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手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

顾玉东

双月刊

1005-054X

zhswkzz@yahoo.com.cn

021-52888215

200040

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华山医院内8号楼506室

中华手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办刊初期为内部刊物,1993年3月经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编委会拥有国内著名手外科专家51名,现任总编辑为顾玉东院士。以广大手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也适合整形外科、骨科、显微外科和普通外科医师阅读。重点介绍和报道手外科领域中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优先介绍各专业中的创新及发明;关注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介绍国外的新技术及新进展。目前本刊已经被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个性化设计游离皮瓣精准修复手、腕部热压伤创面的疗效观察

    吕文涛蒋国栋张庆阳巨积辉...
    320-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设计游离皮瓣精准修复手、腕部热压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们对32例手、腕部热压伤患者,根据部位、程度及创面大小,结合患者不同需求,应用个性化设计游离皮瓣精准修复单纯手指创面15例,单纯手掌部创面3例,单纯腕部创面3例,手掌合并手指创面4例,手掌合并腕部创面3例,手掌合并手指及腕部创面4例。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xl。5 cm~30。0cmx8。0cm,皮瓣供区采用直接缝合或植皮,均于伤后1~3周内手术。结果 术后本组32例55块皮瓣全部存活,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6年,平均14个月。皮瓣色泽红润,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21块皮瓣行皮瓣修薄),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皮瓣温、痛、触觉恢复,两点分辨觉为5~11 mm,平均8 mm;未重建感觉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 根据热压伤部位、程度及创面大小,个性化设计游离皮瓣,精准修复手、腕部创面,治疗更具针对性,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外科皮瓣显微外科手术热压伤精准修复

    儿童腕部钙化性腱膜纤维瘤一例

    赵兴长曾文超
    324页

    红外热成像仪辅助穿支定位的旋股外侧嵌合皮瓣在四肢关节复合组织缺损中的立体修复策略

    李海邓呈亮肖顺娥吴祥奎...
    325-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在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重建中的立体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们对16例四肢关节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辅助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进行立体重建,其中5例合并少量关节部位骨质部分缺损,1例合并肌腱缺损。创面面积24 cm×11 cm~6 cm×3 cm,皮瓣大小20 cm×6 cm~6 cm×3 cm,筋膜瓣面积6。0 cm×4。0 cm~3。0 cm×1。5 cm。供区阔筋膜及皮瓣一期缝合。结果 术前共探查穿支48条,术中证实穿支45条,阳性率93。4%。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5个月,平均9。4个月。16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随访期内关节无窦道、肿胀、疼痛表现,关节活动无明显障碍,2例患者自觉皮瓣部位臃肿,二期行皮瓣修薄术。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穿支定位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立体修复关节部位复合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是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

    外科皮瓣显微外科手术红外热成像技术软组织损伤

    三种游离皮瓣修复指端Ⅱ度缺损的疗效比较

    孙海军许立平邵明磊武远鹏...
    330-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种游离皮瓣修复指端Ⅱ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根据损伤的性质、严重程度、受伤指别以及患者的治疗意愿,采用三种游离皮瓣修复45例指端Ⅱ度缺损患者,并通过统一的检测标准进行检测。结果 45例皮瓣均存活,皮瓣质地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术后随访6、12、18个月时,全形再造组、腕横纹皮瓣组以及游离静脉皮瓣的2PD(m2PD和s2PD)与健康对照组2PD(m2PD和s2PD)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皮瓣仍是修复手指缺损的主要手段,三种游离皮瓣是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且成活率高,感觉功能恢复良好,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应用。

