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整合医学宣言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樊代明
    601-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体整合医学(简称为整合医学)自2012年正式提出,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日趋丰富,成为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本文提出整合医学的十大主张,从认识论和方法学阐述了整合医学的内涵和外延,以期实现现代医学的升维转型和自适应进化.

    整体整合医学医学发展知识体系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603页

    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防治实践指南(2024版)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罗高兴
    604-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烧伤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人群.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在烧伤人群中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并日益成为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并组织多学科专家,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实践和其他学科权威指南,对《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防治指南(2012版)》进行了修订,以期进一步规范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临床方案指南

    中性粒细胞与烧伤脓毒症

    孙炳伟王逸凡杨云稀
    618-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脓毒症是严重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危害危重烧伤患者生命的首要因素.烧伤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高达75%.中性粒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细胞之一,也是感染部位募集最早、最多的免疫细胞,在局部感染的清除和损伤组织修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众多研究已深入揭示了烧伤脓毒症的发病和进展机制,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作用逐渐明朗.该文详细阐述了中性粒细胞在烧伤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关键机制,并基于中性粒细胞在烧伤脓毒症中的独特生物学行为,探讨了其在烧伤脓毒症预警与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以及烧伤脓毒症的潜在治疗手段.

    烧伤脓毒症中性粒细胞机制预警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名单

    624页

    严重烧伤小鼠肠-胰岛轴功能的变化及其作用

    刘馨竹李大伟蒋敏李志生...
    625-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小鼠肠-胰岛轴功能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90只雄性8~10周龄C57BU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和烧伤组(每组45只小鼠),于烧伤组小鼠背部制备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创面,假伤组小鼠模拟致假伤.伤后24h,检测空腹血糖(样本数为12)后,行腹腔糖耐量实验和口服糖耐量实验,并绘制血糖浓度-时间变化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样本数为6);分别于腹腔注射或灌胃给予葡萄糖溶液前及腹腔注射或灌胃给予葡萄糖溶液后30、60、120 min从心脏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样本数为3);取每组3只小鼠回肠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及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检测肠道L细胞GLP-1表达及凋亡水平;提取每组6只小鼠胰岛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实验,分别经低糖(2.8 mmol/L葡萄糖)和高糖(16.7 mmol/L葡萄糖)孵育后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胰岛素水平.取36只雄性8~10周龄C57BU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烧伤组和烧伤+艾塞那肽4(Ex-4)组(每组12只小鼠),对假伤组和烧伤组小鼠行同前对应处理,将烧伤+Ex-4组小鼠同烧伤组小鼠致伤后给予其GLP-1受体激动剂Ex-4.伤后24h,提取小鼠胰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重链结合蛋白(BIP)、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PERK(p-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磷酸化eIF2α(p-eIF2α)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蛋白表达并计算p-PERK/PERK、p-eIF2α/eIF2α比值(样本数为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胰岛细胞凋亡率(样本数为3),同前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实验以检测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样本数为6).结果 伤后24 h,烧伤组小鼠空腹血糖为(7.3±1.0)mmol/L,显著高于假伤组的(5.1±0.6)mmol/L(t=6.36,P<0.05).伤后24 h,在腹腔糖耐量实验和口服糖耐量实验中,烧伤组小鼠血糖浓度-时间变化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大于假伤组(t值分别为4.32、6.03,P<0.05);与假伤组相比,烧伤组小鼠经腹腔注射给予葡萄糖溶液前血浆胰岛素水平及经腹腔注射或灌胃给予葡萄糖溶液前血浆GLP-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经腹腔注射或灌胃给予葡萄糖溶液后30、60、120 min血浆胰岛素水平及经灌胃给予葡萄糖溶液后30、60 min血浆GLP-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伤后24 h,与假伤组相比,烧伤组小鼠肠道L细胞GLP-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7.74,P<0.05),凋亡水平显著升高(t=14.28,P<0.05).伤后24 h,烧伤组小鼠经高糖孵育的胰岛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为(8.5±0.4)ng/mg,显著低于假伤组的(15.7±0.3)ng/mg(t=18.68,P<0.05).伤后 24 h,与假伤组相比,烧伤组小鼠胰岛中 BIP、p-PERK/PERK、p-eIF2α/eIF2α和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烧伤组相比,烧伤+Ex-4组小鼠胰岛中B1P、p-PERK/PERK、p-eIF2α/eIF2α和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伤后24 h,烧伤组小鼠胰岛细胞凋亡率为(32.0±3.0)%,显著高于假伤组的(10.3±2.5)%(P<0.05);烧伤+Ex-4组小鼠胰岛细胞凋亡率为(20.0±3.6)%,显著低于烧伤组(P<0.05).伤后24 h,烧伤组小鼠经高糖孵育的胰岛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假伤组(P<0.05),烧伤+Ex-4组小鼠经高糖孵育的胰岛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烧伤组(P<0.05).结论 严重烧伤后小鼠肠-胰岛轴功能障碍,肠道L细胞凋亡增多、GLP-1合成及分泌减少,胰岛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凋亡增多,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减少;GLP-1受体激动剂Ex-4能保护严重烧伤小鼠胰岛细胞功能,可能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降低胰岛细胞凋亡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

