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双月刊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ygiene Rescue (Electronic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伤性内皮病发生机制、临床评估及治疗研究进展

    朱志豪刘晓彬朱峰
    257-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重创伤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中青年人群中[1]。创伤后机体在出血、组织损伤及抗凝和纤溶激活等多因素调控下,会诱发早期急性凝血病[2]。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表面覆盖的带有负电荷的内皮糖萼(endothelialglycocalyx,EG)及其内蕴含的乙酰肝素侧链可以与抗凝血酶相互作用,在内皮未受损情况下发挥抗凝作用[3]。不仅如此,ECs作为受损器官和效应器在冠心病、脓毒症及肺动脉高压等多类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4,5,6]。创伤及失血后ECs受损可致血管ECs脱落[7],血液内会出现如Sydecan-1(SDC1)、透明质酸及硫酸软骨素等EG损伤标志物,此类损伤标志物的增加与患者创伤后血液低凝状态息息相关[8]。在创伤介导的EG脱落和损伤会进一步诱发内皮细胞的激活,加重全身低凝状态,内皮正常功能丧失,最终导致功能障碍,这一类的损伤变化被称为创伤性内皮病(endotheliopathy of trauma,EoT)[9]。

    钙卫蛋白对外科术后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

    高榕悦韩玉珍张晓珂游潘...
    263-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检测外科术后脓毒症患者血浆钙卫蛋白含量,阐明钙卫蛋白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外科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的成人患者205例,其中男性151例,女性54例;年龄24~95岁,平均(64.68±14.46)岁。按照患者在ICU期间是否发生脓毒症,将入组患者分为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其中脓毒症组100例,非脓毒症组105例。收集所有患者入ICU 24 h内的静脉血标本,收集脓毒症组患者确诊脓毒症24 h内的静脉血标本,并测定血浆钙卫蛋白及其他感染相关指标水平。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绘制钙卫蛋白诊断脓毒症的ROC曲线,评价其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脓毒症组相比,脓毒症组患者血钙卫蛋白、降钙素原(PCT)水平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组当天最高SOFA评分、急诊手术、糖尿病、血钙卫蛋白、PCT、白细胞计数是术后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钙卫蛋白诊断术后发生脓毒症的AUC为0.81(95%CI 0.75,0.86),PCT诊断术后发生脓毒症的AUC为0.78(95%CI 0.71,0.84),钙卫蛋白联合PCT诊断术后发生脓毒症的AUC为0.87(95%CI 0.81,0.92)。结论:外科术后患者血浆钙卫蛋白水平对脓毒症有诊断价值,且与PCT联合时早期诊断价值更高。

    脓毒症钙卫蛋白诊断

    早期血液检验指标联合全肺平均CT值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江信睿卢庚刘恒均周家伟...
    270-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血液检测指标联合全肺平均CT值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收治的46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死亡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20~92岁,平均(45.36±18.56)岁;生存组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14~ 71岁,平均(40.52±14.33)岁。收集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液检验指标值以及入院首次胸部HRCT的全肺平均CT值。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评估预后的价值。结果:与生存组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NLR、AST、尿素、肌酐显著升高(P<0.01),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eGFR(MDRD)则显著降低(P<0.01),而其他血液检验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血液检验指标值预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AUC范围为0.74~0.89。与生存组患者比较,死亡组患者的全肺平均CT值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全肺平均CT值预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AUC为0.91(95% CI0.83~1.0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将NLR、eGFR(MDRD)和全肺平均CT值联合预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效能大于单一指标,AUC为0.98(95%CI 0.95~1.00)。当三者联合的最佳临界值为-0.11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6%,约登指数为0.96。结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NLR、AST、尿素、肌酐、eGFR(MDRD)值及全肺平均CT值均是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单变量预测因子,而联合分析NLR、eGFR(MDRD)和全肺平均CT值比单一指标能更准确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

    百草枯肺损伤血液检验指标HRCT预后

    血钙水平对ICU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王静静黄振华雷景恒邓哲...
    27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钙水平对ICU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美国208家医院共10 097名急性脑卒中ICU住院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究急性脑卒中患者血钙水平与院内死亡的关系。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和平滑曲线拟合分析血钙水平与院内死亡的非线性关系。结果:10 09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血钙±s为8.87±0.67 mg/dL,有1 430例(13.90%)患者发生院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钙水平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OR:0.81,P<0.001)。GAM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脑卒中入院时血钙水平与院内死亡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饱和阈值效应及非线性关系图表明血钙的拐点为9.50 mg/dL,此时院内死亡风险最低,过高或过低的血钙水平均增加院内死亡风险。结论:血钙可作为一种预测ICU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潜在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脑卒中血钙非线性病死率

