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

李明泉

月刊

1008-0139

FCC@SSS.net.cn

028-87017447

610071

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省社科院科研大楼B区709室

中华文化论坛/Journal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本刊为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集全国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参考书、对于广大文史、哲学爱好者来说,本刊又是一本内容广泛、可读性强的好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史结合、文史互证与南朝三史修订——景蜀慧教授学术访谈

    景蜀慧洪绵绵
    4-14页

    以文学文化研究通达历史——陈建华教授学术访谈

    陈建华张一凡
    15-21页

    道统叙事与游酢历史地位的解构——兼论"程门罪人"说

    朱学博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酢晚年沉溺佛学,因而受到程门后学的批判,更被称为"程门罪人".游酢晚年确实背弃程子之学,且其记述二程语录还存在失真的问题.但宋元文献中流传的游酢与道宁禅师论道并屈于禅说的故事是出于杜撰.此外,现今流传的游酢文集曾经过朱熹删节,据佛释儒的文字皆被删去.程门后学的不满,使得当时很难形成有利于游酢遗著和学说流播的学术环境.今人面对残缺不全的游氏著述和不成体系的学说,更难以客观评价其学术和道统地位.各种是非纠葛和虚实掩映的文献记载和后学评价,层累地塑造了游酢的历史形象.而此问题正是一个探讨宋代思想史中道统叙事和史学遮蔽的绝佳案例.

    游酢程门罪人宋代思想史宋代儒学

    何为隐逸:论陈继儒形象的转变及《明史·隐逸传》的编纂

    张循罗吉芝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史》纂修中曾产生了数种过程稿,考察这些过程稿可以发现,《隐逸传》在《明史》的纂修中曾出现多次改动,其中《陈继儒传》的叙述更出现了明显的转折.这一系列变动与转折表明,纂修官们对于《明史》的认知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一是以万斯同、严绳孙等为代表的老辈学者,以护惜故国之史为旨趣;二是以王鸿绪、汪由敦等为代表的清朝新一代史官,疏离前明的文化氛围,站在自身的学术立场上评判明朝史事.两种评判标准折射了《明史》纂修过程的流动性和历时性特征.

    明史隐逸传陈继儒遗民王鸿绪

    论《楚辞》神话对夏商神话的接受与重构

    李进宁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楚辞》神话是镶嵌于楚文化苍穹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价值取向,它不仅保存着楚人最初的民族记忆和文化特质,还呈现出南北文化同构相拟和彼此交融的特征.从《楚辞》中保存的具有神话学意义的六十余位神灵形象来看,这些神话故事大都取材于上古时期的黄河流域诸国,尤其是夏商时期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或灵怪故事,为《楚辞》神话提供了最为原始的材料.从民族志视阈而言,楚地主流文化与夏商文化密不可分,楚文化创造性地保存了儒家思想洗礼前的夏商原始巫文化,《楚辞》神话所记录、书写或改造过的夏商神话传说,便以原始神话、活态神话以及变形神话等多种形式烙印于楚人的心灵深处,并在楚地巫风淫祀的浸润下进一步发扬光大.因此,《楚辞》神话接受并重构了夏商神话传说.

    《楚辞》神话夏商神话民族志楚文化巫文化

    庾信骈文数字之美及其二重文学意蕴

    刘涛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庾信为六朝后期的骈俪宗师,通观其作品,赫然可见有大量数字镶嵌于句中,反映出六朝骈文创作的一种风气.考察数字的生成方式,则包括虚写和实写两种,且以虚为主,实为辅.观其位置,则灵活多样,可在句首、句中或句尾.无论位置如何,上下两句数字皆对仗工稳,呈现出对称均衡与齐整和谐之美.从格律来看,两句数字平仄相反,声调抑扬有致,有效地加强了声韵音乐之美.数字与典故交相融汇,则又促成了言简意赅及典雅含蓄之美.结合庾信各体骈文的创作实际,可推断诸数字含虚、实二重文学意蕴:言及虚者,可通过融入数字、典故的古人古事营造作品情境,增加美学意趣,最终服务于抒情写志;观之实者,则可借数字来叙述说明、强调细节或拓展内容,突出意象,增强形象性,从而实现叙事写物的意图.

    庾信骈文数字之美二重文学意蕴

    从教义植入到世俗化书写——论元明清通俗文学中的"酒色财气"

    陈妙丹黄阳帆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酒、色、财、气"四戒"并举,始于南宋时期,也就是全真道兴起的金代,由创教者王重阳首次拈出,并纳入其思想体系中,其后为包括南宗在内的道派人士广而用之.元代以来,通俗文学出现了并置书写"酒色财气"的普遍现象.在小说、戏曲以及说唱文学中,"酒色财气"或作为题材贯穿始末,或以入话的形式引出话题,或作为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串联情节、结构文本.神仙道化类杂剧基于宗教摒弃世俗欲念的决绝立场,对"四戒"的引入,不免带有浓厚的宣教色彩,甚或导致度脱逻辑的不自洽.其他类通俗文学对"酒色财气"则由宗教教义的植入过渡为世俗化的书写,呈现出了较为多样化的接受度.

    元明清通俗文学酒色财气

    黄宗羲《理学录》稿本宋元部分发微

    焦印亭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学录》是黄宗羲编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前所作的准备,亦是此二部理学专书最早之雏形,因长期湮没无闻而被认为是"佚作".《理学录》的发现,其意义与价值表现在:一、可以认识黄宗羲本人理学正统意识的不断淡化以及学案体的发生、演变历程;二、管窥全祖望与黄氏后裔补修工作的不同;三、认识《宋元学案》在编纂过程中由理学史→思想史→思想史料与文献汇编的内容变化;四、揭示被通行百卷本《宋元学案》所遮蔽的众多真相,解决疑案,纠正讹误;五、透视《宋元学案》的文本生成过程和从清初至乾嘉、道光时期学术思想的转向及衍变.

    黄宗羲《理学录》学案学术史

    "通课"与汉初官吏的迁调机制——以新出张家山汉简《功令》为中心的考察

    吴方基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家山汉简《功令》所见"通课"是指对两种以上官吏功劳的共同考课.西汉初,"通课"的条件是,其官吏一般不高于六百石,且处于相同的秩级.因情况不同,"通课"的程序也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通课"可以处理不同的"二千石官"所属官吏之间、侯国官吏与"汉吏"之间的共同考课迁调问题.汉初有些官吏的任职所在地距离隶属地较远,其考课迁调也由"通课"途径得到解决.

    张家山汉简《功令》"通课"官吏迁调机制

    汉宣帝庙号的废立与东汉初年的政治文化转型

    田丰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汉之际宣帝庙号的废立是这一时期政治文化转型的结果.东汉建立后,新莽末年所设宣帝庙号一度不被承认,究其原因,在于光武有意消除王莽的政治影响,重建周制,拔擢私亲,宣示东汉的特殊性.随着东汉政治向"霸王道杂之"回归,孝宣政治成为重要的参考,宣帝地位因此提升.建武十九年庙制改革,光武基于现实与未来的双重考虑,主动追尊宣帝庙号.宣帝庙号的确立,意味着革新后的汉制超越了周制,也消解了光武四亲庙存在的意义,东汉皇帝只得通过其他途径维系与本支先祖的联系.宣帝庙号在两汉之际的废立过程,也是东汉王朝融入汉朝大宗,完善汉家制度的过程.

    汉宣帝庙号继周立汉光武四亲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