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

李明泉

月刊

1008-0139

FCC@SSS.net.cn

028-87017447

610071

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省社科院科研大楼B区709室

中华文化论坛/Journal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本刊为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集全国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参考书、对于广大文史、哲学爱好者来说,本刊又是一本内容广泛、可读性强的好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史对话"的文学立场——李怡教授学术访谈

    李怡范玲
    4-11页

    文史传统与文史关系的现代展望——王东杰教授学术访谈

    王东杰李世鹏
    12-20页

    礼器的内涵及其分类系统问题再探讨

    李卿蔚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文献中记载的"礼器"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其范围涵盖"五礼"系统的各个方面."礼器"是"礼"的物质外壳,其性质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艺术品."礼"的内涵在三代时期历经多次变迁,因此"礼器"的概念范畴也可分为数个不同阶段.常见的出土器物多为高等级贵族的随葬器,其虽与当时的"礼器"类似,但形制不能完全等同.器物学和三礼文献之间的认知差异,对相关领域研究造成诸多干扰.现行的古器物分类系统承袭自金石学,注重器物的外型及功能,但无法体现出"行礼之器"的使用场景和各类"组合礼器"之间的关系,更忽视了"礼"所强调的尊卑等级.这种分类逻辑导致"礼器"逐渐失去了"礼"的生成背景,仅见"器"而不见"礼".

    礼器五礼三礼文献礼学

    中国古典文论中语境观念的四个维度

    徐杰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学术动向背后隐藏着"语境观念".这种语境观念不仅仅取法于西方人文社会学科中的"语境转向",还可以从中国古典文论中获取充裕的理论资源.梳理语境观念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知识谱系,我们发现存在四种不同的理解维度:一是将语境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即直接影响文学的社会治乱、文化状况和政治秩序等;二是将语境视为"时代精神语境",即决定文艺的民风习俗、思想精神、民众意愿、社会情绪等;三是将语境看作"地理语境",即造成文学风格、文学体式差异的水土、气候等地理情境;四是将语境限定为"内在语境",即让文章首尾统一为有机整体的内部关联.

    语境观念古典文论时代精神地理语境内在语境

    明人对元杂剧经典地位的建构

    韦强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杂剧不仅是元代文学的经典,也是中国戏剧的经典.在元杂剧的经典化历程中,明人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明人将本身并不完全成熟的元杂剧进行了改良、完善,通过体制的完善、漏洞的修复、情节的充实、宾白的填补、曲文的修润等五个方面,全面提升了元杂剧的文本质量.其次,明人编集的戏曲选本使得元杂剧得以良好的流传,并在选本编集中贯穿"宗元"意识,不仅促进了元杂剧的流播,更是建构了宗崇元杂剧的经典意识.尤其是宫廷曲选也对元杂剧的经典化进行着默认,这是本被小道视之的元杂剧最终能够确立经典地位的必要条件.第三,明人树立元杂剧作家为偶像符号,他们不仅高度推崇元杂剧的辉煌成就,而且把元杂剧作家与庄子、屈原、李白、苏轼等经典作家并提,进而把"元人"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树立为经典作家符号.第四,明人确立了元曲是元代"一代之文学"的思想观念,通过将元曲与唐诗等经典文学体式并列,确认其经典地位.元杂剧作为元曲的一部分,其经典地位也得以确立.

    明人元杂剧建构"一代之文学"经典化

    经史互济:论贺复征的选本批评观

    肖锋杜莹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的文学总集,以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为代表,它们堪称明代文学总集的集大成之作.贺复征的《文章辨体汇选》一方面延续了明初以来"文章以体制为先"及"条分缕析"的辨体观;另一方面,他则以实际的选文辨体操作反驳了吴讷、徐师曾等人崇古抑今的观点,让辨体观具有折衷主义的色彩.这是一条更为复杂与综合的文体学术路径:借辨体之精细指向"体以济史",以选文之荟萃指向"文以济史",最终以"经史互济"的方式使《文章辨体汇选》达到致用的目的."经史互济"的选本批评观最终呈现为"尊经重史"的治学态度,实现了重义理与重文学的统一,从而呈现出独属于晚明文人的"文体自觉"意识.

    贺复征文体选本经史互济

    简牍所见秦汉"户人""家长"新释——兼论秦汉国家权力对基层家庭的治理

    徐桐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牍所见秦汉"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律主体,也是户下私奴婢的所有者,官方可通过"户人"管理基层家庭.简牍诏令所见"家长"并非传统的"尊长",而是一种狭义的法定身份."家长"需要承担向官方申报、审查相关租税的义务,并承担连带责任."户人"与"家长"均是国家治理基层家庭过程中,利用行政手段赋予家户管理者的法定称谓.无论是刚性的"分异令"政策,还是柔性的"名田宅"制,都共同促使基层社会形成小家庭模式,也使得"家长"与"户人"趋于统一.

    户人家长基层治理私奴婢户籍

    金末政局变动背景下的都尉司研究

    闫兴潘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哀宗通过拣选骁勇军士而组建的都尉司,是金末军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朝重建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军事力量、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内容.随着都尉司的增多,其所辖军队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构成了哀宗时期金军的主力和精锐.在黄河——潼关防线的重要节点潼关、开封,以及由开封西、南、东三个方向的重要府州所形成的另一条防线上,都尉司军都构成了布防金军的主体;在关系金朝国祚的几次关键性战役中,都尉司军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都尉司在军事活动中的实际影响,以及统治者对其特殊的政治态度,均显示出都尉司在金末军事与政局变迁中的关键地位.

    金末政局都尉司金哀宗猛安谋克制总领司

    前蜀宫廷队舞《折红莲》考论

    李博昊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蜀宫廷队舞《折红莲》在继承前代采莲舞的同时亦有新变,道具装饰华丽精巧、舞台构思新颖独妙、场面气势盛大恢弘、技术设备先进高超、致词长歌等程式设计,为宋代队舞《采莲舞》的定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前蜀后主王衍喜舟戏、崇道教,尤好宏大奢华的聚会及演出,故创制了带有道教情韵的大型队舞《折红莲》,此舞或代表了前蜀乐舞的最高成就.《折红莲》在后蜀宫廷曾多次演出,经雅化后,与《回鹘》队舞等一起,随入宋的官员及乐工传至北宋宫廷,推动了宋代宫廷乐舞的发展.

    前蜀队舞《折红莲》王衍道教

    陆学与婺学、朱学之间:南宋淳熙年间的明越道学圈

    孙逸超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淳熙年间的明越道学圈是南宋时期较为活跃的一个道学学术群体,全祖望所标榜的"甬上四先生"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明越道学圈以宗主陆学的明越诸公为核心,乾道年间他们在太学从学陆氏兄弟,淳熙前期在明越地域频繁进行学术交往.淳熙八年(1181)史浩在明州开馆,所延请教授者多为明越道学家.淳熙九年陆九渊、吕祖俭先后来此,聚集于明州的明越诸公与二人展开深入交流.明越诸公所宗主的陆学思想和工夫受到了吕祖俭的批评,他们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回应和修正.淳熙九年朱子到来后又批判了他们所受的婺学事功思想和陆学心性工夫的影响,明越诸公在为吕祖俭和陆九渊辩护的同时,开始部分地转向朱学.明越道学圈是婺学、陆学与朱学争论的舞台,既扮演着折中调停的角色,又吸收了他们的学术思想,成为淳熙年间道学领域不可或缺的学术群体.

    明越道学陆学婺学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