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装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装饰
装饰

张夫也

月刊

0412-3662

010-62798878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大学美术学院

装饰/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装饰》——创刊47年,真情回报读者 《装饰》——扩版增至132页,更加厚重 《装饰》——加大信息量,彰显时效性 《装饰》始创于1958年,是由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装饰》杂志以自己特有的学术性、权威性、指导性和欣赏性,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确认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并被认定为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 1999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与“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称号。2002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荣获“双奖期刊”称号。 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4年,《装饰》杂志再次被认定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 《装饰》内容涵盖面广泛,兼容并蓄,集思广益,宏观把握艺术设计的未来,及时反映和报道国内外艺术设计的新动向与大师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发电站"到"社区中心"——伦敦巴特西电站社区化的再生策略与支撑机制

    汪留成贺永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巴特西电站,已经由一座退役的燃煤发电站改造成为新的"社区中心".论文从其衰落的历史、更新的艰难历程,以及更新所面临的四个核心问题出发.根据规划引导、混合功能,以及遗产保护要素三个方面,论证其社区化的再生策略.进而从多方合作的项目组织、公众参与,以及社区化的开发运营机制三个方面,阐述其社区化的支撑机制.为大体量工业遗产保护再生及社区化理论提供经验借鉴.

    工业遗产更新支撑机制巴特西电站社区中心

    碎瓷饰土陶——瓷对藏族民间制陶的影响

    徐英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陶瓷镶嵌装饰工艺逻辑和历史文本中瓷器相关描述分析,本文认为瓷器的珍稀性在传统藏族社会已成为文化共识,将陶瓷残片二次加工后用于装饰陶器是藏族百姓对瓷器珍视的表现,是藏族传统审美习惯的延伸,也是提升陶器附加值的途径.碎瓷镶嵌装饰是汉藏民族物质文化持续交流融合的体现.

    藏族制陶碎瓷镶嵌陶器装饰汉藏文化交流

    透过红木家具术语探析当代红木匠人的思维范式

    张天星李霞霞隋文瀚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红木家具术语为突破口,通过对用材、结构技法、纹饰图案与风格样式等术语进行总结,探析红木家具匠人的思维方式.本文的研究反映了红木家具行业的现状与问题,对红木家具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红木家具术语红木匠人思维范式匠人认知

    观念性企业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以海尔文化展为例

    朱奕安苗天元周艳阳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文化建设的需要,建设新型企业文化展示场所成为博物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与传统博物馆不同,企业博物馆除了承载着保存和展示企业历史的功能,还肩负传播企业文化、建构企业员工身份认同的任务.本研究基于为期两年的海尔文化展项目,重点关注如何策划与设计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观念性企业展览,从策展文本结构化与叙事建构、历史事件在展览中的再度语境化、观念的展示手法三个层次剖析案例,旨在为其他企业博物馆或观念性展览提供启发与思路.

    企业博物馆观念性展览展览叙事展示设计

    以标准化思维为核心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林晶晶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标准化思维在产品设计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它推动着产品形成更加有效的迭代与发展.本次产品设计实践课程以"标准化思维"为切入点,尝试以"认识标准化—运用标准化—检验标准化"的教学路径,帮助学生掌握产品设计基本流程,实现从产品构思到产品落地的思维转化.

    标准化思维产品设计课程产品落地教学实践

    人机协同下智能广告造字设计研究

    陈海章张越人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大幅提高了智能造字的效率,但创意性和情感体验方面仍有待改进.本文以智能广告造字设计App为例,探讨智能广告造字与传统造字的差异,以设计思维—设计主体—设计客体的研究思路,归纳出三个转变:从机器思维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转变、从设计师到广告主的角色转变,以及从千人千面到见字如面的情感体验转变.本文拟为新技术背景下的字体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以便更好地促进智能广告造字的发展.

    人机协同智能广告造字设计字体生成

    文化自觉何以可行:展陈设计在艺术乡建中的作用——以千岛湖梓桐书画小镇为例

    房正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众多艺术家从架上绘画转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投身于乡村建设,而展陈设计是其投身乡建的重要抓手.展陈设计对于乡建的作用并非仅仅体现在开展后的时间,而是贯穿于前期的调研、空间建设、内容组织、传播推广等整个过程中.通过展陈活动,可以赋予村民文化自信,唤醒、激发村民参与乡建的自觉意识,促进村民变身为乡建主体,进而和艺术家一起构成乡村振兴的鲜活内生力量,保持乡建持续走向深入,从而形成乡建"文化自觉"意识.

    展陈设计艺术乡建作用机制内生力文化自觉

    基于多尺度"过程—格局"机制的乡村景观更新设计——以宁波勤勇村为例

    关巨伟潘狄明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宁波勤勇村为例,从不同空间尺度上调查分析其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设计策略:区域尺度上,构建水绿生态网络、发展差异化定位;村域尺度上,空间布局结合多元产业规划;村庄聚落尺度上,营造地方特色生活及纪念空间,引导乡村景观在良性的内生驱动力作用下可持续发展.

    乡村景观多尺度过程—格局勤勇村

    宋代磨喝乐形态演变的动因与时代背景

    李琦虞雪倩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磨喝乐作为典型的民间玩物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多数学者仅将其视为祈福道具和民间玩具,忽视了它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宋代官方人口宣传工具的重要作用.磨喝乐在宋代人口发展面临困境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手段,被用来潜移默化地传递人口观念,从而推动人口增长.本文利用文献和图像证据,揭示了磨喝乐这一小小玩具中蕴含的人口增长意图和形态演变的驱动力,并进一步发掘其传播路径背后的官方策略,以期对中国当代人口困境的破局方式起到启发作用.

    磨喝乐民间玩具不举子形态演变传播路径

    非遗传承与创新视域下吴山庙会文化App设计与研究

    张煜徐喆朋
    13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所遭遇的传承困境,以杭州庙会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传统庙会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路径,进而为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文章立足庙会丰厚的文化价值和当代数字技术,对杭州庙会所承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挖掘与再现,打造推动庙会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App移动端体验设计.最终,本文通过杭州庙会文化研究和数字化实践探索,将其历史文化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展示,以实现文化保护功能;将其传播推广模式与线上平台相融合,实现创新转化功能,为杭州庙会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路径,为中国传统庙会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提供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吴山庙会App数字化体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