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杨镇

月刊

1001-9030

cjes@cma.org.cn

027-87893475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丁字桥路60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应关注前列腺癌基础研究的转化应用

    叶剑恒钟惟德
    2181-2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列腺癌一直是严重威胁男性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临床上始终面临着何如针对个体化患者进行合适筛查和治疗的困难.此外,随着精准医疗和过度治疗概念的提出,前列腺癌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也需要改变,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更有可能获得改善和延长寿命的机会.近几十年来前列腺癌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要突破,相关分子机制也在深入挖掘,随之研究成果的积累越来越多,未来应如何促进基础研究对前列腺癌临床诊治的转化应用,为此展开评述.

    前列腺癌分子诊断免疫治疗代谢治疗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凌乐刘博刘继红
    2185-2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晚期前列腺肿瘤,其致死率高、治疗难度高,困扰着全世界的男性患者和医生.免疫治疗是近年来mCRPC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到临床治疗应用,全面地介绍其现在的发展与未来的展望.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抗原-4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前列腺癌差异基因表达及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单刚张珩田野安凌悦...
    2189-2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挖掘技术对前列腺癌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后得到差异基因及所涉及生物学信号通路.方法 使用生物信息挖掘技术对GSE46602、GSE55945、GSE69223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进行分析后取交集得到差异表达基因(DEGs),后使用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生物信号通路(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的cytoHubba应用程序得到蛋白互作(PPI)网络及关键基因并进行排序,最后将所得关键基因在TCGA数据库中进行验证.结果 通过对GEO数据库前列腺癌的3个数据集使用R软件等工具进行分析,总共发现了225个DEGs,其中55个表达上调、170个表达下调.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富集在细胞迁移调节和血管生成等功能中,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和p53等信号上.构建DEGs的PPI互作网络并通过cytoHubba筛选出最重要的10个基因并与TCGA数据库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1(TWIST1)、Snail家族转录抑制因子2(SNAI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等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基因.结论 通过深层次的生物信息挖掘或许可以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为将来前列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前列腺癌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基因芯片

    槲皮素对前列腺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夏明亮李军朱海松王庆伟...
    2193-2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前列腺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将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的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槲皮素组.除对照组外,模型组和槲皮素组均注射消痔灵注射液200μl构建急性前列腺炎模型.造模7 d后,槲皮素组经腹腔注射槲皮素25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经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30 d.分析每组大鼠前列腺指数;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每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每组大鼠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总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与对照组(1.06±0.09)比较,模型组大鼠前列腺指数(1.85±0.12)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1 ,P<0. 05).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组大鼠前列腺指数(1. 31 ±0. 10)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4,P<0.05).与对照组(1.98±0.32)比较,模型组病理评分(9.44±3.52)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771,P<0.05).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学评分(5.90±2.79)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41,P<0.05).与模型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槲皮素组外周血IL-1β、IL-6和TNF-α水平[(120.36±17.84)、(179.44±26.77)、(78.98±10.33) pg/ml]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9、4.001、3.719,P<0.05).与对照组大鼠前列腺组织p-p38MAPK表达水平(0. 27 ±0.07)比较,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p-p38MAPK表达水平(0.76±0.09)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10,P <0.05).与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p-p38MAPK表达水平比较,槲皮素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p-p38MAPK表达水平(0.48±0.09)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019,P<0.05).结论 槲皮素通过调控p-p38MAPK蛋白水平抑制前列腺炎大鼠的炎症水平,进而改善前列腺病变.

    槲皮素前列腺炎炎性反应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细胞色素P450 17基因多态性与尿道下裂的关系

    肖跃海舒林飞陈小龙刘依萌...
    2196-2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 17(CYP17)基因多态性与尿道下裂的关系.方法 使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和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的尿道下裂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各206例,按年龄进行配对,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对尿道下裂组患儿进行临床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内切酶(RFLP-PCR)对CYP17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自动双向测通的方法对目的基因进行测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尿道下裂组与对照组患者A1A1、A1A2和A2A2 3种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er遗传平衡法则;两组间患者基因型分布频率存在差异(χ2 =4.673,P<0. 05);两组间野生型和突变型的分布不同,对尿道下裂的患病可能产生影响(χ2=6. 77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野生型CYP17(A1A1)基因型可能增加了尿道下裂的患病风险[比值比(OR)=0. 111,95%可信区间(CI) =1. 140 ~71.038,P<0.05];CYP17A1A1基因型增加前段型尿道下裂的风险性(OR =2.271,95% CI=1.231 ~4.846,P <0.05);尿道下裂组T/E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YP17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尿道下裂的有密切关系;CYP17(A1A1)可能是尿道下裂易感基因型.