    烧伤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内质网应激高糖血症肠-胰岛轴

    不同代谢分期下重症烧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值的计算公式选择与分析

    邹文韩春茂金荣华沈涛...
    634-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代谢分期下重症烧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E)值的变化及其最佳计算公式的选择.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4月-2023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重症烧伤患者,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54±17)岁.入院后,对患者实施镇静镇痛、清创、植皮等临床常规治疗.于伤后3、5、7、9、11、14 d及此后每7天,对符合测量条件的患者采用间接测热法测量REE值(即REE测量值),直到患者康复或死亡.在测量患者REE的当日,分别采用Milner公式、Hangang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REE值(即REE公式计算值).统计测量患者REE的伤后时间,并对患者在急性抑制期、代谢高涨期、代谢平衡期、代谢重塑期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统计患者在4个不同代谢分期下REE测量值以及其与REE公式计算值的差值的变化.相对于REE测量值,计算REE公式计算值的10%准确率及20%准确率以评估其准确性,计算REE公式计算值的绝对百分比误差(APE)以评估其偏离情况,筛选4个不同代谢分期中最接近REE测量值的代谢公式(即最佳计算公式),进一步地探索影响不同代谢分期下最佳计算公式准确性的关键因子.结果 测量重症烧伤患者REE的时间为伤后(40±19)d.在4个不同代谢分期中,患者在代谢重塑期的年龄最大、身高最高、体重最重、体重指数最大、体表总面积最大.患者代谢重塑期的年龄显著大于急性抑制期和代谢高涨期(t值分别为-3.02、-4.20,P值均<0.05),体重显著重于代谢高涨期和代谢平衡期(t值分别为-1.97、-2.61,P值均<0.05),体重指数显著高于代谢高涨期(t=-2.90,P<0.05),体表总面积显著大于代谢高涨期和代谢平衡期(t值分别为-2.02、-2.27,P值均<0.05).患者REE测量值在4个不同代谢分期中无显著变化(P>0.05);除彭曦团队线性公式(P>0.05)外,在不同代谢分期中REE的Milner公式、Hangang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计算值分别与REE测量值的差值总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4.50、27.15、37.26,F=11.80,P<0.05).10%准确率、20%准确率、APE的综合分析显示,在急性抑制期,REE的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值最接近REE测量值,且REE的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值的APE显著低于Milner公式、Hangang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t值分别为9.00、-2.10、5.95、6.68,P值均<0.05);在代谢高涨期,REE的Hangang公式计算值最接近REE测量值,且 REE的Hangang公式计算值的APE显著低于Milner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t值分别为10.20、10.33、10.65,5.87,P值均<0.05);在代谢平衡期,REE的Hangang公式计算值最接近REE测量值,且REE的Hangang公式计算值的APE显著低于Milner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t值分别为7.11、8.52、8.60,P值均<0.05);在代谢重塑期,REE的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计算值最接近REE测量值,且REE的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计算值的APE显著低于Milner公式、Hangang公式、Carlson公式(t值分别5.12、2.45、6.26,P值均<0.05).在急性抑制期,不存在影响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子(P>0.05);在代谢高涨期,烧伤总面积是影响Hangang公式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子(比值比为1.00,95%置信区间为1.00~1.10,P<0.05);在代谢平衡期,伤后天数是影响Hangang公式预测准确性的关键因子(比值比为1.30,95%置信区间为1.10~1.40,P<0.05);在代谢重塑期,不存在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子(P>0.05).结论 推荐在急性抑制期使用彭曦团队线性公式、代谢高涨期和代谢平衡期使用Hangang公式、代谢重塑期使用第三军医大学公式对重症烧伤患者REE值进行估算,并且要保障代谢高涨期和代谢平衡期影响最佳计算公式关键因子的准确性.

    烧伤量热法,间接营养支持能量代谢静息能量消耗重症烧伤患者代谢分期

    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

    程琳刘先奇杜伟力代强...
    64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21~73岁.共21个创面,包括5个骨外露创面、12个骨髓炎创面、4个内固定外露创面.I期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cm×3 cm~22 cmx10cm,之后行负压封闭引流5~7 d.Ⅱ期采用带蒂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带蒂胫后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游离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覆盖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7cm×5 cm~25 cm×12cm),嵌合的肌瓣填充深部不规则腔隙.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修复.观察术后皮瓣的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感染有无复发.结果 18个游离嵌合穿支皮瓣中,16个皮瓣顺利成活;1个皮瓣术后当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急诊探查重新吻合后,最终成活;1个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供区创面均顺利愈合.3个带蒂嵌合穿支皮瓣均成活,其中1个出现皮瓣下感染,经清创+放置骨水泥后愈合.1个皮瓣供区切口裂开,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另2个皮瓣供区创面愈合良好.随访3~12个月,骨外露、内固定外露创面患者未出现异常渗出或感染表现,骨髓炎创面患者感染未复发.结论 对于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采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能够有效覆盖创面、填充无效腔并控制感染,且对供区的损伤较小.

