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装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装饰
装饰

张夫也

月刊

0412-3662

010-62798878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大学美术学院

装饰/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装饰》——创刊47年,真情回报读者 《装饰》——扩版增至132页,更加厚重 《装饰》——加大信息量,彰显时效性 《装饰》始创于1958年,是由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装饰》杂志以自己特有的学术性、权威性、指导性和欣赏性,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确认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并被认定为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 1999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与“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称号。2002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荣获“双奖期刊”称号。 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4年,《装饰》杂志再次被认定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 《装饰》内容涵盖面广泛,兼容并蓄,集思广益,宏观把握艺术设计的未来,及时反映和报道国内外艺术设计的新动向与大师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写在前面

    方晓风
    1页

    "同意、同向、共生、共享"构建艺术乡建"新主体"——以重庆壁山莲花穴艺术村落活化项目为例

    焦兴涛王比刘向晖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重庆璧山莲花穴艺术村落活化实践为例,提出了以"艺术引领+设计介入+文化驱动""艺术引领+全链条参与+全领域进入"的模式来全面介入乡村"五个振兴"建设的具新路径.即:分别从艺术参与设计介入出发,从建设营运机制出发,从"新主体"的需求和具体现场出发,从持续生长的理念出发,达到各方凝聚共识,同构预期,共筑艺术乡建"新主体"的目标,提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规划原则,融入文化活动艺术作品和稻米良田村落乡居共处同聚,实现"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并以此营造艺术世界和原乡生活无缝衔接的艺术村落现场.

    乡村振兴艺术乡建村落活化"三变"政策

    基于多利益主体协同博弈的乡村振兴模式——以河北宽城柏木塘村旅游共建为例

    郑昌辉云翃王志芳魏丹...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开发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带来了政府、企业、村民等多利益主体的博弈.整合多利益主体的诉求异同,平衡多利益主体的责权关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基于柏木塘村的实践发现,通过工作平台协调各主体利益、通过共同参与凝聚各主体认同、通过传承地方技艺及强化地方记忆来稳固地方特色及丰富场所精神是旅游型乡村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项目在设计、建设与运营等方面达到了多方认同与长效共赢的效果,其空间整治与旅游开发模式具有探索意义.

    多利益主体协同博弈乡村振兴旅游开发

    基于乡愁的乡建:江南水乡焦溪古镇设计实践研究

    汪瑞霞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愁记忆是一个包容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意象,是属于社会范畴的集体记忆.在思维的作用下,源自心灵的乡愁记忆与回忆对象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作为文化情感维度的"乡愁"成为当下一种唤醒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媒介,"乡愁"为开拓"乡建"提供了前提基础和动力之源.本文结合江南水乡焦溪古镇设计实践提出,"融合共生"既是村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设计赋能乡建的方法与路径;并从社会、时空、媒介、功能四个维度系统建构乡村文化记忆,创新乡村空间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多元形式,以期在乡村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地域性与全球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方式,将乡愁文化记忆转化为乡村持续走向未来的内生动力.

    乡愁乡村建设文化记忆融合共生

    乡村家庭资源共享设计研究——来自浙黔两省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实践

    丛志强黄波段红娇张振馨...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梳理浙黔两省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实践,提出了乡村家庭资源共享设计是通过低价微改、技能驱动和能力拓展,将家庭空间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再造,使其转化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空间、供给内容与供给主体的设计过程,本质上是对村民经济和社会权利之外的文化权利以及精神物质双富并行的深耕.文章对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结构性失衡,重塑乡土文化自信,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内生性具有较大价值.

    乡村振兴家庭资源共享设计共创设计方法公共文化服务

    设计介入与共同营造:高荡布依山村的案例

    严妮高梦瑶封基铖周政旭...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荡村是位于贵州白水河谷地区的一处喀斯特盆地的布依村寨,仍保留着特色鲜明的建筑风貌和民族文化,但也面临着地域特色同质化、居住环境品质不高、生态环境退化、农田弃耕等问题.自2015年起,山村志团队与当地社区、地方政府、设计院所与专家学者一同组成了共同营造小组,建立了"调查研究—共识建立—设计实施—反馈调整"的"研究型"设计介入机制.通过"机制共建、设计共谋、空间共享、未来共议"的共同营造历程,实现了各主体对于布依村寨建成环境遗产价值认同、村寨公共空间及民居建筑的更新优化、村寨遗产保护展示与精神重塑.并基于前期的研究与建设经验,总结出了布依村寨建设指南,以引导村寨内的自发性建设行为.回顾7年历程,文章认为,基于共同营造的"研究型"设计介入是一种可持续的村寨保护及更新机制.同时,乡村作为一种持续演变的聚落单元,乡村更新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本地社区的发展及需求变化.

    乡村设计参与式保护更新民族村寨布依

    乡村建设的水土共治思考——以台州水淋头村与富阳横槎村为例

    曾颖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的是乡村建设的水土问题.从美丽乡村建设中对水与土问题的真实现场观察,提出需要重视水污染里的土壤介质和土壤污染里的水向度.文章认为,设计介入乡村建设时,要特别关注乡村的土壤与水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乡村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治理中,需要协同治理,发展出一种兼具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新方法 .文章通过介绍和评析一种黄岩先民1000年前发明的传统水土共治智慧——筑墩,来讨论面对乡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时,如何实现一种既能修复土壤污染又能兼具产业再生和文化复兴的景观设计新路径.

    健康土壤乡村棕地植物修复法传统智慧乡村产业

    公共艺术为社会赋能——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案例解析

    张羽洁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公共艺术一直肩负着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赋能的责任.本文结合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的获奖及入围案例,分析总结公共艺术为社会赋能的路径和方法,展现公共艺术在推动社会创新、化解社会隔阂、助力社会治理、干预灾难性事件,以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公共艺术社会赋能地方重塑

    模块化与选择权——李桦的装配式建筑内装工业化实践与思考

    赵华贾珊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内装工业化的目的是促进现代工业技术在建筑内装领域的运用,内装工业化的过程是整合产业结构、改变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过程,也推动了工业设计方法重新与建筑行业融合.建立全产业链的现代标准化体系,是实现建筑内装工业化的基础.模块化原理和方法是解决建筑内装系统性问题的有效手段,模块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标准化形式,通过建立通用规则,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技术进步,同时也使用户获得了选择权,从而解决了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我刊走访了在业内实践、探索多年的先行者,致力于建筑内装工业化研究的李桦老师.

    建筑内装工业化装配式模块化选择权

    清代玻璃套料工艺的融合与创新研究——以英国两大博物馆所藏鼻烟壶为例

    戴睿琦翁宜汐冯信群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学界惯将套料工艺与套料雕刻作一而论.本文以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所藏164件清代玻璃套料鼻烟壶为样本,从文献分析、实物考证、工艺辨析等角度进行论证,认为清代套料的冷加工形式非仅雕刻法一种.笔者另发现一种可能脱胎于犀皮漆工艺的套料玻璃冷加工技法,故建议称之为"玻璃套料磨显法".二者均为我国清代匠人在彼时玉石和漆工艺基础上,融合西方套料工艺,运用于玻璃鼻烟壶的工艺融合与创新.

    玻璃鼻烟壶套料工艺套料雕刻套料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