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黄晓琳

月刊

0254-1424

cjpmr@tjh.tjmu.edu.cn

027-83662874

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主要内容包括: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面介绍物理治疗、物理医学与康复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以及对物理因子治疗、康复临床、疗养等有指导作用,且与康复医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动向。主要栏目包括论著、综述、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继续教育、讲座、病例报告、会议纪要、书评、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活动预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腰背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苏海波魏伟曲高伟李鹏...
    820-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伴腰背痛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PMOP腰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药物(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入组时、治疗2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美国产BIODEX型平衡测试仪、站立行走试验、美国产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2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心理状态、平衡能力、行走功能及骨密度(BMD)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动静态平衡能力、站立行走时长、L1-4腰椎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0.41)分]、JOA评分[(23.12±3.85)分]、HADS评分[(8.03±2.13)分]、静态平衡能力指标[(0.69±0.09)°]、动态平衡能力指标[(23.10±4.84)s]、站立行走时长[(8.79±1.74)s]、L1-4腰椎BMD[(758.24±33.58)mg/cm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减轻PMOP患者腰背痛,改善腰椎功能、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提高腰椎BMD,同时还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核心稳定性训练腰背痛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电针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相关机制探讨

    谢谢晏莉张贤梅谢萍...
    823-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盐酸氟桂利嗪联合电针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疗效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每晚睡前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每日治疗1次,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于治疗前、治疗后记录对比2组患者偏头痛缓解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同时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5-羟色胺(5-HT)、血管内皮素-1(ET-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酶(CGRP)含量变化。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33%,P<0.05)。治疗后2组患者偏头痛相关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以观察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中ET-1、CGRP含量均明显下降,5-HT含量均明显升高,并且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以观察组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电针治疗能显著改善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头痛相关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ET-1、CGRP含量、增加5-HT含量有关。

    偏头痛盐酸氟桂利嗪电针5-羟色胺血管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广东省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知信行现状调查

    安德连樊萍侯幸岳苏瑾...
    826-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广东省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培训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6月至8月期间,采用自制问卷对广东省655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相关科室的护士进行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知信行现状调查。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616份。入选护士知识、态度及行为维度得分分别为8分、23分和103.5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护士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知识、态度及行为具有两两相关性(P<0.001)。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最高学历、吞咽障碍护理工作年限、职称、医院级别和是否受过吞咽障碍相关培训对知识维度得分具有影响作用,职称、医院级别、是否受过吞咽障碍相关培训对态度维度得分具有影响作用,所在科室、科室开展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情况、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工作年限对行为维度得分具有影响作用。 结论 广东省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知识水平较好,但态度及行为实践水平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建立并完善培训体系,强化护士的态度及行为,提高其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水平,改善患者医疗结局。

    吞咽障碍脑卒中知信行护士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考核在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孙天宝Ferland Amanda冯纯邓梅葵...
    830-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考核在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的康复治疗师40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两组康复治疗师前半年培训均采用常规化基础教学模式,对照组后半年培训采用常规化专科教学模式,观察组后半年培训采用PBL教学模式,培训周期1年。培训半年和培训1年后,采用标准化病人对两组康复治疗师进行实操技能考核。培训前和培训1年后,采用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自制问卷调查评估两组康复治疗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培训满意度。 结果 两组康复治疗师培训1年后的实操技能成绩较组内培训半年后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治疗师培训半年后的实操技能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1年后,观察组康复治疗师的实操技能成绩[(87.15±2.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1.14±3.22)分]。与培训前比较,两组康复治疗师培训1年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培训1年后的开放思想[(42.62±3.40)分]、追求真相[(42.43±3.37)分]、系统化能力[(42.16±3.05)分]、分析能力[(42.16±3.04)分]、求知欲[(41.46±2.50)分]、认知成熟度[(42.46±4.40)分]、自信心[(42.10±3.43)分]7个特质的得分及总分[(295.13±9.12)分]较对照组优异。观察组培训1年后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学习中自我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考核能有效提高规范化培训康复治疗师的操作技能水平,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训满意度较高。

    PBL教学标准化病人规范化培训康复治疗师

    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孙琦谢晶军汪玲
    833-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卒中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1],可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可导致残疾,70%以上脑卒中患者合并肢体功能障碍[2,3]。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临床上多采用运动训练、情景模拟训练、任务导向性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康复措施来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但常规的康复训练具有对实施者手法要求高、主观性强、耗时费力、易疲劳等缺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技术(如上肢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开发应用,为脑卒中康复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基于脑电图的双向闭环互适应智能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金文杰励建安孟殿怀朱鑫鑫...
    836-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神经科学和工程学的发展,基于脑电图(EEG)的双向闭环互适应智能脑机接口(BCI)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神经康复技术。BCI系统除了可发挥神经假体的功能替代作用外,还可作为增强神经可塑性的工具。本文就基于EEG的双向闭环互适应智能BCI的神经机制、分类方法作一综述,归纳其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现状与最新进展,以及在开发中面临的挑战。

    脑机接口脑电图双向闭环智能神经康复

    预期性姿势调整在脑卒中步态康复中的应用及脑机制探索

    冯婷怡张立超李源莉单春雷...
    842-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步行等动作开始前的姿势控制调整称之为预期性姿势调整,而脑卒中患者在步态启动前,由于脑损伤导致的异常预期性姿势控制模式可能会激活本不该被激活的肌肉,从而诱发异常步态。目前临床常见的步态训练更多注重患者行走时的下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以及支撑摆动相比值等参数,而鲜有针对步行前预期性姿势控制的临床干预。本文将针对步态启动前预期性姿势调整的相关概念、机制假说、治疗等方面进行简要总结,以促进临床医师更多关注和利用预期性姿势调整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脑卒中姿势控制步态异常预期性姿势调整

    丰富环境对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重塑影响的研究进展

    俞萍王传杰吴毅阮仕衡...
    846-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与大脑的突触退行性改变有关,如何减轻甚至逆转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重塑,对治疗该类疾病具有重要作用。丰富环境作为一种无创的外部刺激方式,通过为实验动物提供更多的物理和社会性刺激,提高其多种自主运动和社交活动,在脑功能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内在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有大量研究显示丰富环境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疾病的突触重塑,本文就其可能的内在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中枢神经系统丰富环境突触重塑

    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康复闭环治疗模式在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王传凯王鹤玮贾杰汪玲...
    850-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念是脑卒中上肢康复的新理念,已有诸多国内外学者基于该理念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各类外周康复干预方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进行了康复效果的研究。本文对使用以tDCS为中枢干预的康复临床研究进行了分类与梳理,对其取得的治疗效果与不足之处进行了综述,旨在为tDCS基于闭环干预模式的临床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脑卒中经颅直流电刺激闭环模式上肢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创伤性脑损伤后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瑞媞秦义婷殷稚飞阮仕衡...
    856-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是指大脑受到外部的冲击而导致意识丧失或改变的一种颅脑损伤。虽有证据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TBI后的抑郁、疼痛、创伤性应激障碍等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对于长期意识障碍和复合认知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仍不统一。本文旨在通过综述近年来rTMS在TBI后功能障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TBI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重复经颅磁刺激脑外伤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