    穿支皮瓣骨髓炎游离组织瓣嵌合穿支皮瓣创面修复

    组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的临床效果

    于峻懿宋达疆刘旭王志远...
    650-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组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3年8月-2020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整形外科收治3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胸壁肿瘤或胸壁肿瘤根治术后放射性溃疡患者,其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25~71岁.行肿瘤/溃疡切除、创面清创后,继发胸壁缺损面积为300~600 cm2(长16~35cm、宽16~32cm).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术前设计,灵活采用不同供区穿支皮瓣、肌皮瓣组合修复胸壁缺损,组合组织瓣面积260~540 cm2(长20~30 cm、宽13~20 cm),其中2例患者采用游离大腿后内侧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5例患者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7例患者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腹直肌肌皮瓣+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2例患者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腹直肌肌皮瓣+带蒂背阔肌肌皮瓣,15例患者采用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对于组合组织瓣修复后剩余的小面积浅表组织缺损,采用皮片移植修复或于组织瓣成活、组织水肿消退后行延期局部皮瓣转移修复,选择合适的供受区血管进行吻合以重建组织瓣血运.将能直接缝合的组织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不能直接缝合者行皮片移植或延期缝合.记录受区血管吻合情况、手术耗时、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观察组织瓣、皮片成活情况,重建的胸壁外形和质地,组织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瘢痕形成情况、功能情况,供皮区瘢痕形成情况.术后随访肿瘤复发情况及复发患者死亡情况.结果 受区吻合血管如下:胸廓内血管近心端24次、远心端12次,胸背血管主干4次,胸背血管前锯肌支8次,胸肩峰血管12次.手术耗时为6.0~8.5h,术后住院天数为9~21 d.4例患者术后部分组织瓣边缘坏死,均采用换药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组织瓣及移植皮片均完全成活.重建的胸壁外形、质地良好.4例患者腹部组织瓣供区创面愈合不良,经换药和局部引流后愈合;所有组织瓣供区均仅遗留线性瘢痕,组织瓣供区均无明显功能障碍;供皮区轻度瘢痕增生.术后随访9~36个月,6例患者肿瘤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5~20个月;对肿瘤复发患者行综合治疗后,其中3例患者死亡.结论 组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的总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长缩短,避免多次手术,术后患者胸壁外形良好,胸壁肿瘤患者肿瘤复发减少.

    穿支皮瓣肌皮瓣胸壁肿瘤创面修复

    基于"MLT"原则采用扩张皮瓣整复面颈部瘢痕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

    陶明秋黄覛韬梁鹏飞张明华...
    657-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MLT"原则采用扩张皮瓣整复面颈部瘢痕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1月-2022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7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38例、女36例,年龄5~58岁,单纯面部受累者24例、单纯颈部受累者24例、面部和颈部均受累者26例,瘢痕面积12~145 cm2.遵循色泽、质地与面部相似;皮瓣面积足够大以修复整个缺损;皮肤组织足够薄,能传递表情,以利于面部形态和五官的塑形的"MLT"原则,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术,Ⅱ期行扩张器取出+瘢痕切除+皮瓣移植术修复继发创面,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采用硅凝胶制剂、激光治疗等抗瘢痕增生.观察并记录扩张器扩张倍数、扩张周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采用的皮瓣类型、Ⅱ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术后随访,评估患者面颈部远期整复效果和皮瓣供、受区恢复情况.结果 135个扩张器扩张倍数为1.36~3.00倍,扩张周期为6~14个月.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期间,8例患者出现扩张器置入后切口愈合不良、7例患者出现扩张器破裂、5例患者出现扩张器置入后切口感染、3例患者出现扩张器外露、2例患者出现注射壶注水困难、1例患者出现注射壶漏水.8例患者采用颈横动脉与旋肩胛动脉双血供肩背部扩张皮瓣,11例患者采用颈横动脉前穿支扩张皮瓣,12例患者采用胸廓内动脉穿支扩张皮瓣,16例患者采用上胸部及颈部串联扩张皮瓣,5例患者采用胸背动脉穿支扩张皮瓣,22例患者采用邻近旋转推进扩张皮瓣.Ⅱ期术后,71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皮瓣出现血运障碍,经高压氧治疗后成活;2例患者皮瓣末端出现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对42例患者随访3~24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厚度均佳,与受区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相近,面颈部外形及功能明显改善,皮瓣供、受区创面位置隐蔽且瘢痕形成较轻.结论 整复面颈部瘢痕时,遵循"MLT"原则,在术前精心设计扩张皮瓣,Ⅱ期手术时重建亚单位内局部美学特征,术后积极采取规范的抗瘢痕治疗措施,整复后可使皮瓣颜色、质地、厚度与面颈部正常皮肤接近,面颈部外形及功能改善明显,遗留线性瘢痕较轻,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

    瘢痕外科皮瓣烧伤面部扩张术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