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黄晓琳

月刊

0254-1424

cjpmr@tjh.tjmu.edu.cn

027-83662874

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主要内容包括: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面介绍物理治疗、物理医学与康复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以及对物理因子治疗、康复临床、疗养等有指导作用,且与康复医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动向。主要栏目包括论著、综述、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继续教育、讲座、病例报告、会议纪要、书评、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活动预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参数生物反馈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注意力障碍及多动行为的影响

    史明慧李靖婕尚清易浩...
    435-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多参数生物反馈治疗(MPB)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注意力障碍及多动行为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ASD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个体化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认知训练、社交沟通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MPB治疗。2组患儿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采用SNAP-IV评定量表(家长版)、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IVA-CPT)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SNAP-IV、IVA-CPT各项因子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上述指标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MPB治疗能有效改善ASD患儿注意力障碍,并纠正其多动行为,从而减轻疾病严重程度。

    多参数生物反馈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障碍多动行为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前列腺剜除术后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忻立萍李毛毛翁国斌王钢...
    438-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剜除术(ThuLEP)后尿失禁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ThuLEP术后尿失禁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并根据患者主观评价及漏尿量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结果 经治疗8周后发现2组患者ICI-Q-SF评分、I-QOL评分及漏尿量(1 h尿垫试验)均较入组时明显改善(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ICI-Q-SF评分[(6.13±3.36)分vs (10.44±5.31)分,P<0.05)]明显降低,I-QOL评分显著增高[(70.16±11.38)分vs (51.47±10.94)分,P<0.05],1 h尿垫试验漏尿量明显减少[(1.98±1.84)g vs (3.84±2.11)g,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75% vs 76.5%,P<0.0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能显著缓解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尿失禁症状,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尿失禁

    不同体位下盆底运动对盆底肌肌电激活的影响

    吕凯张美萍吴方超陈飞娜...
    441-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体位对盆底肌肌电激活的影响并为盆底肌评估和训练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2022年1月至3月浙江普陀医院产后门诊选取20例产后42 d至6个月女性纳入研究,所有受试者分别在平卧体位、双侧桥式运动、单侧桥式运动、主动单侧直腿抬高、主动双侧直腿抬高等5种体位下执行盆底肌最大主动收缩运动,采用表面肌电采集分析系统进行测试,同步采集盆底肌和腹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对获取的平均肌电(AEMG)值进行分析。 结果 平卧位、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单侧直腿抬高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盆底肌AEMG值分别为(48.43±24.07)、(40.75±22.33)、(42.54±24.28)、(44.60±26.41)和(56.88±26.47)μV;与平卧体位相比,双桥运动时的盆底肌AEMG值显著下降(P<0.05),单侧桥式运动和主动单侧直腿抬高运动时盆底肌AEMG值存在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盆底肌AEMG值较其余4种体位均显著升高(P<0.05)。平卧体位、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单侧直腿抬高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腹直肌AEMG值分别为(2.87±1.64)、(9.24±6.17)、(13.28±5.70)、(15.15±6.76)和(35.37±15.02)μV,与平卧体位相比,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单侧直腿抬高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腹直肌AEMG值均逐步升高(P<0.05),且双侧直腿抬高时腹直肌的AEMG值较其余4种体位均显著升高(P<0.05)。 结论 体位对盆底肌收缩功能存在影响,双侧直腿抬高体位下进行盆底肌收缩可获得更大的肌电激活。

    盆底肌表面肌电桥式运动直腿抬高

    超声引导电针联合超短波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居诗如张照庆胡飞骆小娟...
    445-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 选取晚期膝OA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电针联合超短波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电针联合超短波进行干预。超声引导下的电针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个疗程7 d,连续2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评估或检测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KOA患病程度和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WOMAC量表各项评分和IL-6表达水平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WOMAC量表各项评分和IL-6表达水平与组内治疗前和组内治疗2周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和随访时,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WOMAC量表各项评分和IL-6表达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电针联合超短波可显著缓解KOA患者的膝关节疼痛,改善其膝关节功能,降低炎性反应。

