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袁耀宗

月刊

0254-1432

021-62531885

200040

上海市北京西路1623号

中华消化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承办。本刊是消化专业学术期刊,属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以广大消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腹部外科、消化内镜、放射影像、临床检验等相关专业,及时报道消化科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消化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消化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对从事消化科专业的临床医师有指导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消化科诊疗路径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消化科诊疗协作组陈旻湖程雷
    28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皮肤或黏膜水肿,常累及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黏膜.胃肠道HAE发作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常被误诊为急腹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提高消化科医师对HAE的认识至关重要.基于此,专家组编写了此诊疗路径,对HAE病因、临床表现、在消化科的诊疗路径、鉴别诊断、疾病管理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促进消化科对HAE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

    血管性水肿,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消化科诊断诊疗路径

    《中华消化杂志》再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殊荣

    295页

    胃镜在诊断食管裂孔疝中的新价值

    田书瑞战秀岚刘建军汪忠镐...
    296-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胃镜在诊断食管裂孔疝(EHH)中的新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3月7日至9月2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行胃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检查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94例.胃镜下测量食管裂孔横径、食管胃连接部(EGJ)上移长度,收集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下括约肌(LES)长度、压力等相关数据.比较胃镜下传统法和胃镜下食管裂孔横径法在诊断EHH中的价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胃镜下食管裂孔横径法对EHH的检出率高于胃镜下传统法和HREM法[60.8%(118/194)比14.9%(29/194)、37.1%(72/194)],HREM法对EHH的检出率高于胃镜下传统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6.75、21.82、24.75,均P<0.001).胃镜下传统法、胃镜下食管裂孔横径法诊断的EHH患者反流性食管炎比例[79.3%(23/29)比 28.5%(47/165)、49.2%(58/118)比 15.8%(12/76)]、EGJ 上移长度[2.0(2.0,3.0)cm 比 0.4(0,0.7)cm、0.7(0,1.6)cm 比 0(0,0.6)cm]、食管裂孔横径[(2.60±0.71)cm 比(1.88±0.44)cm、(2.30±0.45)cm 比(1.51±0.29)cm]均高于非 EHH 患者,LES 静息压最小值、LES静息压均低于非 EHH 患者[3.7(0.3,12.1)mmHg(1 mmHg=0.133 kPa)比9.1(3.3,14.2)mmHg、6.4(2.2,12.5)mmHg 比 10.8(4.7,15.5)mmHg,(9.70±7.92)mmHg 比(14.92±10.30)mmHg、(11.36±7.79)mmHg比(18.44±11.78)mmHg],腹腔内 LES 长度均短于非 EHH 患者[0(0,1.4)cm 比 1.1(0,1.7)cm、0.3(0,1.5)cm比1.3(0.4,1.8)cm];胃镜下食管裂孔横径法诊断的EHH患者LES长度短于非 EHH 患者[(2.83±0.63)cm 比(3.10±0.66)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6.53、22.31,Z=-8.26、-5.04,t=5.26、13.67,Z=-2.14、-2.71,t=-2.59、-4.63,Z=-2.58、-3.60,t=-2.96;均P<0.05).胃镜下食管裂孔横径法与胃镜下传统法诊断为EHH的患者性别构成、LES长度、腹腔内LES长度、LES静息压最小值、LES静息压、LES残余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胃镜在EHH诊断中有重要意义,胃镜下食管裂孔横径法对滑动型EHH的诊断更加准确,值得临床参考.

