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再生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
    701-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射性皮肤损伤是皮肤组织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作用后引起的损伤,是肿瘤局部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核事故、放射事故和长期职业暴露等条件下也可发生.目前,国内外对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尚未统一标准,对其预防和治疗缺乏有效手段,亟待更多循证医学研究探索.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现有临床经验,该共识编写组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反复研讨制订针对当前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供临床使用参考.

    辐射,电离皮肤溃疡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高压电烧伤后微循环障碍及其诊治研究

    张庆富
    713-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循环障碍是高压电烧伤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在高压电烧伤进行性损伤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高压电烧伤不仅能引起创面微循环障碍,还能引起创面远隔组织和器官的微循环障碍;不仅能引起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损害,还能引起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和细胞流变学的异常.认识高压电烧伤后微循环障碍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合理使用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方法,对于促进高压电烧伤创面愈合及有效防治相关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阐述了高压电烧伤后微循环障碍的特点,总结了高压电烧伤后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为高压电烧伤的综合治疗提供新思路.

    烧伤,电微循环诊断治疗学细胞流变学创面修复

    放射性皮肤溃疡的治疗和预防策略

    夏成德杨阳
    719-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射性皮肤溃疡是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也是皮肤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溃疡.溃疡周围组织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损伤,自我更新能力差,进而导致溃疡迁延不愈,继而出现持续的体液丢失、感染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皮肤溃疡部位由于血供受损或坏死,即使治愈后也易复发,是临床治疗的一大挑战.目前,尚缺乏治疗放射性皮肤溃疡的特效药物及精确给药指南,临床中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该文基于作者团队的临床实践经验及目前的相关文献,提出了针对不同时期放射性皮肤溃疡的药物治疗、高压氧辅助治疗、手术治疗及早期预防策略,以期为其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皮肤溃疡化学,药物高压氧外科手术辐射损伤创面修复

    旁路静脉桥接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邢培朋薛继东郭海娜马超...
    725-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旁路静脉桥接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5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头部高压电烧伤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3~73岁,均有颅骨外露,其中3例患者颅骨大面积缺损,1例患者左眼坏死,3例患者脑出血.清创后头部创面面积为13 cm×7 cm~21 cm×15 cm,切取面积为14 cm×8 cm~22 cm×16 cm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将皮瓣携带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与受区颞浅动脉端端吻合;将皮瓣吻合动脉的一条伴行静脉通过桥接大隐静脉与颈外静脉属支端端吻合,另一条伴行静脉与受区颞浅静脉端端吻合.将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大腿内侧中厚皮片封闭.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成活情况和头部创面愈合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应用彩色超声诊断系统观察到的移植静脉血管血流情况及管腔充盈情况,记录皮瓣供区创面修复方式并观察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及其供区的外观、皮瓣供区所在下肢肌力,以及患者能否用皮瓣供区所在下肢完成站立、行走及下蹲.结果 术后8例患者皮瓣均成活,均未发生动脉危象或静脉危象;5例患者头部创面术后愈合,3例患者头部创面因术后2周皮瓣下方有分泌物渗出于术后21~35 d再次行清创术后愈合.术后2周内,移植静脉血管持续通畅,超声探头加压后移植静脉可被压瘪,松开探头后血管迅速充盈.3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被直接拉拢缝合,术后2周愈合;5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为移植大腿内侧中厚皮片封闭,术后12 d皮片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头部皮瓣轻度臃肿,无毛发生长;供区遗留轻度线性或片状瘢痕增生,所有皮瓣供区所在下肢肌力正常、无减退,患者能用皮瓣供区所在下肢完成站立、行走及下蹲.结论 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各种面积、深度的头部高压电烧伤创面时进行旁路静脉桥接,可减少术后皮瓣静脉危象的发生,术后创面愈合质量高,皮瓣供区所在下肢功能不受影响.

