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胡大一

月刊

0253-3758

cjc@cma.org.cn

010-85158281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3年2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心血管病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以从事心血管疾病预防、医疗与科研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栏目有:述评、指南与共识、专题评论、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学与人群防治、讲座、综述、学术动态、临床病例讨论等,并刊登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指南。本刊是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医学科技期刊,被美国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CR)等国内外20余个数据库收录。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中国科技期刊方针“双效期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等。2005-2010年连续6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8年被中国科协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肌收缩调节器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郭衍楷尚帅孙天恒樊永强...
    39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肌收缩调节器(CCM)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2至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CM置入的心力衰竭患者.随访3个月,监测CCM感知、阻抗、输出百分比、工作时间,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值(LVEF)、6min步行试验距离和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记录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纳入的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CCM.其中男性7例,年龄(56±14)岁,3例患者为缺血性心肌病,6例患者为扩张性心肌病.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CCM阈值平稳,感知较术中下降[右心室:(8.2±1.1)mV 比(16.3±7.0)mV,P<0.05;局部感知电极:(6.7±2.5)mV 比(15.7±4.9)mV,P<0.05],阻抗较术中明显下降[右心室:(470±65)Ω比(846±179)Ω,P<0.05;局部感知电极:(464±63)Ω比(832±246)Ω,P<0.05];CCM 输出百分比为(86.9±10.7)%,输出幅度为(6.7±0.4)V,工作时间为(8.6± 1.0)h/d.患者LVEF较术前升高[(38.3±4.3)%比(29.4±5.2)%,P<0.05],6 min步行试验距离较术前延长[(289.3±121.7)m 比(96.8±66.7)m,P<0.05],NYHA Ⅲ~Ⅳ级患者比例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比7/9,P>0.05).患者未有因心力衰竭症状加重再次入院,无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且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缓解.术后未发现囊袋血肿、囊袋感染及破溃、电极脱落、瓣膜功能损害、心包积液、心脏穿孔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CCM具有较好的短期安全性及有效性.

    心力衰竭心肌收缩调节器6min步行试验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作者署名规范

    396页

    肺有效动脉弹性在心力衰竭患者风险评估中的预测价值

    吴易航黄博平冯佳禹黄丽燕...
    397-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肺有效动脉弹性(Ea)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长期预后评估中的潜在价值.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年9月至2022年2月在阜外医院心衰中心行漂浮导管检查的284例心衰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血流动力学数据及预后信息.Ea的计算公式为平均肺动脉压/每搏输出量.根据Ea的中位数值(0.555 mmHg/ml,1 mmHg=0.133 kPa)将患者分为Ea<0.555组和Ea≥0.555组.主要终点为主要临床事件,设定为包括全因死亡、心脏移植、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和因心衰再住院的复合事件.无事件生存定义为未发生主要临床事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Ea与右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法比较两组间无事件生存率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Ea与主要临床事件的关联,并根据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以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Ea预测心衰患者无事件生存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所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1岁,男性206例(72.5%).Ea与肺动脉顺应性(r=-0.888,P<0.001)和肺血管阻力(r=0.698,P<0.001)显著相关.与Ea<0.555组相比,Ea≥0.555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4443(1 792,8 554)ng/L比 1 721(480,4528)ng/L,P<0.001]、肺血管阻力[3.4(2.5,4.7)Wood 比 1.4(0.9,2.2)Wood,P<0.001]更高,心输出量[3.0(2.3,3.9)Umin 比4.3(3.8,4.9)Umin,P<0.001]、肺动脉顺应性[1.6(1.3,2.0)ml/mmHg 比 4.0(3.0,6.0)ml/mmHg,P<0.001]更低.中位随访时间392(166,811)d,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a≥0.555组的无事件生存率低于Ea<0.555组(Plog-rank<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是主要终点的独立预测因子(HR=1.734,95%CI 1.314~2.289,P<0.001).亚组分析表明,Ea对各类心衰人群均存在预测价值(P均<0.05).Ea预测心衰患者无事件生存的AUC为0.724(P<0.001).结论 Ea与右心室后负荷指标密切相关,Ea升高是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心力衰竭右心功能肺有效动脉弹性血流动力学预后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404页

    血清TMAO及TML水平联合预测心力衰竭患者不良预后

    席锐范骎陶蓉
    405-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及三甲基赖氨酸(TML)水平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基线资料完整的心衰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血清TMAO和TML中位数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低TMAO低TML组(TMAO<9.7 µmol/L、TML<0.73 μmol/L)、低TMAO高TML组(TMAO<9.7 µmol/L、TML≥0.73 μmol/L)、高TMAO低TML组(TMAO≥9.7 µmol/L、TML<0.73 μmol/L)和高TMAO高TML组(TMAO≥9.7 μmol/L、TML≥0.73 μmol/L).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和心衰再入院的复合终点.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血清TMAO及TML水平与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471例心衰患者,年龄(62.5±12.0)岁,中位随访时间1.61(1.06,2.90)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和传统危险因素后,与低TMAO低TML组比较,高TMAO高TML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更高(HR=1.71,95%CI 1.05~2.77,P=0.03).结论 血清高TMAO及高TML水平联合可有效预测心衰患者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