    外科皮瓣治疗结果全形再造指端缺损

    游离第二足趾移植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手功能

    王强金光哲巨积辉王凯...
    335-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并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重建手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们应用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并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残存创面重建手功能9例,其中拇指缺损伴创面存留1例,第2~5指缺损伴创面存留6例,第3~5指缺损伴创面存留1例,示环小指缺损伴创面存留1例,手部残存创面大小为9。0 cm × 6。0 cm~18。0 cm × 10。0 cm。术后观察再造指体及皮瓣存活情况,定期随访再造指体活动度、力量、感觉及手使用情况,皮瓣外形、感觉及供区功能、外形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9例再造指体及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8个月,再造指体及皮瓣血运良好,再造指体感觉恢复S3~S4,外形满意;皮瓣质地良好,2例外形稍臃肿,7例外形满意,感觉恢复S2~S3。足部及大腿供区遗留线性瘢痕,下肢行走功能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例,良5例,可1例。结论 应用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残存创面重建手功能,可恢复手部抓捏握持功能,效果满意,是一种手毁损伤理想的修复方法。

    移植外科皮瓣指缺损指再造

    马德隆畸形并伸肌腱断裂一例

    曹慧王谦贺瑞怡李德胜...
    339-340页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治疗指腹缺损的长期疗效观察

    陆一鸣王斌戚仁竞顾加祥...
    341-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指腹缺损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术后8年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患者19例,均为单指受伤。示指7例,中指8例,环指3例,小指1例。结果 所有的皮瓣以及植皮区域均有色素沉着。15例患者对皮瓣修复满意,2例一般,2例不满意。均无寒冷不耐受情况。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5例,良4例。伤指远指间关节周径,伤指近、远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皮瓣静态两点分辨觉对比健侧同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觉恢复评定S3有7例,S3+有12例。结论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指腹缺损的修复选择之一,具有血运可靠、操作简单等特点。虽然随访时感觉恢复略差,但可以接受。术后需要加强功能锻炼以解决关节活动受限的问题。如何解决色素沉着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指损伤治疗结果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长期随访

    切开复位治疗陈旧性单纯舟骨脱位一例

    吴衡方杰熊祖国刘桂谦...
    344-345页

    改良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在电损伤所致濒危手指中的临床应用

    杨成兰蒋玲丽曾雪琴闫雪萍...
    346-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介绍控制动脉血流的改良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在电损伤所致濒危手指血运重建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我们共收治20例手部重度电烧伤患者,采用控制动脉血流的改良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进行血运重建与创面修复。皮瓣面积为3。0cmx2。5cm~12。0cmx4。0cm。结果 术后所有患指均存活,5例皮瓣发生部分坏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所有患者对术后手部外观和功能均感到满意。结论 控制动脉血流的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是一种操作简单、血供可靠的重建电损伤所致濒危手指血运与修复创面的有效方法。

    手损伤外科皮瓣Flow-through静脉皮瓣血运重建

    软件模拟骨科导航机器人定位肘关节屈伸轴准确性的研究

    胡艳春季亮胡兴峰李青松...
    350-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医生在应用Mimics软件模拟三维导航机器人导航软件定位肘关节屈伸轴中是否存在误差,并且比较医生视觉定位屈伸轴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定位屈伸轴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出建议:机器人导航软件设计可以持续优化以减少误差,让机器人定位更广泛地应用于手术,并且定位更加准确。方法 在我院影像科数据库中随机抽取自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成人肘关节CT数据10例,导出后均在Mimics软件中操作,先进行三维重建,再由实验者确定肘关节屈伸参考轴后隐藏该轴及尺桡骨,3名受试者(分别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凭个人经验分别在软件中自定义这10个肘关节的虚拟屈伸轴并分别标明。最后实验者运用软件运算得出受试者各虚拟轴与实验者设定的参考轴的夹角数据和拟合的肱骨小头球体圆心、滑车切迹球体圆心与参考之间的直线距离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生视觉定位屈伸轴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定位屈伸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名受试医生视觉定位屈伸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名受试者根据在Mimics软件中模拟机器人导航软件进行肘关节屈伸轴的定位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增加了实际的定位误差。通过本实验提示,这与受试者对肘关节屈伸轴的认知和在软件中采用主观的视觉定位有关,也提示机器人导航软件的开发者应针对三维定位肘关节屈伸轴设计相应的辅助工具以减少医生规划屈伸轴存在的误差。

    肘关节屈伸轴准确性机器人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