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装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装饰
装饰

张夫也

月刊

0412-3662

010-62798878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大学美术学院

装饰/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装饰》——创刊47年,真情回报读者 《装饰》——扩版增至132页,更加厚重 《装饰》——加大信息量,彰显时效性 《装饰》始创于1958年,是由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装饰》杂志以自己特有的学术性、权威性、指导性和欣赏性,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确认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并被认定为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 1999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与“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称号。2002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荣获“双奖期刊”称号。 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4年,《装饰》杂志再次被认定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 《装饰》内容涵盖面广泛,兼容并蓄,集思广益,宏观把握艺术设计的未来,及时反映和报道国内外艺术设计的新动向与大师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元业务模式下当代独立设计师的思变、破局与共生——以"皇后派珠宝"为例

    吕燕茹王馨欣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独立设计师的市场热度日渐走高.但是,独立设计师在起步阶段大多会受到资金、资源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导致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本文尝试以王旭所经历的独立品牌珠宝设计、定制委托珠宝设计、合作共创珠宝设计这三大类业务类型中的代表性产品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在业务转向和行动决策中所形成的思变、破局和共生等独特性发展路径,以期能够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他作为当代独立设计师所形成的独特设计思维.

    独立设计师珠宝设计文创设计文创品牌委托定制

    "招募老年用户"的方法研究——以探寻如何招募北京地区老年用户参与产品设计调研为例

    刘源源孙童心郑址洪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面向老年人的设计研究活动越来越多.针对老年用户的产品与服务的设计过程中常需要招募老年人来进行需求挖掘、产品测试与评估等用户研究.然而,设计师和研究人员常遇到难以招募老年用户来支持设计调研的问题,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接触与招募老年用户已成为开展相关设计研究的一个难点.本文以中国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和英国国家老龄创新研究中心的合作课题"中国老年公民参与研究活动情况的调研"为例,探讨招募中国老年用户,特别是在与老年人建立初步联系时应该关注的要素,为设计研究中招募老年人提供参考与启示.

    用户招募老年人设计研究

    镜子、釉水与漆器:德累斯顿瓷器宫殿的设计及其背后

    黄忠杰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累斯顿瓷器宫殿是17-18世纪欧洲范围内最大的宫廷瓷器收藏,是近代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缩影.本文立足于新近发现的珍贵手稿与营建文献,从设计理念和文化交融的视角重新探讨了瓷器宫殿的历史与文化定位,并以此揭示18世纪初在欧洲陶瓷诞生后"中国风"的艺术变迁.文章认为,德累斯顿瓷器宫殿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宫"或"瓷器宫",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陶瓷已作为东西方共有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存在.换句话说,陶瓷对欧洲艺术的影响已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的变动,而是在精神与风格上的彻底转变.

    德累斯顿瓷器宫殿强者奥古斯特迈森窑中国风

    从《工艺》到《技与艺》: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立艺专校刊研究

    谢亚平孙艺菱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艺职业学校曾在1940年创建之时创办校刊《工艺》(共两期),后来在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期间创办校刊《技与艺》(共三期),这五本校刊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为数不多的以"设计"为核心的刊物.本文通过对五本校刊内容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到当时图案学课程体系逐渐成型,理论与实习并重,并呈现出民族化、本土化的特征.四川省立艺专的教育实践是李有行、庞薰琹、雷圭元、沈福文等人为实现"现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一次重要探索,是现代早期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川省立艺专《工艺》《技与艺》图案学设计教育

    19世纪法国东方陶瓷研究中的"中国白"考述

    郑永松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文中的"Blanc de Chine"(中国白)在今天特指明清时期来自福建德化窑的白瓷.国内外学者在相关论述中大量使用这一术语,但未曾真正阐明其由来.本文通过对大量17至20世纪初法文文献(包括博物馆年鉴、拍卖纪录、专业著述)的梳理,溯源德化白瓷与"中国白"的关系,明确了后者的内涵及其演变.这一过程也揭示了 19世纪下半叶法国汉学研究的美学转向.

    中国白德化瓷法国汉学研究中国外销瓷美学转向

    教化与认同:南甸宣抚司署家具中的汉文化特征探析

    林立平黄圣游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司家具是土司阶层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的物化反映.云南梁河县的南甸宣抚司署中遗存有百余件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家具,这些家具的整体风格、造型、装饰和陈设都有明显的汉化倾向,且汉化程度高于云南其他土司府中的家具.这种汉文化特征是长期以来中央与南甸土司互相倚重、南甸土司地区教育发展、汉族人口迁入、民族之间交往交流等原因所造成的.

    南甸土司少数民族家具汉文化文化融合

    新生代独立商业插画师的自我锻造与职业意义——以豌豆先生为个案

    何佳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6年始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兴起,为插画师拓宽了很多新的工作空间,随之独立商业插画师职业逐渐流行起来.本文以商业插画师'豌豆先生"为个案,通过全面考察了他的教育背景、艺术创作与商业合作经历,重点剖析他成长为一名独立商业插画师的背后动因.新经济为艺术青年提供了成为独立插画师的可能性,也促使个体去适应其所面对的复杂情境,同时塑造新的自我认同、谋求新的文化身份.他们勇于激发自我潜能和追求自我迭代的实践,可以为我们当下愈加细分的设计师职业发展提供借鉴.

    商业插画师职业意义豌豆先生个案研究

    艺术介入暴力社区的复愈研究:以麦德林13号社区为例

    刘承恺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德林13号社区,经历了数十年武装暴力的蹂躏和摧残,是全球闻名的"暴力社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积极重塑城市景观和公共形象,凭借"艺术介入"作为战后复愈的战略使社区成功转型.艺术成为抵抗暴力的力量之一,其本质是塑造了一种居民自主控制日常活动、空间、社会关系和经济力量的能力.研究揭示了艺术活动作为一种能够超越暴力控制边界的社区复愈力,其价值体现在将居民的"非日常生活"转变为"日常化生活",实现了人们对社区理解的转变,建构以美学和生活主导的全新的社会叙事.

    艺术介入暴力社区社区复愈麦德林13号社区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的数字摄影图像研究

    孟祥斌
    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为个案进行数字图像的美学研究.首先,从其创作的理论背景、历史时期和时代环境出发,分析置景摄影出现的原因,明确古尔斯基的创作方向.其次,通过分析古尔斯基的自我定位和发展脉络,论证其作品风格的成因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探寻古尔斯基应用数字技术的根源,并通过其表现商品与消费文化、大众娱乐文化的相关作品,论证其如何使用数字技术传达艺术理念,解读其作品中隐含的对当今社会商品拜物、设计泛滥等问题的反思,以及对现代大众文化的资本主义批判.最后,从美学角度解析古尔斯基作品的数字美学特征与影响.

    数字美学数字图像置景摄影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

    业余爱好者的专业培育:英国皇家刺绣学院的爱好者课程

    张鎏鑫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刺绣爱好者的培育关系着刺绣文化的传播与刺绣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访谈和调研,深入研究英国皇家刺绣学院的爱好者培育课程,解析其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提炼教学实施的特点,总结了五条教学经验,即教学方式规范、教学内容完整、教学评分系统、教学成果开放及教学机制可持续,以期为中国刺绣爱好者培育提供借鉴.

    刺绣爱好者刺绣课程皇家刺绣学院设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