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李兆申

月刊

1007-5232

xhnj@xhnj.com

025-83472831

210003

江苏省南京市紫竹林3号南京医学会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96年8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原刊名《内镜》杂志。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报道国内外消化内镜学的最新进展,努力推动和促进我国消化内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要报道内容包括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胆囊镜和大肠镜、小肠镜、乙状结肠镜等领先的科研成果,及其设备、技术在国内外的进展,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等。目前的主要栏目有:论著、短篇论著、基础研究、临床报道、技术交流、特殊病例报道及内镜并发症等。读者对象为从事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构建

    陈瀚文贾轩蔡建庭
    589-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胃肠道肿瘤早期筛查的普及,我国消化内镜诊疗总数迅速上升,但无痛内镜所占比例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多项关于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规范、指南及共识,阐述了搭建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重要性、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总结相关指南及共识,并结合笔者所在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经验,提供无痛内镜诊疗平台构建、运行的范例,并对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

    麻醉,静脉无痛内镜平台构建

    消化内镜常用治疗技术的学习曲线应用

    江丽徐欢马搏宇吴金羽...
    593-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曲线可记录新技术的学习过程,客观反映操作者的学习情况,并评估新技术的关键步骤、影响因素、操作难易程度等.消化内镜治疗技术类型多样,是目前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方法,了解并掌握各类内镜技术的学习曲线有助于技术的学习与推广.本文就消化内镜常用治疗技术的学习曲线应用作一概述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学习曲线消化内镜内镜治疗技术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4年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598页

    超声内镜引导下弹簧圈置入联合组织胶注射对瘤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二级预防价值

    黄怡婷李晶晶徐学青许国强...
    599-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引导下弹簧圈置入联合组织胶注射预防瘤型胃底静脉曲张再发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因瘤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EUS引导下弹簧圈置入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接受该项治疗患者的基本特征以及内镜下表现,分析治疗的技术成功率、组织胶和弹簧圈的使用量、曲张静脉闭塞率以及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获得再发出血相关数据.同时根据患者治疗后内镜下表现将患者分为完全闭塞组和非完全闭塞组,对比两组再发出血情况.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41例患者中单纯孤立性胃底曲张静脉1型者18例(43.90%),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者23例(56.10%).内镜下观察瘤型曲张静脉表面有血栓头、溃疡等近期出血征象者14例,合并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者1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US引导下弹簧圈置入联合组织胶注射操作,首次技术成功率为92.68%(38/41),其中弹簧圈一次性预装成功率为95.12%(39/41),EUS引导下靶血管穿刺成功率为100.00%(41/41),弹簧圈释放成功率为97.56%(40/41).弹簧圈使用量(1.12±0.33)个,置入弹簧圈后组织胶使用量(1.54±0.46)mL.瘤型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后靶血管闭塞率97.56%(40/41),胃底静脉曲张完全闭塞率51.22%(21/41).术中出血2例(4.88%),1例自行停止,1例内镜直视下补充注射组织胶后止血成功.术中患者均无氧饱和度下降等肺栓塞表现,术后行肺CT血管造影或肺部CT检查24例,1例(4.17%)提示肺动脉远端栓塞,但无相关临床表现.41例患者术后随访(21.64±16.86)个月(1~50个月).术后再发消化道出血共13例(31.71%),其中5 d内患者均无再发出血,3个月内再发出血2例,3~12个月再发出血5例,1年以上再发出血6例.术后再发出血的13例中,完全闭塞组术后再发出血率23.81%(5/21)低于非完全闭塞组40.00%(8/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0,P=0.265).结论 EUS引导下弹簧圈置入联合组织胶注射对瘤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良好的二级预防价值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超声内镜弹簧圈瘤型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胃肾分流

    插页目次

    605页

    内镜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静脉曲张出血合并门静脉血栓的对比研究

    吴伟蔡子豪陈超张明...
    606-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和内镜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伴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TIPS或内镜治疗的183例肝硬化EGVB伴PVT患者资料,其中内镜治疗66例,TIPS治疗117例.按照1:1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筛选出接受内镜治疗与TIPS治疗的患者各58例.两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均为36个月.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术后再出血率、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在随访期间,内镜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显著高于TIPS组[39.7%(23/58)比 17.2%(10/58),P=0.005],TIPS组术后有更高的肝性脑病发生率[29.3%(17/58)比13.8%(8/58),P=0.048],内镜组与TIPS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1%(43/58)比75.9%(44/58),P=0.769].在PVT程度为轻度的亚组分析中,内镜组与TIPS组患者的生存率[88.0%(22/25)比72.0%(18/25),P=0.164]、再出血率[28.0%(7/25)比 12.0%(3/25),P=0.164]、肝性脑病发生率[8.0%(2/25)比 20.0%(5/25),P=0.2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PVT程度为重度的亚组分析中,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率高于TIPS组[48.5%(16/33)比21.2%(7/33),P=0.010],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TIP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6/33)比36.4%(12/33),P=0.133],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63.6%(21/33)比 78.8%(26/33),P=0.154].结论 对合并有轻度PVT和EGVB的肝硬化患者,内镜下标准治疗联合抗凝可能优于TIPS;但对重度PVT患者,TIPS因显著降低再出血率,且未明显增加肝性脑病发生率,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门体分流术,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血栓内镜治疗硬化剂

