且其中可见hUCMSC-sEV呈团块状均匀分布.hUCMSC-sEV/GelMA水凝胶浸泡2d后hUCMSC-sEV累积释放率曲线趋于平缓,浸泡12d时hUCMSC-sEV累积释放率为(59.2±1.8)%.伤后0~12d,4组小鼠创面均不断缩小.伤后4、8、12d,hUCMSC-sEV/GelMA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单纯GelMA水凝胶组、单纯hUCMSC-sEV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PBS组(P<0.05);伤后8、12d,单纯hUCMSC-sEV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GelMA水凝胶组(P<0.05).伤后12 d,hUCMSC-sEV/GelMA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上皮化程度最佳,真皮胶原排列松散有序,炎症细胞数量最少;其余3组小鼠创面均可见真皮胶原排列致密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hUCMSC-sEV能够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相关细胞HEK、HDF与HUVEC迁移与增殖,并可在GelMA水凝胶内缓慢释放.hUCMSC-sEV/GelMA水凝胶作为创面敷料能够显著提高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速度.

    组织工程间质干细胞水凝胶胞外囊泡生物相容性材料

    基于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索人肠道菌群与增生性瘢痕之间的因果关系

    陈文涛王小祥郑文炼张伟强...
    33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人肠道菌群与增生性瘢痕(HS)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该研究为基于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SMR)分析的研究.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库获得人肠道菌群(18 473个样本)和HS(208 248个样本)的数据.提取已知肠道菌群门、纲、目、科和属5个水平的遗传变异基因,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并进行连锁不平衡(LD)分析.使用PhenoScanner V2数据库进行人类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排除与HS不相关的肠道菌群SNP并分析获得的SNP是否为弱工具变量.采用TSMR分析的4种方法,即逆方差加权(IVW)、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和加权模式,对肠道菌群SNP与HS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绘制前述4种分析方法得出重要结果的散布图,分析肠道菌群SNP与HS的相关性.采用IVW检验和MR-Egger回归检验评估肠道菌群SNP的异质性,采用MR-Egger回归检验和MR-PRESSO离群值检验评估肠道菌群SNP的水平多效性,采用留一敏感性分析确定HS是否由肠道菌群中的单个SNP引起.对HS SNP与肠杆菌属或HS SNP与瘤胃球菌2属分别进行逆向TSMR分析,检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反向因果关系.结果 共获得196个已知肠道菌群,属于9门、16纲、20目、32科、119属,从每个菌群中均获得多个SNP作为工具变量.LD分析显示,除rs 1000888、rs1 2566247、rs994794外,其余肠道菌群SNP均符合遗传变异与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假设.人类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显示,经LD分析后获得的SNP均未被排除且均不是弱工具变量.IVW、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和加权模式的TSMR分析显示,肠杆菌属及瘤胃球菌2属均与HS存在因果关系.其中,IVW和MR-Egger回归的森林图分析还显示,肠杆菌属的16个SNP(该菌属SNP个数下同)和瘤胃球菌2属的15个SNP(该菌属SNP个数下同)均为HS的保护因素.进一步地,IVW分析显示肠杆菌属SNP(比值比为0.62,95%置信区间为0.41~0.93,P<0.05)和瘤胃球菌2属SNP(比值比为0.62,95%置信区间为0.40~0.97,P<0.05)均与HS发生风险呈负相关.散布图显示,肠杆菌属和瘤胃球菌2属的SNP均是HS的保护因素.IVW检验和MR-Egger回归检验均显示,肠杆菌属SNP(Q值分别为5.73、5.76,P>0.05)和瘤胃球菌2属SNP(Q值分别为13.67、15.61,P>0.05)均无异质性.MR-Egger回归检验显示,肠杆菌属和瘤胃球菌2属的SNP均无水平多效性(截距分别为0.01、0.06,P>0.05);MR-PRESSO离群值检验显示,肠杆菌属和瘤胃球菌2属的SNP均无水平多效性(P>0.05).留一敏感性分析显示,无单个肠道菌群SNP驱动HS的发生.逆向TSMR分析显示,HS SNP与肠杆菌属之间、HSSNP与瘤胃球菌2属之间均不存在任何反向因果关系(比值比分别为1.01、0.99,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7~1.06、0.96~1.04,P>0.05).结论 人肠道菌群与HS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肠杆菌属及瘤胃球菌2属对抑制HS有一定作用.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数据库,遗传学因果律胃肠道微生物组增生性瘢痕

    褪黑素通过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Smad信号通路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Huang SDeng WDong Y蒋祉萱...
    341页

    早期磨痂联合自粘性软聚硅酮银离子泡沫敷料治疗儿童深Ⅱ度烧伤创面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沈阳贺钧刘竣彰张险峰...
    342-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磨痂联合自粘性软聚硅酮银离子泡沫敷料(以下称为泡沫敷料)治疗儿童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2021年6月-2022年12月,贵阳钢厂职T医院烧伤科收治7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Ⅱ度烧伤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剔除1例随访脱落患儿后,联合治疗组纳入38例患儿[男20例、女18例,年龄26.00(16.75,39.75)个月],泡沫敷料组纳入39例患儿[男21例、女18例,年龄19.00(14.00,31.00)个月].对联合治疗组患儿在伤后48 h内行创面磨痂术,术后用泡沫敷料覆盖创面,7 d更换1次敷料;对泡沫敷料组患儿在伤后48 h内行创面消毒后用泡沫敷料覆盖创面,2~3d更换1次敷料.2组患儿创面愈合后均常规涂抹硅酮凝胶,每天涂抹2次,连续应用3周后佩戴弹力套,每天佩戴18 h以上,连续佩戴6个月以上.采用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估患儿换药时疼痛程度;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换药次数及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创面瘢痕情况.结果 换药时,联合治疗组患儿疼痛的FLACC评分为3.5(2.0,5.0)分,明显低于泡沫敷料组的6.0(5.0,8.0)分(Z=-5.40,P<0.05).2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创面水肿、积液或周边皮肤皮疹过敏等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患儿的换药次数为3(3,4)次,明显少于泡沫敷料组的8(7,10)次(Z=-7.58,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的创面愈合时间为(19±5)d,明显短于泡沫敷料组的(25±6)d(t=-4.48,P<0.05).创面愈合后6个月,联合治疗组患儿瘢痕的VSS评分为5(2,8)分,明显低于泡沫敷料组的7(5,10)分(Z=-3.05,P<0.05).结论 与单纯使用泡沫敷料相比,早期磨痂联合泡沫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患儿可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换药痛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结合后期抗瘢痕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瘢痕增生.

    烧伤儿童瘢痕磨痂术创面修复自粘性软聚硅酮银离子泡沫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