    晚期膝骨性关节炎超声电针超短波

    Mulligan手法治疗血友病患儿膝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李顺冯娟娟易浩
    449-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Mulligan手法治疗血友病出血性膝关节炎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血友病出血性膝关节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运动干预(主要为患侧膝关节屈、伸训练),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Mulligan手法治疗(主要包括膝关节屈曲、伸直状态下关节松动及膝关节内、外旋状态下关节松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肌骨超声测量各组患儿膝关节滑膜厚度,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血友病患者功能独立性量表(FISH)评定患儿膝关节运动功能及日常独立生活能力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膝关节髌上髁、内侧髁及外侧髁滑膜厚度[(7.82±2.48)mm vs 8.70(5.98,10.23)mm、(5.75±1.63)mm vs (6.58±1.58)mm,(5.82±1.50)mm vs 6.30(5.73,7.05)mm]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Lysholm评分[(77.20±6.83)分vs 51.00(48.00,53.00分)]、FISH评分[29.00(27.00,29.75)分vs (19.85±1.42)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 结论 在常规运动干预基础上辅以Mulligan手法治疗能显著减小血友病膝关节炎患儿关节滑膜厚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及日常独立生活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Mulligan手法血友病出血性膝关节炎肌骨超声

    基本动作强化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范莎莎王萍芝刘引莲李亚娟...
    452-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55岁以上的人群年龄每增加10岁,患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倍[1]。机体老化及脑卒中本身均可使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下降,加之继发性废用与误用、多种伴发病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使其不能承受较大强度的康复训练,康复的配合度亦较低。老年脑卒中患者较年轻患者预后差,即使调整了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等基线因素,这种差异仍然存在[2,3]。为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状况,改善其独立生活能力,本研究提出了基本动作强化训练,即强化训练老年脑卒中患者翻身、坐起、站立、行走等最简单最实用的基本动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戴磊陈健尔张婉莹凌琛...
    454-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皮质激活情况和功能连接水平等。观察不同神经康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大脑皮质激活的影响,可以为评定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神经可塑性变化提供依据,有利于个体化、精准化康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

    大脑半球间抑制及其调控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杨思琪王继先谢青阮仕衡...
    460-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球间抑制(IHI)是指一侧大脑半球对另一侧半球产生的抑制作用。IHI失衡是阻碍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现有的文献,就IHI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以及通过调控IHI来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技术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HI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半球间抑制脑卒中运动康复

    不同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刘智岚林桦贾杰凌琛...
    465-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镜像疗法已广泛运用于脑卒中后的肢体康复,但传统的镜像设备存在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有新型的镜像疗法设备问世,在改进治疗技术的同时,扩大了其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应用范围。本文罗列出不同的镜像视觉反馈治疗设备,并阐述其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与不足,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镜像疗法脑卒中机器人虚拟现实

    内侧楔形鞋垫矫治成人扁平足的研究进展

    钟雨婷李惠珠张健陈俊...
    469-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人扁平足导致的足部过度旋前可造成下肢力线改变并影响下肢关节运动功能,从而引起疼痛并增加运动损伤风险。矫形鞋垫是一种以恢复人体下肢异常力线结构为目的的辅助功能矫形器,也兼具缓冲减震、增加本体感觉等作用。内侧楔形鞋垫(MWO)能矫正扁平足患者的下肢力线,改善踝、膝、髋关节运动学参数并缓解下背部疼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矫治扁平足。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近年来关于MWO矫治成人扁平足的文献报道,发现合理应用MWO可改善扁平足患者足部过度旋前,从而影响下肢各关节运动及下肢肌肉活动,对缓解扁平足人群在特定运动时疼痛及预防运动损伤具有积极作用。

    矫形鞋垫内侧楔形鞋垫扁平足足旋前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