    烧伤,电头部外科皮瓣显微外科手术股前外侧皮瓣静脉移植旁路静脉桥接

    2009-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烧伤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Yang JTian GLiu J赵学刚...
    731页

    胸腹壁穿透性高压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钟爱云娇李辰宇赵田...
    73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胸腹壁穿透性高压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3月—2023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胸腹壁穿透性高压电烧伤男性患者,年龄42~57岁,其中1例患者胸腹壁缺损伴胃壁与膈肌穿孔坏死,2例患者胸腹壁缺损伴单纯胃壁穿孔坏死,3例患者单纯腹壁缺损伴小肠穿孔坏死.在急诊下联合美容整形烧伤外科与普外科和/或胸外科医师为患者制订急诊手术方案,对3例胃壁穿孔坏死患者行胃大部切除吻合,对其中1例伴膈肌穿孔坏死患者行坏死膈肌切除修补;对另外3例小肠穿孔坏死患者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对胸腹壁创面行Ⅰ期保守清创,大网膜覆盖修补腹壁缺损后,对胸腹壁创面行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7 d后对胸腹壁创面行Ⅱ期彻底清创,于大网膜表面及其四周无皮肤覆盖创面移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继续对胸腹壁创面行VSD治疗.7 d后停止VSD治疗,待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Ⅲ期股外侧网状刃厚皮片移植封闭胸腹壁创面,继续行VSD治疗7 d.记录Ⅰ期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恢复情况与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Ⅱ期术后开始湿敷换药至创面具备皮片移植条件时间、Ⅱ期术后开始湿敷换药至创面愈合期间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情况与创周情况、皮片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时间,随访胃肠道症状及腹壁疝、瘢痕、功能障碍等发生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于Ⅰ期术后2~4d恢复肠内营养,未发生肠梗阻、吻合口瘘或者腹腔感染.Ⅱ期术后开始湿敷换药至创面具备皮片移植条件时间为8(6,12)d.Ⅱ期术后开始湿敷换药至创面愈合期间,1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阴沟肠杆菌,1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其余4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阴性;患者均未出现创周炎.移植的皮片全部成活,创面愈合时间为38(30,46)d.Ⅲ期术后随访12~36个月,患者无顽固性便秘、肠梗阻症状,无局部组织明显疝出需手术处理,无瘢痕溃疡形成,无功能障碍.结论 对于胸腹壁穿透性高压电烧伤,在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下,采用序贯3期手术治疗方案能有效地保护脏器功能并控制创面感染,远期随访有较好的胃肠道功能及胸腹壁外观.此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有效性,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烧伤,电外科手术负压伤口疗法胸腹壁穿透性损伤脱细胞真皮基质游离皮片序贯疗法多学科团队协作

    广告目次

    739页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739页

    血栓弹力图联合常规凝血检测对电烧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李全巴特曹胜军李芳...
    740-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常规凝血检测(CCT)对电烧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T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2月—2024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8例电烧伤患者和118例热力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4例、女22例,年龄(38±14)岁.按照伤情将患者分成电烧伤组(128例)与热力烧伤组(118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8 h内的TIC发生情况、CCT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TEG检测指标(凝血反应时间、K值、凝固角、最大血栓振幅、综合凝血指数、最大振幅后30 min振幅衰减率).采用Kappa检验分析CCT和TEG诊断电烧伤患者伤后早期TIC的一致性.绘制CCT、TEG及TEG联合CCT诊断12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TIC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约登指数及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入院8 h内,电烧伤组患者确诊TIC的比例为19.5%(25/128),显著高于热力烧伤组的10.2%(12/118),x2=4.21,P<0.05.与热力烧伤组相比,电烧伤组患者入院8 h内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缩短(t=-2.32,P<0.05),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Z值分别为-2.11、-4.16,t=4.69,P<0.05),凝血反应时间显著缩短(t=-2.51,P<0.05),最大血栓振幅显著增大(t=2.50,P<0.05),最大振幅后30 min振幅衰减率显著升高(t=2.10,P<0.05);2组患者其余CCT指标和TEG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和TEG诊断电烧伤患者伤后早期TIC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63,P<0.05).TEG联合CCT、TEG、CCT诊断12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TIC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AUC分别为0.92、0.84、0.77(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6~0.97、0.71~0.97、0.71~0.97),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86、0.57、0.65,此时的特异度分别为93.7%、83.2%、88.2%,敏感度分别为92.3%、87.5%、76.5%.结论 电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处于凝血系统高凝和纤维溶解系统亢进状态,TEG联合CCT可提高电烧伤患者TIC诊断率.