    胃镜疝,食管裂孔诊断新价值

    《中华消化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组成名单

    301页

    宁夏地区克拉霉素敏感性检测指导下精准与经验性含铋剂四联疗法在首次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冯诚诚马林科刘君李雪...
    302-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克拉霉素敏感性检测指导下精准与经验性含铋剂四联疗法在首次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8月12日至2023年3月22日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南医院、中卫市人民医院、吴忠市盐池县人民医院、石嘴山市平罗县人民医院就诊的经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初次诊断为H.pylori阳性患者6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验性治疗组(以下简称经验组)、基因检测组(以下简称基因组)、药敏试验组(以下简称药敏组),每组200例患者.经验组未行药敏试验和基因检测.基因组和药敏组分别经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明确对克拉霉素敏感,并排除耐药患者.3组患者均接受相同克拉霉素含铋剂四联治疗方案,采用意向性治疗集(ITT)和符合方案集(PP)分析比较3组的H.pylori根除率.基于ITT计算成本-效果比(CE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进行成本-效果和敏感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ITT中经验组、基因组、药敏组分别纳入200、126、168例患者,PP中3组分别纳入190、123、164例患者.ITT分析结果显示,经验组、基因组、药敏组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 80.5%(161/200)、94.4%(119/126)、95.2%(160/168),PP 分析结果显示 3 组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 84.7%(161/190)、96.7%(119/123)、97.6%(160/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5.39、24.93,均P<0.001).ITT和PP分析中基因组、药敏组的H.pylori根除率均高于经验组(x2=12.40、17.80、11.42、17.13,均P<0.001).成本-效果分析显示,经验组、基因组、药敏组的治疗直接成本分别为400.8、729.2、779.2元,3组CER分别为4.98、7.72、8.18元/%.基因组、药敏组相较于经验组的ICER分别为23.6、25.7元/%.敏感性分析显示,当基因检测费用下调或上调20%,基因组相较于经验组的ICER分别为21.8、25.5元/%;当药敏试验费用下调或上调20%,药敏组相较于经验组的ICER分别为23.3、28.2元/%;当胃镜检查费用下调或上调20%,基因组相较于经验组的ICER分别为20.8、26.5元/%,药敏组相较于经验组的ICER分别为23.0、28.4 元/%.结论 若在宁夏地区应用克拉霉素含铋剂四联方案作为首次根除H.pylori方案,为达到满意的根除H.pylori疗效,并且患者可以接受H.pylori根除率每增加1%需额外支付23.6或25.7元,建议进行克拉霉素耐药性检测后给予精准化治疗.

    幽门螺杆菌精准化克拉霉素成本-效果分析

    木村-竹本分型与可操作的胃炎评价系统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癌风险分层中的一致性评价

    王程瑶邵琳琳李文坤程芮...
    308-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以癌症风险为导向的内镜下木村-竹本分型与可操作的胃炎评价系统(OLGA)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后慢性胃炎患者胃癌风险分层中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并成功根除H.pylori的97例慢性胃炎患者.随访期间对患者进行统一放大内镜检查,应用木村-竹本分型法判断胃黏膜萎缩范围,分为无或轻度萎缩、中度萎缩和重度萎缩.根据新悉尼系统,对内镜下5个部位行活体组织检查的病例进行OLGA分期,分为0、Ⅰ、Ⅱ、Ⅲ和Ⅳ期.分别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Kappa 一致性检验评估两种分级系统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计算胃镜下胃黏膜萎缩分级对高风险组织学分期的预测能力.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两种分级系统一致性的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最终完成随访的病例共97例,H.pylori根除后随访时间为(37.38±13.18)个月.无或轻度萎缩患者OLGA Ⅲ~Ⅳ期比例低于中、重度萎缩患者[21.7%(10/46)比63.0%(29/46)、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6.07、13.30,均P<0.001).中度与重度萎缩患者的OLGA分期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分级系统胃癌高风险评估的一致率为73.2%(71/97).木村-竹本分型与OLGA分期的相关性中等(r=0.47),95%置信区间(95%CI)为0.30~0.61(P<0.001).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分级系统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值为0.46(95%CI0.29~0.64,P<0.001).对于H.pylori根除后的慢性胃炎患者,使用木村-竹本分型的中、重度内镜萎缩分级识别OLGA分期高风险的灵敏度为77.21%(95%CI62.16%~88.53%),特异度为 69.81%(95%CI 55.66%~81.66%),AUC 为 0.735(95%CI 0.636~0.820,P<0.01).随着H.pylori根除时间的延长(H.pylori根除后<18、18~36、>36个月),木村-竹本分型与OLGA分期对萎缩评估的一致性降低[7/8、84.4%(27/32)、64.9%(3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P=0.037).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H.pylori根除后>36 个月(OR=3.443,95%CI 1.117~10.614,P=0.031)和胃溃疡(OR=3.928,95%CI 1.177~13.110,P=0.026)是木村-竹本分型与 OLGA分期一致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pylori根除后慢性胃炎的内镜与组织学变化一致.在H.pylori根除后的短期内(≤36个月),内镜下高风险分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中等的特异度,可一定程度上预测高风险的组织学分期.

