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装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装饰
装饰

张夫也

月刊

0412-3662

010-62798878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大学美术学院

装饰/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装饰》——创刊47年,真情回报读者 《装饰》——扩版增至132页,更加厚重 《装饰》——加大信息量,彰显时效性 《装饰》始创于1958年,是由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装饰》杂志以自己特有的学术性、权威性、指导性和欣赏性,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确认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并被认定为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 1999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与“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称号。2002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荣获“双奖期刊”称号。 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4年,《装饰》杂志再次被认定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 《装饰》内容涵盖面广泛,兼容并蓄,集思广益,宏观把握艺术设计的未来,及时反映和报道国内外艺术设计的新动向与大师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住宅工业化发展与未来前景——从装配式内装的应用到住宅产业的技术趋势

    李桦尹长龙杜豪杰赵晓玉...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住房正在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维护时期,住宅的可持续性成为城镇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内装工业的现代化对住宅维护更新和品质提升尤为重要.本文从梳理行业产业化、工业化和装配式技术发展脉络入手,聚焦装配式内装技术,通过实施案例,分析其技术现状、特点和问题;提出在理念、制度和应用技术等不同层面的调整思路;探讨在可持续住宅建设背景下,部品通用体系建设和部品化集成技术等要点问题,并提示出机器人安装等智能化技术对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变革.

    装配式内装部品化集成部品通用体系智能化安装建筑机器人

    中国城市家具新型工业化研究

    鲍诗度鲍李然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城市家具正处于产业全面升级发展时代.城市更新是城市家具产业创新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城市更新的温度更新、深度更新、精度更新三个不同时期与阶段,是中国城市家具产业升级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升级内容.中国城市家具当下整体产业水平低,传统制约多、创新少,社会整体对城市家具认知低,政府投资少、要求高.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是造成中国城市家具在规划、设计、市场的系统产业中不成熟的原因之一.观念固化,思想陈旧,创新动力不足,自我制约,也是主要因素.时代需要中国城市家具主动作为、主动革新、主动创新、主动吸纳新技术、主动完善产业体系,才能实现自我突破,引入新技术、新体系,推动城市家具市场,以及城市家具产业的变革.装配化、模块化、系列化、系统化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将推动城市家具的发展.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城市家具的发展目标、途径、方向,也是时代的需要.

    城市家具城市更新新型工业化装配化标准化

    工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展示设计的应用与研究

    范寅良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1851年,英国"水晶宫"首届世博会的诞生,是在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导致的旺盛的商品销售需求催生出的产物.与此同时,展览展示行业得到空前发展,逐渐形成规模.随着包豪斯的出现,"设计革命"将工业化逐渐深入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展示行业由此催生出一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全新设计方式——装配式设计.装配式展示以其便捷、高效、低成本、可持续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展览行业的主流.大到展示类装配式建筑,小到展示的室内空间设计、装配类展具,乃至一些新兴的展示活动与策划领域,如可装配式可移动类展示、展示大篷车或者大小庆典活动设计等也都使用装备式的展示构建模式.它以创新的理念与独特的构建模式,为展示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重塑了展示空间的构建逻辑与呈现形态,在高效性、灵活性以及可持续性等多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特质与优势,正逐步引领着展示行业走向更为现代化、科学化与智能化的发展新路径.

    工业化装配式展示设计展示类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展具可移动展示设计

    在传统中触碰未来:"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特展

    陈洛奇邹洪高晓玥李圳...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塞纳河"到"光华路",是一种时空比喻,象征中法两国在装饰艺术现代化运动中的渊源.本次展览以总、分、总的叙事结构,分别从"装饰"现代化的兴起、装饰艺术现代化的中国式探索、中国装饰艺术现代化的教育探索三个角度,结合360余件展品对展览主题进行系统性的诠释.在普通文献展的体验基础上,本次展览将脚本内容内化于空间设计中,将"装饰"的生成逻辑理念运用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塑造和彼此关照中,使展示内容与展示形式之间形成有机关联,提供更好的体验性.展览在回顾成就的同时,也期望为未来装饰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装饰现代化形式语言符号日常生活

    对生活的自定义:设制场MAKINGPARK的可编辑家具系统探索与实践

    赵华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制场MAKINGPARK是一家致力于可编辑文化事业的先锋品牌,于2021年首次定义并开发了全新的家具品类:可编辑家具(Editable Furniture).可编辑家具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家具编辑服务(包括零件选购、场景编辑、插件开发和接口维修服务).相比传统模块化家具,可编辑家具系统是有机的,它不再限定于设计师或者品牌方规定的出厂模式,有着更小的编辑颗粒度,用户可以进行编辑、操作、改装,并通过参与式设计进行无限可能的再次定义.我们对位于上海的设制场MAKINGPARK进行了专访,这个年轻的设计团队认为:独立、创造、有趣且易于分享的产品将是未来的趋势.

