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眼底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眼底病杂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华眼底病杂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黎晓新

双月刊

1005-1015

coretina@163.com

028-85422535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国学巷37号

中华眼底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JICST)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国内外数据库收录;以传播视网膜、葡萄膜、玻璃体、视神经疾病等学科专业临床与基础研究最新成果为己任,推动眼底病事业进步,做眼底病同仁的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在如何认识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马志中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最初作为独立病种被定义,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现已被纳入新生血管病变谱系。在亚洲人群中,PCV的患病率较高,且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对其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了更深入的认知。通过手术中对PCV病变的动态观察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可以确认其病变主要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Bruch膜之间,而非源自脉络膜循环,这对于理解PCV的起源和自然病程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已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PCV之间架起了理论桥梁,但在病变局部的细胞/基质的超微结构以及分子水平的表现,尤其是AMD/PCV从早/中期病变发展到渗出型阶段的病变特征尚缺乏直观的临床资料。也正因为如此,给未来提出了极富吸引力的研究课题和探索空间。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述评

    关于刊出文章版权、相关费用以及作者权益问题的说明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
    97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社区筛查专家共识

    李筱荣黎晓新许迅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早期筛查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的有效手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中提出的重点关注的慢病之一。建立高效实用的社区筛查模式是完成早期筛查的有力保障。规范筛查手段、筛查人员职责、设备配置、转诊条件、筛查可持续化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我国眼底病及相关领域专家通过认真、全面、充分讨论达成共识性意见,以期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社区筛查模式、提高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率提供更多参考。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社区筛查组织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眼底病杂志》征订启事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
    10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社区筛查专家共识》解读

    刘巨平许迅李筱荣
    10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中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列为重点关注的慢病之一。早期筛查是降低DR致盲的有效措施之一。建立高效实用的社区筛查模式是完成早期筛查的有力保障。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牵头制定了适合目前国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社区筛查专家共识》,以指导和推动我国DR社区筛查工作的进一步提升。该共识就目前国内DR流行趋势、筛查的必要性、人工智能阅片的作用、筛查流程和质量控制做了详尽的规范。现针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同时再次重申DR社区筛查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筛查中不同部门的职责,最后对DR社区筛查的可持续性给出建议。希望通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社区筛查专家共识》和解读内容提升我国DR的筛查率,降低DR致盲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社区筛查可持续性共识解读

    血细胞相关炎症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北辰眼病研究

    徐舒展高飞陈丽梅苗小霞...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血细胞相关炎症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进行的北辰眼病研究Ⅰ期数据纳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常规全身和眼部检查及实验室血细胞相关指标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检查,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DR诊断及分型参照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进行。单眼或双眼DR均定义为DR患者。根据是否患有糖尿病及DR,将受检者分为非糖尿病组、糖尿病无DR组、DR组。定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分类变量比较采用x2检验。逐步调整变量,构建未经调整的单变量模型以及调整不同参数后的模型Ⅰ、Ⅱ、Ⅲ。不同模型下MPV、PDW、NLR、PLR与DR的相关性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不同模型对DR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招募受检者3 328名。其中,男性 1 121 名(33。68%,1 121/3 328),女性2 207名(66。32%,2 207/3 328);年龄61。84(6。05)岁。非糖尿病组、糖尿病无DR组、DR组分别为2 679、476、173名。三组受检者MPV、P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5。98、1。94,P=0。051、0。379);但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无DR组比较,DR组PDW、NLR呈上升趋势。完全调整相关因素的模型Ⅲ中,非糖尿病组与DR组[比值比(OR)=1。440,95%可信区间(CI)1。087~1。920,P=0。041]、糖尿病无DR组与DR组(OR=1。990,95%CI 1。440~2。749,P<0。001),NLR均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的模型Ⅲ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751(95%CI 0。706~0。796,P<0。001),最佳截断值为0。390,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4。3%、64。8%。结论 与非糖尿病、糖尿病无DR受检者比较,DR组患者NLR显著增高;NLR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危险因素

    关于本刊财务收支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管理规定及注意事项说明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
    115页

    糖尿病黄斑缺血患者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定量分析

    刘长颖李玲娜高美子赵旭峥...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糖尿病黄斑缺血(DMI)患眼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23年1~7月于唐山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DMI患者23例31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4例23只眼,女性9例8只眼;年龄(59。5±4。6)岁。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小组制定的DMI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DMI组、中度DMI组、重度DMI组,分别为8、12、11只眼。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1 mm范围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P)的血流密度(VD)、灌注面积(FA)、小血管VD(SVD),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VD、FA以及外层视网膜、脉络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对比观察不同程度DMI组患眼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H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DMI严重程度与GCC、外层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以及内层视网膜VD、FA和SVP的VD、SVD、FA的相关性。结果 轻度DMI组、中度DMI组、重度DMI组患眼GCC(F=70。670)、外层视网膜厚度(H=12。393),视网膜SVP的VD(F=105。506)、SVD(H=25。300)、FA(F=107。655),内层视网膜VD(H=24。098)、FA(H=25。3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441,P>0。05)。组间两两比较:GCC厚度和SVP的VD、SVD、FA以及内层视网膜VD: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中度DMI组与轻度D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层视网膜厚度: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层视网膜FA: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轻度D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CC(r,=-0。918)、外层视网膜厚度(rs=-0。448)以及内层视网膜VD(rs=-0。894)、FA(rs=-0。918),视网膜SVP的VD(rs=-0。919)、SVD(rs=-0。924)、FA(r,=-0。939)均与DMI程度呈负相关(P<0。05);脉络膜厚度与DMI程度无相关性(r,=-0。081,P>0。05)。结论 不同程度DMI患眼GCC、外层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以及视网膜SVP的VD、SVD、FA和内层视网膜VD、FA降低,且除脉络膜厚度外,均与DMI程度呈负相关。

    糖尿病黄斑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光相干断层扫描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黄斑结构微血管病变

    关于图表的要求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
    121页

    视网膜下注射阿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疗效的初步研究

    余晓刘腾邹玉凌毛子清...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视网膜下注射阿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2022年1~6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LVCT)、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计算脉络膜血管指数(CVI)。18例18只眼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年龄(64。22±3。86)岁;病程(5。22±1。80)年。既往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7。72±1。36)次。患眼logMAR BCVA为 1。28±0。25;SFCT、CRT、LVCT及PED高度分别为(436。56± 9。80)、(432。44±44。29)、(283。78±27。10)、(342。44±50。18)μm,CVI为0。65±0。01。所有患眼均给予1次视网膜下注射40 mg/ml阿柏西普0。05 ml(含阿柏西普2。0 mg)治疗。根据治疗后OCT、BCVA结果将病变分为活动型及静止型。活动型病变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治疗,剂量同前;静止型病变,随访观察。治疗后1~3、6、9、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LVCT、CRT、SFCT、PED高度、CVI、视网膜层间积液或视网膜下液、病灶消退率以及注药次数、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BCVA、SFCT、CRT、LVCT、PED高度、CVI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18只眼共接受视网膜下和(或)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1。61±0。85)(1~4)次。末次随访时,息肉样病灶消退4只眼;PED消失1只眼。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BCVA(F=50。298)逐渐提高,CRT(F=25。220)、PED高度(F=144。16)、SFCT(F=69。77)、LVCT(F=136。69)、CVI(F=72。70)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发生黄斑裂孔1只眼,治疗后3个月裂孔自行闭合。治疗中及治疗后所有患眼均未发生视网膜撕裂、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玻璃体积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视网膜下注射阿柏西普治疗难治性PCV安全、有效。

    视网膜下注射难治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阿柏西普超精微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