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王建祥

月刊

0253-2727

cnblood82@yahoo.com.cn

022-27304167

300020

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288号

中华血液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血液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报道我国临床和实验血液学及输血研究的新成果以及国内外血液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本刊贯彻党和国家对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反映我国血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本刊设有专论、述评、论著、短篇论著、经验交流、方法介绍、综述、病例报告、临床病例(理)讨论、标准与讨论等栏目,以广大血液学研究人员及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现状调查:一项横断面研究

    易树华熊文婕曹欣欣孙春艳...
    148-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深度了解我国临床医师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疾病的认知,临床诊疗行为和经验,为促进我国WM规范化诊疗,改善WM患者临床结局提供研究证据.方法 开展面向全国多家三级以及二级医院内血液科、血液肿瘤科以及肿瘤内科医师的调研,自2022年2月至2022年7月招募有WM诊疗经验的临床医师,使用定性序贯定量调研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 来自于22个省级行政区内33个城市中219家医院的415位临床医师参加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诊断方面,虽然医师为疑似WM患者开具的检查检验项目较为统一(实验室检查项目建议率92%~99%、病理检查79%~95%、基因检查96%、影像学检查63%~83%),但在临床实践中(医师认为)仍有22%的患者会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且非三甲医院的误诊率高于三甲医院(29%对21%,P<0.001),WM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以及医师经验不足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是医师认为的最主要原因;96%的医师认为WM患者需接受MYD88和CXCR4为主的基因检测,因其有助于疾病确诊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在治疗方面,55%的医师认为缓解症状是主要治疗目标,另外检查指标的改善(54%)以及延长总生存期(51%)也是我国医师关注的治疗目标.在有治疗指征的患者中,医师认为21%左右的患者不会接受治疗,主要是经济因素以及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造成的.在选择治疗药物时,63%的医师会把患者是否可以负担治疗药物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患者合并症(61%)、基因检测结果(55%)、疾病风险等级(54%)等.在治疗方案选择上无论是初诊患者还是复发/难治患者,94%医师认为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ruto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BTKi)是 WM最主要的治疗药物(初治 95%,复发75%),BTKi 中伊布替尼推荐比例最高(84%).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医师的认为约23%的患者不能完成计划的治疗方案,主要原因与有治疗指征但未接受治疗的原因相同.针对WM的学科发展,66%的医师认为仍需加强临床医师和患者对疾病认知,提高WM的诊断率.结论 本研究是首项针对WM的全国范围医师调研,系统性地描述了我国医师在WM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疾病误诊率高、基因检测和治疗新药可及性低、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我国医师认为改善医师和患者对WM的认识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医师调研横断面研究诊疗现状

    2024年本刊可直接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155页

    真实世界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治疗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高清妍李冰曲士强潘丽娟...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维奈克拉(VEN)联合去甲基化药物(HMA)治疗较高危[修订后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评分>3.5分]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连续收治的共计45例应用VEN联合HMA方案治疗的较高危MDS患者,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MDS亚型、IPSS-R评分、治疗方案及疗效等,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①共计45例MDS患者,其中91%患者为IPSS-R评分高危或极高危患者.按照国际工作组(IWG)2023版修订评价标准:总缓解率(ORR)为62.2%(28/45),完全缓解(CR)率为33.3%(15/45).25例初治患者 ORR为 68%(17/25),CR率为 32%(8/25).20例非初治 MDS 患者 ORR为 55%(11/20),CR率为35%(7/20).患者达最佳疗效中位周期数为1(1~4)个.②中位随访时间189d,中位总生存(OS)期为499(95%CI287~711)d,患者死亡多因本病进展.VEN应答者中位OS期明显长于无应答者(499 d对228 d,P<0.001).③多因素分析显示IPSS-R评分、对治疗反应为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存在SETBP 1基因突变可能延长患者住院时间(51.5 d对27d,P=0.017).结论 VEN联合HMA治疗较高危MDS患者存在临床获益,但需警惕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血细胞减低等不良反应.

    维奈克拉去甲基化药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真实世界

    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P-GemDOx方案疗效和安全性分析以及预后分层探索

    邢彤瑶王韦婷申浩睿吴佳竹...
    16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GemDOx方案一线治疗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0例使用P-GemDOx方案治疗的早期初诊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在完成4~6个周期P-GemDOx方案治疗后,总缓解率(ORR)为88.3%,46例(76.7%)获得完全缓解(CR).4年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6.3±7.1)%和(79.5±6.0)%.根据PINK/PINKE预后评分系统进行分组,各组间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3.3%的患者24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POD<24),POD<24组(14例)和24个月内未出现疾病进展(POD≥24)组(46例)的OS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析POD<24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测POD<24的国际预后指数(POD24-IPI)预后分层模型(诊断时PET-CT检查存在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12.8,1分;非单个鼻腔浸润,1分;4~6个周期治疗后疗效评估未达CR,1分;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组,2~3分),低危、中、高危组4年OS率分别为100%、(85.6±9.7)%、(65.0± 10.2)%(P=0.014).此外,P-GemDOx化疗方案临床应用的总体耐受良好,主要不良反应是血液学毒性.结论 在早期ENKTL患者中,P-GemDOx方案是一个安全且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POD24-IPI是一个良好的风险分层模型.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培门冬酶预后生存

