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王建祥

月刊

0253-2727

cnblood82@yahoo.com.cn

022-27304167

300020

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288号

中华血液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血液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报道我国临床和实验血液学及输血研究的新成果以及国内外血液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本刊贯彻党和国家对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反映我国血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本刊设有专论、述评、论著、短篇论著、经验交流、方法介绍、综述、病例报告、临床病例(理)讨论、标准与讨论等栏目,以广大血液学研究人员及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徐兵赵维莅...
    209-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PMBL)是一种起源于纵隔的成熟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近年来,对PMBL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特别是新药治疗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对PMBL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制订了本共识.

    淋巴瘤,大B细胞纵隔诊断治疗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214页

    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现状分析:国内多中心、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

    张小帅刘兵城杜新张龑莉...
    215-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国内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性收集来自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共77个中心自2006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确诊、年龄≥18岁、确诊后6个月内接受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或氟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且资料相对完整的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病例.分析一线TKI选择、目前用药现状、药物转换及原因,接受TKI治疗反应、结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6893例接受伊马替尼(4906例,71.2%)、尼洛替尼(1 157例,16.8%)、达沙替尼(298例,4.3%)或氟马替尼(532例,7.2%)作为一线治疗的成人CML-CP(6 453例,93.6%)和AP(440例,6.4%)患者.所有患者中位随访43(IQR 22~75)个月,共1 581例(22.9%)患者由于耐药(1 055例,15.3%)、不耐受(248例,3.6%)、为追求更好疗效(168例,2.4%)、经济或其他原因(110例,1.6%)换药.AP患者换药比例显著高于CP患者(44.1%对21.5%,P<0.001),且因耐药而转换治疗的比例也显著更高(75.3%对66.1%,P=0.011).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低HGB浓度及ELTS评分中/高危组与CP患者较低的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反应获得率及较差的结局均相关,高WBC、一线接受第二代TKI治疗与较高的治疗反应获得率相关,初诊时携带Ph+附加染色体异常(ACA)与较差的无进展生存(PFS)相关,而Sokal评分中/高危组仅与较低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主要分子学反应获得率和较差的PFS相关;较低的HGB浓度和较大的脾脏与AP患者较低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获得率相关,一线接受第二代TKI治疗与较高的治疗反应获得率相关,较低的PLT、较高的原始细胞比例和初诊时携带Ph+ACA与较差的无转化生存相关,初诊时携带Ph+ACA与较差的总生存相关.结论 目前,绝大多数的初诊CP或APCML患者可长期获益于TKI治疗,获得较好的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

    白血病,髓样,慢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现状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靶向CD123抗原的双特异性抗体的构建及其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研究

    周彤陈曼玲张楚悦刘晓雨...
    225-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一种新的靶向CD123抗原的双特异性抗体(CD123 DuAb),研究CD123DuAb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以自主研发的CD123单克隆抗体可变区为基础,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CD123 DuAb表达质粒,转染ExpiCHO-S细胞,表达该双功能抗体.通过功能实验,验证CD123 DuAb在T细胞活化及增殖中的作用,及其促进T细胞对AML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①构建了CD123 DuAb表达质粒,并通过Expi-CHO真核系统表达.②CD123 DuAb可以分别与T细胞上的CD3位点及CD123阳性肿瘤细胞上的CD123位点结合.③将1 nmol/L CD123 DuAb加入T细胞与MV4-11细胞共培养体系中,T细胞中CD69阳性表达率为68.0%,CD25阳性表达率为4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④在CD123 DuAb浓度为1 nmol/L的条件下培养T细胞,可促进T细胞增殖,其绝对计数第1天为5×105/ml,第9天扩增至3.2× 106/ml,且CFSE荧光强度显著降低.⑤CD123 DuAb能够显著激活T细胞,且激活强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浓度为1 nmol/L时,T细胞CD107a表达率可达16.05%,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⑥随培养体系中CD 123 DuAb浓度的升高,T细胞耗竭和凋亡也随之增加,浓度为1 nmol/L时,T细胞CD8+PD-1+LAG-3+比例为10.90%,PI-Annexin V+比例为 18.27%,PI+Annexin V+比例为 11.43%,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⑦CD123 DuAb能够促进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浓度为1 nmol/L时,共培养体系上清中的IFN-γ和TNF-a的浓度可分别达到193.8pg/ml和169.8pg/ml,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⑧将CD123 DuAb以1 nmol/L的浓度加入T细胞与CD123阳性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中,能显著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共培养3d,CD123+MV4-11细胞、CD123+Molm13细胞和CD123+THP-1细胞的残留率分别为7.4%、6.7%和14.6%,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本研究构建及表达了一种靶向CD123的双特异性抗体,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其可以同时结合CD123阳性肿瘤细胞和T细胞,促进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增强其抗白血病作用,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

