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早期清创保守去痂后外覆脱细胞真皮基质治疗小儿深度烧伤的效果

    梁艳石文邵阳刘新庄...
    348-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清创保守去痂后外覆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即早期手术治疗小儿深度烧伤的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2017年1月-2022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7岁住院深度烧伤患儿278例.根据治疗过程不同,将行早期手术+常规换药治疗的134例患儿纳入去痂+换药组[男77例、女57例,年龄1(1,2)岁],将仅行常规换药治疗的144例患儿纳入单纯换药组[男90例、女54例,年龄1(1,2)岁].将去痂+换药组中无Ⅲ度烧伤的51例患儿纳入去痂+换药1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1(1,2)岁],将该组存在Ⅲ度烧伤的83例患儿中未在早期手术的同期行自体皮移植(称为早期植皮)的57例患儿纳入去痂+换药2组[男37例、女20例,年龄1(1,2)岁].将单纯换药组中无Ⅲ度烧伤的76例患儿纳入单纯换药1组[男51例、女25例,年龄1(1,3)岁],将该组存在Ⅲ度烧伤的68例患儿纳入单纯换药2组[男39例、女29例,年龄1(1,2)岁].针对去痂+换药组深Ⅱ度和较小面积Ⅲ度烧伤创面,以保留薄层变性真皮从而保全创基健康组织为基准进行去痂,去痂后创面均外敷ADM;针对该组较大面积Ⅲ度烧伤创面,尤其是位于关节功能部位的创面,则去痂至有生机组织平面并行早期植皮.当患儿较浅创面已愈合或趋于愈合后评估残余创面情况,若其难以在14 d内治愈则行择期自体皮移植.统计去痂+换药组、单纯换药组以及去痂+换药1组、单纯换药1组患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时间、干预愈合时间、手术/换药次数、干预手术/换药次数.末次随访(随访期设为7~12个月)时,统计去痂+换药组54例、单纯换药组48例患儿深Ⅱ度烧伤愈合创面瘢痕增生最严重区域的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mVSS)评分.统计去痂+换药组、单纯换药组患儿全部烧伤创面愈合时间及手术/换药次数,以及去痂+换药2组、单纯换药2组患儿Ⅲ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及手术/换药次数.统计去痂+换药组、单纯换药组患儿创面愈合期间创面感染、脓毒症、发热及烧伤5d后发热发生情况.结果 与单纯换药组相比,去痂+换药组患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时间、干预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手术/换药次数和干预手术/换药次数均明显减少(Z值分别为-11.00、-11.33、-12.64、-11.65,P<0.05).与单纯换药1组相比,去痂+换药1组患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时间、干预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手术/换药次数和干预手术/换药次数均明显减少(Z值分别为6.57、6.46、8.04、6.57,P<0.05).末次随访时,去痂+换药组54例患儿深Ⅱ度烧伤愈合创面瘢痕增生最严重区域的mVSS评分为4.00(3.00,5.00)分,明显低于单纯换药组48例患儿的6.50(5.00,7.00)分(Z=-4.67,P<0.05).与单纯换药组相比,去痂+换药组患儿全部烧伤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手术/换药次数明显减少(Z值分别为-5.20、-6.34,P值均<0.05);与单纯换药2组相比,去痂+换药2组患儿Ⅲ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手术/换药次数明显减少(Z值分别为-5.22、-5.73,P值均<0.05).创面愈合期间,去痂+换药组患儿发热、烧伤5 d后发热概率均明显低于单纯换药组(x2值分别为4.13、3.91,P<0.05),仅单纯换药组1例患儿发生脓毒症,2组患儿创面感染发生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深度烧伤创面行早期手术并根据需要行早期植皮或择期自体皮移植术,其近远期效果优于不行早期手术.

