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1月1日—2023年3月31日,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2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158例、女53例,年龄24~81岁.根据首次手术后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术后心房颤动(POAF)组(23例)和非POAF组(188例).收集POAF组患者首次手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治疗方式以及发生次数>1次的患者数.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烧伤类型、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基础疾病情况、机械通气情况、脓毒症情况;首次手术前电解质紊乱情况及血液指标水平;手术时长和手术方式等首次手术相关情况;首次手术中容量变化及生命体征,包括液体输注总量、输血总量、失血量、低血压和低体温情况;术后低体温情况;首次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天的炎症指标水平,包括降钙素原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入院30 d内死亡情况.筛选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OAF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时间为首次手术后2(2,4)h,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为16(6,26)h.予21例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予2例患者心脏电复律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3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次数>1次.POAF组患者的年龄为59(42,70)岁、烧伤总面积为90%(70%,94%)体表总面积(TBSA),均明显大于非POAF组患者的 48(38,56)岁、70%(60%,83%)TBSA(Z值分别为-2.64、-3.56,P<0.05).与非 POAF组比较,POAF组患者吸入性损伤发生率更高(x2=4.45,P<0.05),首次手术中液体输注总量和输血总量均明显增多(Z值分别为-3.98、-3.75,P<0.05),首次手术中低体温和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均明显升高(x2值分别为8.24、18.72,P<0.05),首次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降钙素原水平、首次手术后第1天NLR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03、-2.19、-2.18,P<0.05),首次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淋巴细胞计数(Z值分别为-2.07、-2.60,P<0.05)、血小板计数(Z值分别为-3.35、-3.58,P<0.05)均明显降低,入院30 d内病死率明显升高(x2=4.03,P<0.05).2组患者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烧伤总面积和术中低体温均是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8、1.07、4.18,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3~1.12、1.03~1.11、1.48~11.80,P<0.05).结论 年龄、烧伤总面积和术中低体温为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