    大剂量维生素B6对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寅杰王之怀唐雪琳高鹏...
    285-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维生素B6对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损伤(HSI)的影响。方法:将HepG2细胞按维生素B6终浓度0、0.5、1、2、4 mmol/L培养24 h后,使用CCK8试剂盒测定IC50。选用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模型组(n=30)、假模型+B6组(n=30)、创伤组(n=30)、创伤+B6组(n=30),每个时间点(12、24、36、48和72 h)各6只。创伤组、创伤+B6组予腹壁损伤、双侧股骨骨折、单侧颅脑损伤、失血20%建立多发伤模型后予补液复苏。假模型组及假模型+B6组大鼠行股动脉穿刺抽血后,予补液复苏。复苏完成后12、24、36、48、72 h处死大鼠,留取血标本及肝脏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油红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HepG2细胞的维生素B6 IC50值为4 mmol/L。本研究维生素B6使用剂量在安全范围内。与假模型组、假模型+B6组相比,大鼠严重创伤后12、24、36 h血清ALT、AST水平逐渐升高,48、72h血清ALT、AST水平逐渐下降。创伤+B6组的12、36、72h血清ALT水平显著均低于创伤组[(121.78±2.38)U/L比(177.41±6.00)U/L;(299.05±18.54)U/L比(447.03±22.02)U/L;(35.01±1.47)U/L比(48.32±4.79)U/L,P均<0.05]。创伤+B6组的12、24、36、48h的血清AST水平显著均低于创伤组[(601.52±17.27)U/L比(726.66±22.20)U/L;(619.44±45.05)U/L比(779.81±27.29)U/L;(672.36±16.50)U/L比(871.61±20.23)U/L;(133.26±19.11)U/L比(285.13±31.28 U/L),P均<0.05]。HE染色可见大鼠肝脏损伤区在创伤后12 h集中于中央静脉与小叶间静脉的肝细胞。创伤后24、36h,肝损伤区域向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和小叶间血管周围肝细胞进展。创伤后48、72h,肝损伤区域固定并逐渐缩小。各时间点创伤+B6组大鼠的肝细胞损伤范围及程度较创伤组均明显减轻。创伤后36 h油红染色显示创伤+B6组大鼠肝细胞内脂滴的数量及直径较创伤组明显下调。创伤后36 h透射电镜可见创伤+B6组肝组织较创伤组线粒体肿胀减轻,嵴恢复,可见杆状线粒体,脂滴、自噬前体、自噬小体、自噬溶酶体明显减少。结论:大剂量维生素B6可通过减轻肝脏水肿变性及微泡性脂肪变性,减轻由严重创伤引起的HSI。创伤后36 h可能是创伤后HSI转归的重要时间点。

    维生素B6创伤应激肝损伤

    基于医院质控系统的卒中患者急诊救治流程信息化建设实践

    徐袁磊汤黎明
    293-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卒中已成为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原因[1]。急性卒中是由脑局部血供异常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2]。临床常在患者发病早期通过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治疗方式疏通脑动脉,改善大脑供血不足、缓解神经损伤,但溶栓治疗具有时间窗。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从发病至溶栓,每缩短1 min,患者无残疾生存期平均延长1.8 d[3]。2015年《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4]推荐国内医疗机构申请卒中中心认证,不仅为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提供了依据,也为急性卒中患者提供了合理、优化的治疗方案,加强了我国卒中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落实卒中患者救治路径、缩短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的时间需要各急诊卒中中心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质控管理。因此,笔者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规范卒中患者救治流程,强化卒中救治时间窗的质量控制,推动卒中中心实现临床治疗与医疗质量管理的高效整合,进一步提高卒中救治效率、保障医疗质量。

    基于Roy适应理论的分站式模拟案例库在急诊护生带教中的应用

    陈子红姜泽伟朱娟红张凤萍...
    297-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以Roy适应理论为指导编写的预检分诊-单项技能-团队配合的三站式模拟案例库在急诊护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实习的72名护生,按照模拟案例库建立前后分为对照组(36名)和观察组(36名),对照组应用理论教授和单项技能培训等常规教学方式,观察组应用分站式模拟案例库进行教学培训,比较两组学生教学前、后的理论及操作成绩、教学后的综合能力及教学满意度。结果:教学结束后,两组护生的理论和操作成绩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教学后理论成绩(分):90.75±4.05比84.86±5.25,操作成绩(分):94.58±3.42比89.92±5.17〕(P<0.05);观察组护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急救实践能力、病情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对教学的整体满意度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Roy适应理论为指导,以真实世界急诊就诊路线为依据,建立预检分诊-单项技能-团队配合的三站式场景模拟教学,有效提升急诊护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技能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深受广大护生喜欢。

    情景模拟案例库急诊护生

    灾害救援行动:优化策略与持续创新

    王鑫刘旭辉孙立前
    301-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对自然灾难和突发事件中,应急救援工作尤为重要,对于社会稳定和灾后重建和社区恢复工作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应急救援的行动中,搜集情报和风险评估是确保高效应对紧急状况的关键步骤,所以在平时工作中,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增强应急反应和决策能力,优化策略和持续创新,提高救援行动的效率和效果,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伤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研究

    卜雯雯杨惠芸周燊萍陈彦...
    306-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公众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组织形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发挥显著作用。《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1-2022)》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领域的重要作用[1]。志愿服务是指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2],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力量,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3]。为更好地提高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意愿,本研究从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各类影响因素入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进行深度解剖,探索志愿服务动机与志愿服务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引导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借鉴与参考。

    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医疗单元设计

    何忠杰刘庆阳岳茂兴王运斗...
    31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际国内环境安全和民生安全中,目前的日常应急力量所不能完全应对条件下,应急救援所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做到时效救援、时效医学救援。从应急医学救援专业角度出发,在最底层,寻找到一条便捷、可靠、高效、投入/产出比最好的应急医学建设发展道路十分重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