    尿道下裂儿童基因多态性细胞色素P45017性激素

    米拉贝隆对比索利那新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研究

    刘泽林翟官忠王清华柯帅...
    2199-2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米拉贝隆单药或联合索利那新对比单药索利那新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筛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断为OAB患者90例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按照1:1:1的比例将患者分为A、B和C组,每组30例.A组单用米拉贝隆(50mg,1次/d);B组单用索利那新(5mg,1次/d);C组同时服用米拉贝隆和索利那新,剂量同A、B组.在基线和治疗第4、8和12周后,对患者进行复诊及随访,比较3组平均24 h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平均24 h尿急次数、平均24 h排尿次数、每晚平均夜尿次数、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以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及组内数据均值的多重两两比较采用基于方差分析的Dunnett-t检验.结果 共获得82例(91. 11%)OAB患者的可靠随访数据,平均年龄51(26~80)岁,74例(90.24%)为女性.3组患者治疗后较前均显著改善(P<0.05);与单药治疗比较,C组(联合用药组)在尿急次数、夜尿次数、OABSS方面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27例(32.9%)患者出现≧1次不良事件;口干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米拉贝隆:7.14%;索利那新:11.54%;联合用药:10.71%).结论 米拉贝隆和索利那新治疗OAB有效且安全,其两者治疗效果相当;联合用药在不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前提下,治疗效果更优.

    膀胱,过度活动症米拉贝隆索利那新临床研究联合治疗

    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5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黄兴吕峥崔博黄燕...
    2203-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5(CDCA5)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意义.方法 基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的UALCAN等多个在线数据库筛选肾透明细胞癌分级、分期和预后高度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肾癌切除术且随访超过5年的127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蜡块标本制作组织芯片(TMA),免疫组织化学评分评估CDCA5表达高低,将其分为CDCA5低表达组(n=77)和CDCA5高表达组(n=50),并分析预后相关性.采用χ2检验比较患者临床病理CDCA5表达差异,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CA5在ccRCC组织中高表达率为39.37% (50/127),低表达率为60.63%(77/127).CDCA5高表达组与较大肿瘤直径(χ2 =5.550,P<0.05)、远处转移(χ2= 13.402,P<0.01)、高TNM分期(χ2 =19.634,P<0.01)、高Furhman分级(χ2=9.342,P <0. 01)有关,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血尿、手术入路、手术方式、有无合并慢性病等无明显相关.随访时间(72.77±15.64)个月,CDCA5高表达组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0.00%,总生存期(OS)为90.00% ;CDCA5低表达组5年PFS为88.31%,OS为90.91%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DCA5表达和Furhman分级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显示,CDCA5高表达量[风险比(HR)=145.920,P<0.01]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淋巴结无转移(HR=0.010,P<0.05)则降低对OS的影响;CDCA5高表达量(HR=15.217,P<0.01)和年龄>60岁(HR=4.203,P<0.05)是影响PFS的危险因素.结论 CDCA5表达上调是肾透明细胞癌不良预后新的分子标志物和肿瘤治疗潜在新靶点.

    细胞分裂周期相蛋白5肾透明细胞癌生物信息学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微小RNA-200a通过Wnt/β-连环蛋白通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孙雄林林婷婷陈少豪董汝男...
    2207-2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来源外泌体miR-200a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收集从4周龄SD大鼠(福建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取的BMMSCs来源外泌体,与从新西兰兔提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提取BMMSCs来源外泌体,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明确外泌体对EMT的影响.构建过表达和低表达miR-200a的BMMSCs,分别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各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肾小管上皮细胞中miR-200a与β-catenin基因CTNNB1是否直接结合.使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高剂量外泌体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剂量组更低(0.51±0.09比0.78±0.12,t=3.115,P<0.05),而N-cadherin(2.05±0.22比1.40±0.13,t=6.478,P<0.001)和Vimentin (1. 01±0. 13比0.75±0.12,t=2.987,P <0.05)表达水平高于后者.高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降低(0.71 ±0.09比1.48±0. 14,t=4.751,P<0.05),而N-cadherin(1.55±0.12比0.75±0.10,t = 11.603,P<0.01)和Vimentin (0. 88±0.07比0.37 ±0.04,t=6.039,P<0.05)表达水平前者较后者更高.Wnt/β3-catenin信号通路标志蛋白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量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9±0.21比0.92±0. 15,t=0. 130,P>0.05),而低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p-GSK3β、β-catenin和T细胞因子-1(TCF-1)表达水平均高于高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1.89±0.17比1. 15±0. 12,t=4. 125,P <0.05;1.32±0.09比0.74±0.15,t=4.962,P<0.05;0.96±0.08比0.38±0.05,t=6.740,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野生型β-CT-NNB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miR-200a组细胞荧光活性显著低于miR-NC组(0.51±0.07比0.98±0.08,t = 13. 251,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突变型β-CTNNB1的细胞中,miR-200a组细胞荧光活性与miR-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4±0.05比0.96±0.07,t=0.247,P>0.05).结论 BMMSCs来源外泌体miR-200a通过直接作用β-catenin基因CTNNB1,降低β-catenin表达,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激活,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EMT过程.

