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装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装饰
装饰

张夫也

月刊

0412-3662

010-62798878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大学美术学院

装饰/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装饰》——创刊47年,真情回报读者 《装饰》——扩版增至132页,更加厚重 《装饰》——加大信息量,彰显时效性 《装饰》始创于1958年,是由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装饰》杂志以自己特有的学术性、权威性、指导性和欣赏性,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确认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并被认定为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 1999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与“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称号。2002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荣获“双奖期刊”称号。 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4年,《装饰》杂志再次被认定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 《装饰》内容涵盖面广泛,兼容并蓄,集思广益,宏观把握艺术设计的未来,及时反映和报道国内外艺术设计的新动向与大师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设计"词语源流考

    杜明星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大成故纸堆"数据库为统计来源,对民国时期的报纸、期刊、图书等大量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总结"设计"一词在民国时期的含义,探寻该词的最早出处,并对学界最终选择了"图案"而非"设计"作为民国时期设计学学科名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设计概念词语溯源图案

    理性、认同与延异:多维视角下民国时期镀锡铁包装制品的设计研究

    占炜孙希燕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为适应产业变革、迎合市场需求,商家在镀锡铁包装制品中主动设计、积极创新,使之发展成受民众青睐的时尚之物,从中体现出丰富的"设计"内涵.作为"创新行为",设计者在以经济实用和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实践中表现出较为专业的形式处理技能和整合创新能力,在制品的形制、图案布局、色彩应用等形式设计中体现出一种合乎理性的技术逻辑.作为"物质文化":一方面,镀锡铁包装成为流行时尚体现出当时民众的消费行为向意义化和公共化转变的倾向,是特殊年代民众渴望获得认同和归属的有力见证,这种消费认同也因民族主义与个体欲求之间的内在张力而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另一方面,"延异"是意义得以形成消费认同的内在条件.民国时期镀锡铁包装设计形式的演变体现出明显的"延异"特征——本源的复杂性与演化的多向性,作为被历史和未来所标记的"在场",这些包装形式中普遍具有的杂糅形式和混搭风格正是社会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延异"现象的反映.

    民国时期镀锡铁包装制品设计研究多维视角

    现代设计的启蒙实验:朱伊花布与工业革命初期法国棉纺织产业转型

    宋炀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最成功的纺织企业,朱伊工厂堪称工业革命初期法国棉纺织产业转型的典型案例,其革命性地运用现代设计的系统策略解决棉纺织企业运营各环节问题的做法也堪称一场现代设计的启蒙实验.这场实验说明,现代设计本质的系统性目的性与设计边界的互渗性模糊性共同构成了现代设计矛盾统合的根本属性,这种属性在工业革命初期现代设计的萌芽阶段就已经被确立下来.

    朱伊花布法国棉纺织产业现代设计工业革命

    塑造多元价值:英国吉布赛德庄园乡村景观遗产地活动策略探赜

    翁飞帆丁铮李旭芳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景观遗产具有生态与人文的重要价值,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目前中国乡村景观遗产地的价值认知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仍在探索之中.以庄园为代表的英国乡村景观遗产地在对其价值认知与保护发展理念上历经数次转向,最终凭借活态的空间利用与丰富的活动策略促进了乡村景观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中英两国的乡村景观遗产地在宏观与微观背景上具有一定相似性,本文通过对英国吉布赛德庄园的案例调查及文献研究,梳理吉布赛德庄园在英国国民信托组织领导下的两个阶段的活动策略及演进过程,以期为推动中国乡村景观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启发.

