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单侧臀上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联合对侧向心性推进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临床效果

    李军刘梦栋朱靓罗玉明...
    551-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臀上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联合对侧向心性推进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6月-2023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骶尾部缺损面积>10.0 cm×10.0 cm的Ⅳ期压疮患者,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0~86岁.清创前的压疮均伴有不同程度感染、坏死.Ⅰ期行清创术及负压封闭灌洗治疗,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2.0 cm×10.5 cm~20.0 cm×17.0 cm.待创基感染控制后,Ⅱ期行单侧臀上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联合对侧向心性推进皮瓣修复压疮创面,穿支皮瓣面积为12.0 cm×7.0 cm~16.0 cm×10.5 cm.将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并发症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定期随访时,观察压疮复发情况、皮瓣外观与质地及供区瘢痕情况.结果 术后,1例患者出现皮瓣下积液,经引流换药后成活,其余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无皮瓣下感染、局部坏死、窦道形成等情况;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未见压疮复发;皮瓣外形无臃肿、质地柔软、抗压性及弹性好;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瘢痕不明显.结论 采用单侧臀上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联合对侧向心性推进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手术方式,操作简便易行,修复缺损面积大,供区可被直接缝合,值得临床推广.

    骶尾部压力性溃疡穿支皮瓣臀上动脉推进皮瓣

    本刊2024年重点号专栏征稿启事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556页

    关于《序列相似性家族134成员B介导的内质网自噬对内毒素/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树突状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的更正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556页

    床旁电磁导航下留置鼻肠管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张玲玲张伟王聪聪张丽萍...
    557-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床旁电磁导航下留置鼻肠管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17年4月-2021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以下简称本院)收治的入院24 h内采用盲插法留置鼻肠管的27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纳入盲插法组,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52±16)岁;将2022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入院24 h内采用床旁电磁导航下留置鼻肠管的33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纳入电磁导航组,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龄(50±15)岁.统计一次留置鼻肠管成功率和留置鼻肠管耗时;留置鼻肠管后0.5 h内,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估患者对留置鼻肠管的满意度,并计算满意率;采用数字评价量表评估留置鼻肠管前与留置鼻肠管后即刻留置鼻肠管操作者(以下简称操作者)腰背痛程度,并计算留置鼻肠管后即刻操作者腰背痛发生率.结果 电磁导航组患者的一次留置鼻肠管成功率为96.97%(32/33),明显高于盲插法组的74.07%(20/27),P<0.05;留置鼻肠管耗时为10(8,13)min,明显短于盲插法组的30(22,40)min(Z=-6.17,P<0.05).留置鼻肠管后0.5 h内,电磁导航组患者对留置鼻肠管的满意率为96.97%(32/33),明显高于盲插法组的70.37%(19/27),P<0.05.留置鼻肠管前,2组患者的操作者的腰背部疼痛评分均为0分.留置鼻肠管后即刻,电磁导航组患者的操作者的腰背痛发生率为45.45%(15/33),明显低于盲插法组的85.19%(23/27),P<0.05.结论 床旁电磁导航下留置鼻肠管成功率高、耗时短,患者对留置鼻肠管的满意度高,同时可大大降低操作者职业腰背痛发生率,有利于特重度烧伤患者尽早启动肠内营养.

    烧伤营养支持肠道营养鼻肠管电磁导航

    为创面愈合量身定制的生物医学材料

    Liu WZu LWang S胡云刚...
    563页

    股前外侧或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皮肤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柳若冰郑德义王宝云李伟人...
    564-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或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5年7月-2022年7月,贵州省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21例CSCC患者,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7~74岁.CSCC扩大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5 cm×4.0 cm~23.0 cm×8.5 cm.18例患者创面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中观察到3例患者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存在变异,采用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面积为8.0 cm×5.0 cm~25.0 cm×10.0 cm.将19例患者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采用对侧大腿薄中厚皮片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创面.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及血管危象发生情况.记录手术时长和住院天数.术后随访时,观察患者肿瘤复发情况、供受区外形、供瓣区功能等.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结果 20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于术后48 h内发生血管危象,立即行急诊手术处理后皮瓣成活.患者手术时长为4~5h,住院15~38d.术后随访1~6年见局部肿瘤无复发;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差异不大,弹性良好,外形较佳;2例患者供瓣区皮片存活良好,出现局部色素沉着;所有患者供瓣区仅有线状瘢痕,感觉及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末次随访时,对疗效满意者15例、一般者6例.结论 对于CSCC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可优先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存在变异的情况下,选择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2种皮瓣切取面积大,可根据缺损组织量调整皮瓣面积,精准有效修复CSCC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外观及功能良好.

    创伤和损伤穿支皮瓣皮肤鳞状细胞癌血管变异创面修复

    广告目次

    571页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名单

    571页

    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法分析人免疫细胞与增生性瘢痕之间的因果关系

    吴虹林陈咏菲李舒婷杨浩...
    572-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法,探讨人免疫细胞与增生性瘢痕(HS)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该研究基于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法,分别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catalog数据库和FinnGen数据库获取731种人免疫细胞与HS的数据集.设置显著阈值,筛选与免疫细胞及HS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排除弱工具变量偏倚的影响.采用逆方差加权(IVW)法[同时采用错误发现率(FDR)中的Benjamini-Hochberg法校正其P值]初步检测免疫细胞与HS的因果关系并筛选与HS有显著因果关系的免疫细胞.进一步地,采用双样本MR分析的5种方法:IVW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加权模式法和MR-Egger法绘制散布图检测筛选出的免疫细胞与HS的因果关系.针对符合假设的免疫细胞SNP,进行Cochran Q检验评估异质性,进行MR-Egger回归和MR-PRESSO法排除水平多效性,进行留一法分析来评估显著结果是否由单个SNP决定.采用双样本MR分析中IVW法反向检测HS与免疫细胞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 731种免疫细胞达到显著阈值的SNP数量从7个到1 786个不等,HS中达到显著阈值的SNP数量有119个,这些SNP的F值均>10,提示具有弱工具变量偏倚的可能性较小.IVW法分析显示,60种免疫细胞与HS具有潜在因果关系(P值均<0.05),经Benjamini-Hochberg法校正后,仅CD45RA和CD39双阳性调节性T细胞(Treg)与HS具有潜在因果关系(PFDR<0.05).IVW法(比值比为1.16,95%置信区间为1.08~1.24,P<0.05、PFDR<0.05)、加权中位数法(比值比为1.16,95%置信区间为1.05~1.28,P<0.05)、加权模式法(比值比为1.14,95%置信区间为 1.02~1.27,P<0.05)和 MR-Egger 法(比值比为 1.18,95%置信区间为 1.07~1.30,P<0.05)的散布图均显示,CD45RA和CD39双阳性Treg的14个SNP与HS患病风险存在因果关系;仅简单模式法的散布图显示,CD45RA和CD39双阳性Treg的14个SNP与HS患病风险的因果关系不明显(P>0.05).Cochran Q检验显示,CD45RA和CD39双阳性Treg与HS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异质性(P>0.05).MR-Egger回归、MR-PRESSO法分析显示,CD45RA和CD39双阳性Treg与HS的显著因果关系不存在水平多效性(P>0.05).留一法分析显示,CD45RA和CD39双阳性Treg与HS的显著因果关系在逐个剔除SNP后结果稳定.双样本反向MR分析显示,HS与731种免疫细胞均无潜在因果关系(P>0.05).结论 从遗传学的角度揭示,免疫细胞CD45RA和CD39双阳性Treg可能会增加HS患病风险.

    免疫,细胞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因果律增生性瘢痕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特约通讯员名单

    5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