    肾间质纤维化上皮-间充质转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小RNA-200aWnt/β-连环蛋白通路

    不同穿刺路径经皮肾通道建立与肾脏实质损伤关系的研究

    林方优程帆饶婷阮远...
    2211-2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和比较不同穿刺路径、通道大小及扩张方法的肾实质损伤.方法 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分别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1例人肾标本和42例猪肾标本建立经皮肾通道扩张损伤模型.采用形态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通道大小及扩张方法的肾实质损伤,设置8F、12F、16F-a、16F-b、20F-a、20F-b、24F-a、24F-b、30F-a 及30F-b 共 10个实验组,其中 a、b 分别表示一步扩张和逐步扩张.采用组织病理学分析方法研究经正常肾锥体正中(A)、融合肾锥体一侧(B)、融合肾锥体正中©及肾柱(D)4种不同穿刺路径的肾实质损伤.总体比较采用双向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猪肾及人肾标本肾实质裂口平均表面积分别为3.42 ~51.63 mm2和2.68~43. 53 mm2,平均最大直径分别为2. 84 ~ 13. 27 mm和2.47 ~ 12.74 mm.猪肾及人肾标本24F-a、30F-a及30F-b组裂口表面积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3.988、11.125、8.096,t2 =4.613、5.659、5.999,P<0.05). 一步扩张与逐步扩张比较,猪肾及人肾标本裂口表面积在16F、20F及24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 =1.711、0.328、0. 343 ,t2 =0.156、0. 552、0.482,P >0.05).路径A、B、C、D肾实质内动脉损伤程度的秩均值分别为35.5、48.2、59.5、65. 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20,P<0.01),两两比较路径A、C及路径A、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027、13.874,P <0.05),路径A、B及路径C、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7、0.383,P>0.05).结论 通道扩张超过24F可能会增加肾实质损伤的风险,一步扩张与逐步扩张比较肾实质损伤在16 ~24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肾柱及融合肾锥体正中穿刺会增加肾实质内血管损伤的风险.

    肾实质损伤穿刺路径通道大小扩张方法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套管法在大鼠肾移植模型中的应用

    魏金涛郑明桂泽平陶俊...
    2215-2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改进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的构建方法,评估套管法应用效果.方法 2019年01月至2019年7月,使用近交系Fisher344大鼠40只(雄性,体重180 ~ 220 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供体,近交系Lewis大鼠35只作为受体,构建慢性排斥排组、对照组肾移植模型共35例.同时与本课题组既往传统手术方式(肾动静脉端端吻合)构建的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模型进行比较.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及肾动静脉吻合时间,采用Student'st检验方法比较改良组与对照组各段手术时间,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及肾动静脉吻合时间,组间差异采用Student'st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采用套管法行改良大鼠肾移植35例,模型成功率88.57%(31/35),平均手术时间为(108±19) min,传统手术组动脉吻合时间(18±5) min,改良手术组肾动脉吻合时间减少为(1.0±0.5) min(t=20.043,P<0.01),肾静脉吻合时间为(2.0±0.5) min,肾静脉吻合时间减少为(2.0±0.5) min(t= 23.29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受体手术时间、血管吻合时间,冷热缺血时间与本组传统方法比较大幅缩短.结论 大鼠肾移植模型中应用套管法的难度低、简便,动静脉吻合时间短,输尿管支架法吻合简单可靠.

    肾移植大鼠模型血管吻合套管法慢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