    可编辑家具可编辑场景装配式模块化参与式设计开源民主

    时装与内饰:保罗·波烈的时装屋及其时尚营销

    范滢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保罗·波烈时装屋的时尚营销活动为案例,切入对20世纪初时装与内饰关系问题的探讨.波烈受新艺术运动影响,以"整体艺术观"看待时装与内饰,并通过戏剧化的营销,使时装与内饰被感知为叙事与象征意义上的整体,铺设出从上层阶级向大众市场的时尚传播通道,最终他拓展了时尚的产品体系,开辟出类似于今天的生活方式品牌的新类目.在时装与内饰整合的基础上,波烈的设计实践与营销实践构成了相互支撑的关系.波烈在时尚逻辑中对两者的整合是20世纪初现代性体验的一种表征.

    时装内饰保罗·波烈时装屋整体艺术时尚营销

    小人物的大世界:18世纪广东艺匠"赤官"的旅英交游与作品考析

    关晓辉段丽红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赤官是一位被忽略的18世纪广东泥塑匠师,作为清朝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由于种种机缘踏足英伦,接触了当时绝大多中国人无法见识的"大世界".他在伦敦上层社交圈混迹,还拜见了国王和王后,参与了皇家美术学院的晚宴和大展,充当了中西艺术交流的角色.挖掘他的旅英交游与泥塑作品面貌,有助于我们认识被忽略的18世纪中西艺术交流细节和"另类"的广东外销泥塑肖像艺术风格.

    赤官广东艺匠旅英外销泥塑艺术交流

    城市公共空间的角色演变——以澳葡时期的澳门城市为例

    陈铮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不同时期澳门城市公共空间角色的演变为线索,探讨了从16世纪至回归前的历史发展过程.16世纪起,葡萄牙人在澳门修建广场、绿地,公共空间逐渐具备了贸易和日常生活中心的角色.至19世纪末,随着南湾花园、议事亭前地等地的开发,公共空间开始被赋予政治和文化象征的功能,展示葡萄牙在澳门的统治地位与文化形象,成为权力展示的载体.20世纪,葡萄牙在这些空间中强化了殖民符号,突显澳门的"葡国化"身份,引发华人的不满,公共空间成为身份觉醒与政治抗争的场所.移交主权前的过渡时期,澳葡政府对议事亭前地等地进行了葡式改造,使公共空间带有浓厚的"南欧风情",并逐渐承担起葡式文化遗产保护的角色.

    澳门城市空间公共空间葡属澳门文化遗产保护

    行动设计视角下"公园之友"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和运管模式研究——以纽约市为例

    王若桑李倞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空间需要持续的开放共享和运营管理,更新建设的复杂性与推行难度也不断加大,财政紧缩背景下需要更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公众参与协商机制存在不足与缺位,涉及的社会经济关系网络也更加复杂.渐进式行动设计是近年被创造性提出的能有效回应上述问题的城市更新和持续运营方式.西方的相关实践表明,非营利性组织"公园之友"可作为推行渐进式行动的潜在主体.因此,本文以纽约为例,基于政府公开信息,分析纽约公园之友整体情况,并以高线之友为代表,探讨其通过渐进式行动设计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和运营的独特优势、实践机制与显著作用.

    公园之友社区治理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和运管非营利性组织行动设计

    广西三江侗族银帽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

    吴小军李璇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江侗族银帽属于童帽,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彰显侗族独特的艺术审美与精神文化.本文以三江侗族银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银帽的定义和装饰元素进行分析和梳理,从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两方面探究三江侗族银帽反映出的民族个性与特色.一方面认为三江侗族银帽是依据生活环境所需并具有民族标识性的造型艺术,具备侗族女性和银匠双匠协作的技艺特征,以民族崇拜和认同的符号元素为主要装饰题材,以及尚青尚蓝尚黑的色彩喜好,另一方提出三江侗族银帽是生育文化下的母爱传承,是稻作文化下的民俗约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文化融合.

    侗族银帽艺术特征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