    白血病,髓系,急性CD123双特异性抗体免疫治疗

    单中心85例初治滤泡淋巴瘤临床特征、预后分析及老年综合评估

    尹晶晶钱龙白洁菲冯茹...
    23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初治滤泡淋巴瘤(F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以及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对国内年龄≥60岁FL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8月至2022年6月北京医院血液科收治的85例初诊FL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统计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疗效、生存及预后因素,使用多种老年评估工具对患者预后分层.结果 ①FL患者多为中老年起病,中位发病年龄59(20~87)岁,其中年龄≥60岁者41例(48.2%),男女比例为1∶1.36.77.6%的患者诊断时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伴有B症状17例(20.0%),骨髓侵犯最常见(34.1%).②71例患者接受一线系统化疗和(或)免疫治疗,可评估疗效的68例患者中总缓解率为86.8%,完全缓解率为47.1%.其中17例(23.9%)患者在治疗2年内病情进展或复发,共计10例(14.1%)患者死亡.③R-CHOP治疗组生存分析示:中位随访52.9(10.2~138.8)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分别为85.2%和95.9%,5年PFS率及OS率为72.8%和88.8%.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HR=3.430,95%CI 1.256~9.371,P=0.016)、B症状(HR=5.030,95%CI1.903~13.294,P=0.001)、预后营养指数(PNI)<45.25(HR=3.478,95%CI 1.299~9.310,P=0.013)、FL国际预后指数(FLIPI)高危(HR=2.918,95%CI 1.074~7.928,P=0.036)、PRIMA预后指数(PRIMA-PI)高危(HR=2.745,95%CI1.057~7.129,P=0.038)是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OD24(HR=9.160,95%CI 1.202~69.830,P=0.033)是OS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年龄≥60岁(HR=3.002,95%CI 1.014~8.889,P=0.047),B症状(HR=3.810,95%CI 1.052~13.801,P=0.042)能独立预测PFS,未发现影响O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FL多为中老年女性患者.年龄、B症状、PNI、FLIPI、PRIMA-PI、POD24是影响FL患者PFS和OS的重要因素.CGA对预测老年FL预后及指导治疗均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淋巴瘤,滤泡性生存分析老年综合评估

    细胞因子组合辅助诊断眼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研究

    程先静吉锐黄瑞昊黄世勤...
    242-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细胞因子与眼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相关性,筛选眼部cGVHD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法 通过建立小鼠cGVHD模型,探讨cGVHD与血清细胞因子相关性.根据动物实验结果和文献检索,确定了16种细胞因子组合,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从2017年6月至2022年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眼部cGVHD和未发生眼部cGVHD患者的血清与泪液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cGVHD 小鼠血清 IL-1β、IL-6、IL-8、IL-17、IFN-γ、CX3CL1、CXCL11、CXCL13、CCL11、CCL19 浓度升高(P<0.05);②患者血清和泪液细胞因子检测中,与未发生眼部cGVHD患者相比,眼部cGVH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8浓度升高(P=0.032,AUC=0.678)、IL-10浓度降低(P=0.030,AUC=0.701),泪液IL-8、IFN-γ、CXCL9和CCL17表达水平升高,而IL-10和CCL19表达水平较低(P<0.05,AUC值均>0.7),并且泪液细胞因子与眼部cGVHD疾病眼表参数相关.结论 泪液细胞因子较血清细胞因子诊断眼部cGVHD更具有特异性与敏感性.泪液细胞因子IL-8、IL-10、IFN-γ、CXCL9、CCL17和CCL19可以作为移植后眼部cGVHD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对其临床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眼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泪液细胞因子生物标志物

    含全身放射治疗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肖倩倩于晓林宋晓晨侯怡西...
    249-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含全身放射治疗(TBI)和仅基于化疗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医院血液病科接受allo-HSCT治疗的95例成人AL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TBI/环磷酰胺组(TBI/Cy组,53例)和白消安/环磷酰胺组(Bu/Cy组,42例).比较两组在造血重建、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后复发率、非复发死亡率(NRM)、总生存(OS)率、无白血病生存(LFS)率等方面的差异,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TBI/Cy组、Bu/Cy组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4(10~25)d、14(10~24)d(P=0.106),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7(10~42)d、19(11~42)d(P=0.488);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1.5%、35.7%(P=0.565),Ⅲ/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4.5%、4.8%(P=0.009),重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16.7%、13.5%(P=0.689);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1.5%、35.7%(P=0.565),EB病毒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4.0%、35.7%(P=0.859),重度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3.4%、33.3%(P=0.318),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为20.8%、50.0%(P=0.003).TBI/Cy组、Bu/Cy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7.1、53.3个月,移植后2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 17.0%、42.9%(P=0.017),NRM 分别为 24.5%、7.1%(P=0.120),LFS 率分别为 58.5%、50.0%(P=0.466),OS率分别为69.8%、64.3%(P=0.697).多因素分析显示,预处理方案含TBI是allo-HSCT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HR=0.304,95%CI0.135~0.688,P=0.004),而对NRM的影响不显著(HR=1.393,95%CI 0.355~5.462,P=0.634);感染是成人 ALL 患者 allo-HSCT 后 OS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含TBI预处理方案与基于化疗预处理方案allo-HSCT治疗成人ALL比较,Ⅲ/Ⅳ度aGVHD发生率较高,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