    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木村-竹本分类法OLGA系统胃癌风险分层

    《中华消化杂志》核心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1位

    313页

    基于白光内镜和超声内镜的上消化道间质瘤与平滑肌瘤鉴别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陆建英顾毅杰沈文娟夏婷婷...
    314-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间质瘤与平滑肌瘤在白光内镜和超声内镜下的图像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1日至2022年12月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超声内镜检查的224例间质瘤和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24例患者分为建模组145例(包括78例间质瘤、67例平滑肌瘤)和验证组79例(包括41例间质瘤、38例平滑肌瘤).筛选患者的基础资料、白光内镜和超声内镜参数,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检验效能,用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概率与观测概率的一致性,并与低年资医师(主治医师)、高年资医师(副主任医师)鉴别诊断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净收益.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白光内镜下,建模组间质瘤与平滑肌瘤病变位置[食管:0 比56.7%(38/67);贲门区:11.5%(9/78)比 13.4%(9/67);胃:88.5%(69/78)比29.9%(20/67)]、肿瘤形态[球形或类球形:80.8%(63/78)比 28.4%(19/67);梭形:19.2%(15/78)比 71.6%(48/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4.51、46.37,均P<0.001).超声内镜下,间质瘤患者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边界模糊、内部高回声灶占比均高于平滑肌瘤患者[96.2%(75/78)比62.7%(42/67)、53.8%(42/78)比 13.4%(9/67)、35.9%(28/78)比 10.4%(7/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5.91、25.82、12.75,均P<0.001).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将年龄、肿瘤形态、病灶起源、边界清晰度、高回声灶作为预测指标,建立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中,列线图模型诊断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准确度分别为89.7%和83.6%.在验证组中,列线图模型与高年资医师鉴别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低年资医师(90.2%、87.8%比 82.9%,81.6%、84.2%比 78.9%,86.1%、86.1%比 81.0%),且列线图模型与高年资医师鉴别间质瘤与平滑肌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相当.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932(95%置信区间0.891~0.974)、0.916(95%置信区间0.854~0.978).校准曲线提示模型预测概率和观测概率的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提示模型有良好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选取年龄、肿瘤形态、病灶起源、边界清晰度、高回声灶为指标建立的上消化道间质瘤与平滑肌瘤鉴别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检验效能、区分度、预测一致性和临床净收益.

    超声内镜黏膜下肿瘤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瘤列线图模型

    《中华消化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组成名单(以下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320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黏膜病变的长期疗效研究

    张渝昕刘珣顾芳丁士刚...
    321-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长期疗效,并探究术后局部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ESD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结直肠癌或癌前病变的1 095例患者(1 186个病变)的临床及内镜随访资料.评价ESD长期疗效,包括5年总体生存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局部复发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ESD术后1 067例患者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期为44.4(20.3,62.1)个月.734例(798个病变)完成内镜随访,内镜随访率为67.0%.随访期间死亡26例,5年总体生存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6.0%、100.0%.随访期间17个病变出现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2.1%(17/798),ESD术后中位复发时间为11.8(4.9,21.4)个月.5年累积复发率为3.4%,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4.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病变位于直肠(HR=2.64,95%置信区间1.00~6.94,P=0.049)、组织学不完全切除(HR=4.40,95%置信区间1.62~11.94,P=0.004)和垂直切缘阳性(HR=10.27,95%置信区间2.95~35.77,P<0.001)是ESD治疗结直肠黏膜病变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黏膜病变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病变位于直肠、组织学不完全切除、垂直切缘阳性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直肠黏膜病变结直肠肿瘤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