    风景园林英国乡村景观遗产地活动策略乡村振兴

    冰箱在中国家庭中的本土化特征流变——以北京家庭为例

    姚妍华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实证调研的形式对冰箱在中国家庭的本土化发展展开论述,并对冰箱在中国家本土化过程中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针对北京一户知识分子家庭1980年代至今围绕冰箱形成的室内空间形态的演变观察与分析,提出冰箱在20世纪末、2000年至2010年间、2010年以后三个阶段中不同的设计内涵与空间性,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家庭生活与社会发展特点.通过对比冰箱在中、美家庭中所建立的生活空间—行为界面关系,冰箱在中国家庭中的本土化的三个特点被进一步阐释.第一,冰箱在1980年代中国家庭生活中的奢侈品属性激发出其在家庭生活中具备的展示属性;第二,冰箱在中国生活方式下与餐桌、椅形成的餐饮空间不同于冰箱在美国家庭生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第三,中国家庭住宅室内呈现出的客厅、餐厅相融和的空间形态,塑造了冰箱在中、美家庭生活空间中相对布局位置的差异性,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家庭室内空间中生产与非生产型功能空间的共存关系.

    冰箱家用电器家庭生活室内空间本土化

    侦探小说的图像副文本研究——《无人生还》的封面视觉呈现

    李利陈卫国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封面视觉呈现是图像副文本的一种形式,以可感知的直观形象对文本进行阐释.《无人生还》的封面副文本聚落在罪与罚的叙事母题、死亡的物象隐喻和童谣叙事线索三点之上,与文本互义,同构侦探小说的叙事空间,阐释"善恶有报、天理昭昭"的法律和道德伦理,营造哥特式幽暗的死亡隐喻,展现东方式的心理恐怖美学,为文学边缘的侦探小说注入文学经典的思想价值.

    图像副文本视觉呈现侦探小说封面隐喻

    变迁的本真:1949-2003年产业化民间雕塑"工艺革新"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下的人类学实质

    顾浩唐越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1949-2003年产业化民间雕塑史料的爬梳,在历史学和人类学交叉视野下,探讨"工艺革新"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文化实质,并阐释遗产语境中的"工艺革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经过分析文章认为,"非遗"概念提出前,产业化民间雕塑的工艺革新,回应了国家手工改造号召,以隐喻方式构架、承载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重塑.在承认工艺革新合法性的同时,如何甄别和把控对应本真性的工艺革新"度",可能是学界未来极具挑战性的关键学术命题.

    民间雕塑工艺革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

    日本民艺运动现代性的"错位"与"转码"——基于三版官方杂志的考察与反思

    武涛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民艺运动的三版官方杂志《工艺》《月刊民艺》《民艺》是推进其发展的重要媒介和"伴随文本".本文基于对它们的考察,对民艺运动现代性的转向进行厘清:从初期的精英式"错位",到面向大众和工业设计的两次"转码",民艺运动完成了从前工业的民族主义向后工业后现代的跨越发展,并在反思中切近民艺的内在本质和人类生存普遍意义上的启示价值.

    民艺运动现代性官方杂志错位转码

    "沉浸感"的营造:"大先生"主题光影秀的

    王之纲姚童哥陈焱松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题光影秀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多媒体展示设计手段,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投射影像的空间局限,为现代化的展示与传播设计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如何更好地将虚拟光影要素与具象的实体空间相结合,值得每个设计者仔细思考和钻研.本文以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大先生"主题光影秀为例,结合"大先生"教书育人的理念,从整体内容策划、空间叙事策略、技术实践手段等多方面阐述了设计及其落地效果中的关键创新点,以期提供一套在具体空间中塑造沉浸体验的光影秀方案,为历史文化空间的多媒体展示设计与叙事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空间叙事大先生光影秀新媒体艺术沉浸式体验

    连接基础与专业的桥梁:综合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陈楠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设计基础"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衔接了从本科一年级具有通识性的基础训练到三四年级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一方面是基于笔者曾讲授的"图案图形设计""视觉表现设计""综合设计基础"等设计基础课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总结;另一方面,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导致的传播媒介、沟通手段的巨变对视觉传达设计范式和审美趋势产生的深刻影响,该课程教学也注重分析研判这种影响变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之间的深层逻辑.本课程框架设计了视觉传达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现代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初步训练、感性创意灵感思维表现和专业设计初步体验四个教学单元,采取递进式由浅至深的授课节奏,并设立与之紧密相连的四组课题训练.本文着重论述了关于该课程定位的相关思考,探索通过课程讲授与合理的课题训练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的课程培养教学目标.

    设计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综合设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