    幽门螺杆菌除菌治疗后短期内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出血的影响分析

    严笑寒张黎陈涛李景泽...
    614-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后短期内对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因早期胃癌行ESD治疗的患者资料,将HP现症感染患者纳入现症感染组,将除菌治疗后10周内且除菌成功的患者纳入除菌后短期组,分析两组患者内镜、病理和临床资料,比较术中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345例患者,其中,现症感染组156例,除菌后短期组189例.相比现症感染组,除菌后短期组术中出血率降低[6.3%(12/189)比12.8%(20/156),x2=4.253,P=0.039],手术时间减少[(29±9)min比(38±14)min,t=2.667,P=0.008].病变部位亚组分析发现,胃上1/3处病灶除菌治疗后短期内术中出血发生率较现症感染患者降低[12.5%(5/40)比32.1%(9/28),x2=3.887,P=0.049],而胃中 1/3[5.4%(2/37)比 10.0%(3/30),x2=0.506,P=0.477]和胃下 1/3[4.5%(5/112)比8.2%(8/98),x2=1.231,P=0.267]处病灶除菌后与现症感染的术中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除菌治疗后短期内可以有效减少ESD术中出血发生,显著减少手术时间.HP现症感染的早期胃癌患者在行ESD前应给予杀菌治疗,尤其是位于胃上1/3的病灶.

    幽门螺杆菌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中出血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改良内镜黏膜切除术对G1期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的疗效对比分析

    周婷王雷徐桂芳窦晓坛...
    619-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改良内镜黏膜切除术(modified-endoscopic muscosal resection,M-EMR)对 G1 期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s,RNET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ESD(n=105)或M-EMR(n=16)治疗且病理证实为G1期RNETs的121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逆处理概率加权法(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IPTW),对比两组患者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 ESD组和M-EMR组肿瘤数目(x2=8.76,P=0.003)、浸润深度(x2=6.96,P=0.008)、使用金属夹比例[82.9%(87/105)比 93.8%(15/16),x2=8.78,P=0.003]、使用金属夹数目(x2=8.41,P=0.016)、使用热钳止血比例[78.1%(82/105)比 18.7%(3/16),x2=20.64,P<0.001]、牵 引比例[2.9%(3/105)比 18.7%(3/16),x2=4.45,P=0.035]、治疗总费用[(17 568.6±8 911.0)元比(8 120.8±1 528.2)元,t=3.6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IPTW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稳定性后,治疗总费用(t=2.07,P<0.001)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SD和M-EMR治疗G1期RNETs患者疗效相当,但M-EMR治疗费用更低.

    直肠肿瘤神经内分泌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改良内镜黏膜切除术逆处理概率加权法

    橡皮圈预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胃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研究(含视频)

    李瑶瑶董云翰李贵庆佘强...
    626-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橡皮圈预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挖除术(rubber band-assis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RB-ESE)治疗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因胃SMT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的48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RB-ESE组20例、传统ESE(conventional ESE,C-ESE)组28例.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穿孔发生率、黏膜帽保留情况、金属夹应用数量、术后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与病变长径、部位的相关性,及出血与穿孔的相关性.结果 RB-ESE组和C-ESE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ESE组和C-ESE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82±2.31)min和(23.70±3.67)min,RB-ESE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t=-9.539,P<0.001).RB-ESE组和C-ESE组术中出血率分别为20.0%(4/20)和42.9%(12/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43,P=0.098);术中穿孔率分别为25.0%(5/20)和46.4%(13/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86,P=0.131);黏膜帽保留率分别为60.0%(12/20)和7.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77,P<0.001);金属夹使用数量分别为(8.05±1.40)个和(10.43±1.9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5,P<0.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35±0.75)d和(5.00±0.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4,P=0.009).两组均无术后出血和穿孔发生.综合两组资料发现SMT术中穿孔、出血的发生与瘤体长径有关,瘤体长径≥2 cm患者术中出血、穿孔率显著增加,分别为 68.4%(13/19)(P<0.001)和 78.9%(15/19)(P<0.001),且出血与穿孔之间有相关性(P<0.001).结论 RB-ESE较传统ESE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后可大部分保留病变处黏膜帽,减少金属夹使用,并缩短住院时间,可推广橡皮圈牵引辅助在ESE中的应用.

    牵引橡皮圈内镜黏膜下挖除术黏膜下肿瘤

    基于胃镜及超声内镜下表现预测胃间质瘤恶性潜能评分系统的建立和临床验证

    刘玲李杨姜阳阳仇苏妍...
    63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个术前基于胃镜及超声内镜下表现预测胃间质瘤恶性潜能的评分系统并进行验证.方法 将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中医院接受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的286例患者作为建模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分类系统将227例极低/低风险患者纳入低恶性潜能(low malignant potential,LMP)组,将59例中/高风险患者纳入高恶性潜能(high malignant potential,HMP)组.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探究HMP胃间质瘤的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在建模组中进行内部验证.使用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并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的85例患者资料进行外部验证.在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中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结果 肿瘤长径(coef=0.755)、肿瘤形状(coef=0.015)、肿瘤位置(coef=0.008)、生长方式(coef=-0.026)、囊变性(coef=0.685)、肿瘤表面溃疡改变(coef=-0.545)是HMP胃间质瘤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上述6个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列线图在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95%CI:0.898~0.903)和0.959(95%CI:0.857~1.000).采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其准确度为0.917,Kappa=0.737.根据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所示,模型在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中均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及较高的净获益度.结论 肿瘤长径、肿瘤形状、肿瘤位置、生长方式、囊变性、肿瘤表面溃疡改变是HMP胃间质瘤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为临床医师术前预测胃间质瘤恶性潜能提供了有效便捷的可视化工具.

    列线图胃间质瘤恶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