    R2-ISS分期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严婕周东明邵晓雁徐勇...
    170-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 R2-ISS(The Second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分期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自2012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血液科就诊的326例以免疫调节药物和(或)蛋白酶体抑制剂为一线治疗方案的NDMM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①326例NDMM患者中男性190例,中位年龄63岁,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R2-ISS分期可进行有效的预后分层,特别是R-ISS Ⅱ期患者,R2-ISS 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分别为52、29、20和15个月(P<0.001),中位总生存(OS)期分别为91、60、44和36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SS Ⅱ期、ISS Ⅲ期、del(17p)、t(4;14)、1q+、LDH升高、年龄>65岁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ISS Ⅱ期、ISS Ⅲ期、del(17p)、t(4;14)、1q+、LDH升高是影响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②R2-ISS分期C-index得分为0.724,优于R-ISS分期的0.678,预测效能更高.③R2-ISSⅢ期和Ⅳ期中含1q+在内的双打击患者中位PFS期分别为20、15个月(P=0.084),中位OS期为35、36个月(P=0.786).Ⅲ期中含1q+在内的双打击27例、1q+单一异常61例、不含1q+68例,三组的中位PFS期分别为20、18、21个月(P=0.974),中位OS期分别为35、47、56个月(P=0.042).因此本研究将1q+赋值调整至1,重新分组后R2-ISS不同分期的中位PFS期和OS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R2-ISS分期预后分层价值优于R-ISS分期,特别是对异质性较强的R-ISS Ⅱ期人群,调整含1q+在内的双打击赋值后可进一步优化R2-ISS分期.

    多发性骨髓瘤R2-ISS1q21扩增双打击预后

    静脉滴注异麦芽糖酐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丁少雪赵伊慧王婷关晶...
    17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IDA)患者应用异麦芽糖酐铁注射液对比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120例,应用异麦芽糖酐铁注射液静脉补铁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HGB提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与同期病房应用蔗糖铁补铁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HGB相当.治疗12周内,异麦芽糖酐铁组提升HGB水平高于蔗糖铁,各个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4周患者HGB提升超过20g/L比例更高(98.7%对75.9%).治疗过程中,异麦芽糖酐铁组发生轻度不良反应比例略低于蔗糖铁组,两组均无严重不良输液反应发生,输注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性良好,无注射部位疼痛及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结论 IDA患者应用异麦芽糖酐铁治疗疗效满意,具有见效迅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缺铁性贫血静脉异麦芽糖酐铁静脉蔗糖铁

    依库珠单抗治疗溶血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中国真实世界研究

    王乐宇胡青林陈苗杨辰...
    184-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依库珠单抗在中国治疗溶血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接受至少3个月足量依库珠单抗治疗并随访至少3个月的溶血性PNH患者资料,评估依库珠单抗治疗1、2、3和6个月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并记录突破性溶血(BTH)、血管外溶血(EVH)的比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9例PNH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中位年龄54(28~69)岁.5例患者为经典型PNH,4例为PNH/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在使用依库珠单抗前,血红蛋白尿发作次数为每月5(1~25)次.4例患者在接受依库珠单抗前需要输血,5例合并血栓,1例有肾功能损害.依库珠单抗的治疗中位时间为6(3~7)个月,随访时间为治疗后3(3~6)个月.使用依库珠单抗后,血红蛋白尿发作次数为0(0~1)次.在随访期内,无新发血栓形成.治疗后各个时间节点的LDH均较基线明显下降;部分患者HGB较基线有上升;输血依赖者均摆脱输血.疲劳功能评分(FACIT-Fatigue评分)在治疗后平均提升17.3分.2例患者发生BTH,经对症好转.3例出现了轻度不良事件,无严重不良事件及死亡.结论 依库珠单抗对中国溶血性PNH的相关症状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输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溶血性依库珠单抗疗效安全性

    15例儿童非免疫缺陷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高慧霞张宁宁周春菊金玲...
    190-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3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年龄≤18岁的15例非免疫缺陷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以及基于病理组织亚型的、以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男女比例2.7∶1,中位确诊年龄7.2(2.3~16.4)岁,临床首发症状以颅高压伴颅神经受损为主,影像学以多发病灶为主.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PCNSL发病率极低,以HD-MTX为基础的化疗整体预后良好,部分病情评估稳定者可减量维持或不予维持治疗.初治以非HD-MTX为主的化疗,病情进展或复发患儿再次予HD-MTX为基础的化疗仍有效.

    作者更正

    本文作者
    194页

    以骨质破坏起病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PDGFRα重排髓系/淋系肿瘤1例

    郭燕吕国庆张媛王莉华...
    1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