    烧伤儿童清创术深Ⅱ度烧伤Ⅲ度烧伤去痂术脱细胞真皮基质

    盔甲式胸带在胸骨裂开患者修复术后的应用效果

    杨姣王玲张万福陈阳...
    358-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盔甲式胸带在胸骨裂开患者修复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本院)收治的行胸骨裂开修复术且术后使用常规胸带的11例患者纳入常规胸带组,将2021年4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胸骨裂开修复术且术后使用盔甲式胸带的12例患者纳入盔甲式胸带组.成立胸骨裂开修复专项小组,组内责任护士为2组患者指导正确腹式呼吸方法,手术组成员为2组患者开展个性化手术并佩戴相应胸带.统计术后第1天腹式呼吸频率、胸式呼吸频率;患者采用数字评定量表自评术后6、24、48、72 h疼痛强度;记录术后第1次主动咳嗽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记录术后拆线时呼吸运动致伤口缝线切割长度;记录术后2周内皮瓣局部有无红肿、渗出等并发症,随访3~12个月有无伤口裂开或感染等并发症,计算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价瘢痕情况.结果 盔甲式胸带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腹式呼吸频率为(16.3±1.2)次/min,明显高于常规胸带组的(5.3± 1.4)次/min(t=20.00,P<0.05);胸式呼吸频率为(1.2±0.8)次/min,明显低于常规胸带组的(12.4±1.5)次/min(t=22.36,P<0.05).盔甲式胸带组患者术后6、24、48、72h疼痛强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胸带组(t值分别为15.07、14.70、13.66、11.03,P<0.05).盔甲式胸带组患者术后第1次主动咳嗽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早于常规胸带组(t值分别为5.51、8.90,P<0.05).术后拆线时,常规胸带组患者呼吸运动致伤口缝线切割长度为2.0(0,5.0)mm,明显长于盔甲式胸带组的2.0(1.0,2.0)mm(Z=4.10,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盔甲式胸带组患者瘢痕评分为(4.1±1.4)分,明显低于常规胸带组的(5.6±1.4)分(t=2.71,P<0.05).结论 在胸骨裂开患者修复术后应用盔甲式胸带可提高腹式呼吸频率,减轻伤口切割力,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加快第1次主动咳嗽和伤口愈合速度,减轻术后瘢痕增生,应用效果较好.

    胸骨胸骨切开术手术后并发症护理外科皮瓣盔甲式胸带

    解密瘢痕疙瘩的分子景观:来自单细胞转录组学的新见解

    Xia YWang YShan M魏亚婷...
    364页

    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伴伸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朱婵何林何亭梁英...
    365-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伴伸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2015年2月-2023年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伴伸肌腱损伤患者(男15例、女9例,年龄12~55岁),采用皮瓣移植结合肌腱移植或吻合的方法修复创面.根据术后康复治疗介入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和早期康复组,每组12例.早期康复组患者于手术后即刻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由专科康复医师根据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康复指导.常规康复组患者于术后第3周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且其康复治疗内容与早期康复组患者术后第2周开始的康复治疗相同.2组患者均在院康复治疗至术后6周.观察术后6周内皮瓣血管危象及肌腱断裂发生情况.术后6周,采用徒手肌力测定法测量患手示指和拇指对捏力、侧捏力、三点捏力和握力;采用总主动活动度法评定患手手指关节活动度,并计算优良比;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法对患手功能进行评分和评级.结果 术后6周内,仅常规康复组有1例患者发生静脉血管危象,经二次手术探查及血管吻合后皮瓣成活;2组患者均未发生肌腱断裂.术后6周,2组患者患手示指和拇指对捏力、侧捏力、三点捏力和握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患者患手手指关节活动度优良比为11/12,高于常规康复组的7/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患者患手功能评分为(90±6)分,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的(83±8)分(t=2.41,P<0.05);早期康复组患者患手功能评级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Z=2.04,P<0.05).结论 对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伴伸肌腱损伤患者于修复术后早期行康复治疗,可改善患手功能,但不会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手损伤外科皮瓣康复支具皮肤软组织缺损伸肌腱损伤