    全身放射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

    微小残留病和IKZF1缺失在预测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邓诗雨区家旺黄子聪陈俊杰...
    257-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微小残留病(MRD)和IKZF1基因缺失在接受儿童特点化疗方案的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149例成人B-ALL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149例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93.2%,5年总生存(OS)率和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54.3± 5.0)%和(47.5±5.2)%.Cox回归分析发现诱导治疗后第45天的微小残留病(MRD3)阳性与患者复发风险独立相关(HfR=2.535,95%CI 1.122~5.728,P=0.025),IKZF1基因缺失与患者的死亡风险独立相关(HfR=1.869,95%CI 1.034~3.379,P=0.039).基于MRD3和IKZF1基因状态,我们将 149例成人B-ALL患者分为高危组[MRD3阳性和(或)IKZF1基因缺失]和低危组(MRD3阴性且IKZF1基因野生型).两组的5年OS率分别为(45.5±6.0)%和(69.4±8.6)%(P<0.001),5年CIR分别为(61.6±8.3)%和(25.5±6.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高危组是影响OS(HR=3.937,95%CI 1.975~7.850,P<0.001)以及 CIR(HR=4.037,95%CI 2.095~7.778,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RD结合IKZF1的预后分层系统可更有效地预测成人B-ALL患者的临床结局,有助于指导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

    基因,IKZF1白血病,B淋巴细胞,急性微小残留病儿童特点化疗方案

    罗沙司他治疗难治性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

    徐璐胡青林杨辰陈苗...
    264-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罗沙司他在难治性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连续使用罗沙司他至少3个月,并在使用后随访超过6个月的难治性NSAA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疗效、不良反应及转归,并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41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6∶25,中位年龄52(18~84)岁,罗沙司他中位治疗时间5(3~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6~26)个月.1、2、3、6、12个月的血液学改善-红系(HI-E)率分别为12.2%、29.3%、46.3%、43.9%和30.3%.治疗后3、6、12个月摆脱输血依赖比例分别为28.5%、38.1%、33.3%.治疗后部分患者HGB恢复正常.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均为Ⅰ~Ⅱ级,可恢复.未发现影响HI-E的因素.至随访期末,有45%(9/20)的患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7(3~12)个月.未观察到克隆演变.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结论 罗沙司他可有效改善难治性NSAA的贫血,安全性好.

    罗沙司他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难治性疗效安全性

    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及安全性的真实世界单中心数据分析

    董喜凤李亚兰李念斌林纬楠...
    271-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自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应用艾曲泊帕的198例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8例ITP患者,男70例、女128例,中位年龄45(7~88)岁,新诊断ITP130例(65.7%),持续性ITP25例(12.6%),慢性ITP43例(21.7%).基线出血评分:4分以下患者占84.3%,4分及以上患者占15.7%.艾曲泊帕6周内有效率(初始有效率)为78.8%,其中完全反应(CR)率为49.1%,CR1率为14.6%,CR2率为15.2%;中位起效时间7(7,14)d.艾曲泊帕25、50、75mg剂量组初始反应率分别为74.1%、85.9%和60.0%(P=0.031),50 mg剂量组初始反应率高于25 mg和75 mg剂量组.在治疗过程中,有70.7%的患者维持初始剂量,8.6%的患者调整到50 mg剂量组,6.1%的患者调整到75 mg剂量组,2例患者调整到100 mg剂量组.且调整剂量后25、50、75 mg各个剂量组的持续有效率分别为83.6%、85.3%和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100 mg剂量组共4例,持续有效率为100.0%.艾曲泊帕治疗6周后,ITP患者出血评分总体降低,4分以上病例数降低为0,4分患者比例降低,1~2分患者比例变化不显著.艾曲泊帕治疗中,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7.7%,经药物治疗均能好转,未见有合并血栓病例发生.ITP类型与巨核细胞数量分别是艾曲泊帕疗效的影响因素.新诊断的、持续性、慢性ITP患者对艾曲泊帕的初始有效率分别为85.3%、56%和76.2%(P=0.003);巨核细胞数量减少、正常和增多的ITP患者对艾曲泊帕的初始有效率分别为61.8%、87.1%和84.3%(P=0.009).结论 艾曲泊帕作为二线及以上治疗对成人ITP起效时间较快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艾曲泊帕50 mg、25 mg剂量组相比较,50 mg剂量组初始有效率显著增高.新诊断类型的ITP、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的ITP患者对艾曲泊帕初始反应率更高.

    艾曲泊帕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效性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