    心力衰竭氧化三甲胺三甲基赖氨酸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住院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陈曦卫曼曼张正勋刘格...
    413-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我国农村成年人群中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07-2008年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洛阳市某农村地区共招募20 194名社区成人为研究对象,排除基线时患高血压者、基线TyG测量指标数据缺失者、随访过程中死亡或高血压结局事件缺失者,最终共纳入9 802名研究对象.分别于2013-2014年和2018-2020年进行2次随访调查.基线和随访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包括血压测量)和血标本采集(包括空腹血脂及空腹血糖).计算基线TyG指数,并根据基线TyG指数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运用修正泊松回归模型分析不同TyG指数水平与高血压发病的关联强度,并根据研究对象的性别(男/女)和基线年龄(<60岁/≥60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9 802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8(39,57)岁,其中男性3 803名(38.80%).TyG指数<8.2组、TyG指数8.2~8.5组、TyG指数8.6~8.9组和TyG指数≥9.0组分别有2 224、2 653、2 441、2 484名.随访(11.1±1.3)年,新发高血压3 378例,高血压累积发病率为34.46%(3 378/9 802).随着TyG指数水平的升高,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trend<0.05).校正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TyG指数<8.2组比较,TyG 指数 8.2~8.5 组(RR=1.11,95%CI 1.01~1.22,P=0.023)、TyG 指数 8.6~8.9 组(RR=1.16,95%CI 1.06~1.27,P=0.023)和TyG指数≥9.0组(RR=1.20,95%CI 1.10~1.31,P=0.023)高血压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基于基线性别和年龄的亚组分析结果与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TyG指数与农村成年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高血压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农村人群前瞻性队列研究

    多学科联合治疗成功抢救肺高压危象产妇1例

    邱露虹李源裴丽坚马国涛...
    420-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高压危象是肺动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救治难度大,死亡风险高.以基础疾病控制、右心衰竭综合管理、充分肺高压靶向药物治疗、体外生命支持等为基础的多学科团队协作是肺高压危象救治成功的重要保证,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该文报道多学科团队联合成功救治肺高压危象产妇l例,以期为肺高压危象患者的救治提供经验和参考.

    高血压,肺性肺高压危象多学科联合治疗产妇体外膜肺氧合曲前列尼尔

    线粒体代谢微环境与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谢赛阳邓伟唐其柱
    425-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肌纤维化主要包括修复性纤维化和适应性纤维化,适应性心肌纤维化是不良心肌重构和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以广泛的胶原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是心肌纤维化的最主要效应细胞,抑制成纤维细胞激活并拮抗肌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分泌成为改善心肌纤维化的重要策略.应激条件下,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代谢微环境改变是导致心肌纤维化病变的重要驱动因素,近年来针对线粒体代谢微环境的靶向治疗成为心肌纤维化和心力衰竭的研究热点.该文重点讨论了心肌纤维化病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的代谢底物或中间产物和线粒体信号调控网络变化,以期为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构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线粒体代谢微环境心肌纤维化胶原合成

    心房颤动与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姚鹏程李毅刚
    430-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昼夜节律是指以24 h为周期的生理振荡过程.大多数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作存在昼夜节律,呈现单峰或双峰分布,但其昼夜节律的分布规律仍存在着争议.昼夜节律可能通过一系列机制,如调节离子通道、缝隙连接、心房纤维化、脂质代谢等,对房颤产生影响.生物钟相关的转录因子CLOCK及BMAL1、振荡器Klf15、核受体Rev-erb等可能会成为干预房颤发作或房颤相关血栓事件的新靶点.该文综述了房颤与昼夜节律的相关性.

    心房颤动昼夜节律心律失常

    防治冠状动脉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孟琛黄宇朱宇轩王炜...
    434-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的主要血运重建方法之一.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成为了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与多种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涉及原有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范围、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内皮愈合反应、反复的炎症反应、血小板活化和不良的免疫反应.探讨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对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正在研究的多种技术方法,包括新型支架、介入器械、药物输送方式、药物疗法和策略、影像学指导下的支架置入术,可以用来改善药物洗脱支架相关的不良结果.该综述旨在提供防治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及防治策略.

    药物洗脱支架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药物疗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