    皮质类固醇在病理性瘢痕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现况综述及最新进展

    Sheng MChen YLi H蒋祉萱...
    372页

    学龄前儿童烧伤后心理应激障碍发生情况的横断面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卢学兰刘应平刘一伟刁杰林...
    373-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烧伤后心理应激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该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调查.2022年1月-2023年2月,选择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遂宁市中心医院、广安市人民医院、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1~6岁学龄前烧伤患儿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一般信息调查表调查患儿性别、年龄段、居住地区、主要看护人及其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等一般资料,以及致伤原因、烧伤严重程度等伤情;采用儿童应激障碍检查表调查患儿伤后3 d~1个月心理应激障碍发生情况,计算发生率.将患儿按照一般资料和伤情分类,统计患儿伤后3 d~1个月心理应激障碍发生情况,筛选学龄前儿童烧伤后发生心理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85份,收回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患儿中,男45例、女40例,以1~3岁年龄段患儿居多,农村地区患儿稍多于城市,主要看护人为父母和祖父母的患儿约各占1/2,主要看护人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为主,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与扩大家庭为主,致伤原因以热液烫伤为主,烧伤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该组患儿伤后3d~1个月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率为34.12%(29/85).不同年龄段、致伤原因、烧伤严重程度患儿伤后3 d~1个月心理应激障碍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18、7.80、25.47,P<0.05);不同性别、居住地区、主要看护人、主要看护人文化程度、家庭类型患儿伤后3 d~1个月心理应激障碍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段和烧伤严重程度均为学龄前儿童烧伤后发生心理应激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分别为8.21、33.99,95%置信区间分别为1.57~43.04、5.55~207.93,P<0.05),患儿年龄越大、烧伤严重程度越重,发生心理应激障碍的可能性越高.结论 学龄前儿童烧伤后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率高,年龄段和烧伤严重程度是该类患儿伤后发生心理应激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

    烧伤儿童,学龄前应激障碍,创伤后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

    丹参联合罗沙司他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夏如意唐棣杨斌
    380-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丹参联合罗沙司他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2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成功制成糖尿病模型后,在其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之后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单纯罗沙司他组、单纯丹参组、罗沙司他+丹参组,每组5只.伤后即刻,对生理盐水组大鼠予5 mL生理盐水灌胃,对单纯罗沙司他组大鼠予1.5 mg/mL的罗沙司他混悬液按照25 mg/kg灌胃,对单纯丹参组大鼠予18 mg/mL的丹参混悬液按照300 mg/kg灌胃,对罗沙司他+丹参组的大鼠予19.5 mg/mL的罗沙司他和丹参混悬液按照罗沙司他25 mg/kg、丹参300 mg/kg灌胃,均持续给药2周,1次/d.观察伤后0(即刻)、4、8、12d创面情况,计算伤后4、8、12d的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5).伤后14 d,取腹主动脉血行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检测(样本数为5);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炎性浸润、皮肤组织结构及新生血管生成情况,行Masson染色后观测胶原纤维占比(样本数为3),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为3),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为3).结果 伤后0~12d,4组大鼠创面面积均逐渐缩小.伤后4 d,单纯丹参组、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单纯罗沙司他组(P<0.05);伤后8 d,单纯罗沙司他组和单纯丹参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P值均<0.05);伤后12 d,单纯罗沙司他组、单纯丹参组、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伤后14d,4组大鼠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罗沙司他组、单纯丹参组、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4.3±1.2)×109/L、(26.3±2.4)×109/L、(15.0±0.7)×109/L,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的(33.8±2.7)×109/L(P<0.05);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单纯罗沙司他组和单纯丹参组(P值均<0.05).伤后14 d,生理盐水组大鼠创面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皮肤组织结构紊乱,新生血管少;其余3组大鼠创面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皮肤组织结构紧密,新生血管丰富.4组大鼠创面的胶原纤维占比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4d,单纯罗沙司他组、单纯丹参组、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CD3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CD3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罗沙司他组和单纯丹参组(P值均<0.05).伤后14 d,单纯罗沙司他组、单纯丹参组、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IL-6、TNF-α、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IL-6、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罗沙司他组和单纯丹参组(P<0.05),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单纯丹参组(P<0.05).伤后14d,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EGFR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余3组(P值均<0.05);单纯罗沙司他组和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丹参组(P<0.05);4组大鼠创面组织中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沙司他联合丹参可以通过促进血管再生、降低炎症反应,进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糖尿病,实验性伤口愈合丹参炎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受体,表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罗沙司他

    有氧糖酵解在皮肤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张丽霞胡大海
    389-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肤纤维化疾病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系统性硬化病等,其主要病理特点为成纤维细胞过度激活和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近年来研究表明,有氧糖酵解与皮肤纤维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以有氧糖酵解为治疗靶点的药物为皮肤抗纤维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就有氧糖酵解相关酶和产物在皮肤纤维化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靶向有氧糖酵解治疗皮肤纤维化疾病的药物进行综述.

    瘢痕皮肤疾病糖酵解纤维化成纤维细胞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介绍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394页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征稿启事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编辑委员会
    3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