    烧伤,电血栓弹力图常规凝血检测创伤性凝血病

    高压电烧伤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损伤的特点及灯盏花素的干预作用

    李聪颖赵学刚郝嘉文盖晨阳...
    746-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电烧伤后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损伤的特点及灯盏花素的干预作用.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16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电烧伤组、盐水组、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其中假伤组、电烧伤组各60只大鼠,余4组各10只大鼠.将假伤组和电烧伤组大鼠按伤后0h(即刻)、8h、24h、48h、72h和1周,分为每个时间点10只.将假伤组大鼠不通电致假伤,余5组大鼠致高压电烧伤.伤后对假伤组和电烧伤组大鼠不行干预,对盐水组、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大鼠分别另经腹腔按5mL/kg剂量注射生理盐水及0.4、1.6、4.0 g/L灯盏花素,每24小时1次,至伤后72 h.模型制作成功后14只大鼠死亡,包括伤后24h、48h、72h、1周电烧伤组各1、2、2、1只,伤后72 h盐水组、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各4、1、2、1只.取6组大鼠的肾脏组织,称重后计算肾/体比.取假伤组,伤后8h、24 h、48 h、72 h和1周的电烧伤组,伤后72 h的盐水组、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各4只大鼠的左肾上极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采用半定量病理评分系统行肾小管与肾间质损伤评分.取6组大鼠下腔静脉血,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肌酐水平,采用脲酶法检测血清尿素氮水平;取6组大鼠右肾皮质,采用钼酸铵法检测肾组织上清液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肾组织上清液中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和Klotho蛋白水平.结果 伤后8 h、48 h、72 h、1周,电烧伤组大鼠肾/体比均明显高于假伤组(t值分别为-0.52、-3.75、-4.05、-2.25,P<0.05).伤后72 h,与电烧伤组、盐水组、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比较,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肾/体比明显降低(P值均<0.05).与假伤组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48h、72h、1周肾小管与肾间质损伤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8、24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1周肾小管与肾间质损伤评分明显升高(P值均<0.05).伤后72 h,5组电烧伤大鼠肾小管与肾间质损伤评分相近(P>0.05).伤后8 h、24 h、48h、72 h、1周,电烧伤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Z值分别为-2.00、-2.37、-2.62、-2.67、-3.67和-2.34、-3.11、-3.43、-3.11、-3.51,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0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72 h、1周血清肌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8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72 h、1周血清肌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24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1周血清肌酐水平明显升高(P<0.05).伤后72 h,5组电烧伤大鼠血清肌酐水平相近(P>0.05);与电烧伤组比较,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盐水组比较,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伤后48h、72h、1周,电烧伤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均明显低于假伤组(Z值分别为-2.22、-2.13、-3.51,P<0.05);伤后8 h、24 h、48 h、72 h、1周,电烧伤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AOPP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Z值分别为-2.00、-3.15、-2.71、-2.04、-2.33,P<0.05);伤后0 h~1周,假伤组和电烧伤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Klotho蛋白水平均相近(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0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72 h和1周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及伤后48h、72h、1周肾组织上清液中Klotho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8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72 h和1周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及伤后48 h、72 h、1周肾组织上清液中Klotho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24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72 h和1周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均明显降低(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48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1周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明显降低(P<0.05).伤后72h,5组电烧伤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Klotho蛋白水平相近(P>0.05);与电烧伤组[14.6(12.6,23.6)U/mgprot]比较,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20.5(18.0,39.8)、24.9(14.7,28.9)、28.0(21.9,39.1)U/mgprot]均明显升高(P<0.05);与盐水组[15.7(13.7,25.6)U/mgprot]比较,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均明显升高(P<0.05);与低灯盏花素组比较,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明显升高(P<0.05);与电烧伤组及盐水组比较,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AOP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高压电烧伤后大鼠肾脏发生氧化应激损伤,且随时间的延长呈进行性加重,应用灯盏花素可减轻高压电烧伤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损伤.

    烧伤,电氧化性应激晚期氧化蛋白产物过氧化氢酶灯盏花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