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眼底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眼底病杂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华眼底病杂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黎晓新

双月刊

1005-1015

coretina@163.com

028-85422535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国学巷37号

中华眼底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JICST)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国内外数据库收录;以传播视网膜、葡萄膜、玻璃体、视神经疾病等学科专业临床与基础研究最新成果为己任,推动眼底病事业进步,做眼底病同仁的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新概念:定义与发病机制

    惠延年
    17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十多年来眼底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的巨大进步,临床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AMD已定义为一种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进行性神经变性性疾病,其特征是RPE下或视网膜下的细胞外沉积,包括玻璃膜疣、基底线状与板状沉积,以及视网膜下玻璃膜疣样沉积,可演变为视网膜、RPE和脉络膜萎缩以及脉络膜和(或)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形成。尽管近年在AMD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AMD仍是老年人盲和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AMD是多因素疾病,涉及遗传与环境因素,包括衰老、高脂餐、心血管病等增加AMD易感性。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炎症过程(补体通路失调、炎性小体激活)、内源性(如光氧化)和外源性视网膜氧化损伤、与年龄相关的代谢损害(线粒体、自噬和内质网应激),尤其衰老的RPE自噬功能障碍和局部炎症导致细胞外沉积、细胞死亡和AMD。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将为AMD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发病机制细胞外沉积述评

    中国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诊疗路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赵明威黎晓新...
    175-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及眼内糖皮质激素缓释剂等药物的出现,使RVO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取得了显著提升。尽管如此,在我国不同地区和各级医院中,RVO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大多基于各自的经验累积,且眼科医生对RVO早期干预的认识及其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亟需一套规范化的临床诊疗路径。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经过系统深入的文献调研和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实情,共同起草了《中国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诊疗路径专家共识》草案。经核心专家组多次审议修订后,最终完成了该共识的定稿。此共识按照RVO的定义与分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初诊病情评估、诊疗路径共识以及复诊病情评估和随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眼科专科医师和眼科全科医师提供易于理解并掌握的实用指导。本共识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与现有的诊断治疗条件,对RVO的临床诊疗实践提出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性建议,旨在满足大部分患者的诊治需求。临床医生在运用本共识指导实践时,应当兼顾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结合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患者的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实施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从而满足广大RVO患者多元化的诊疗需求。

    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路径专家共识

    《中国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诊疗路径专家共识》解读

    苗恒黎晓新赵明威
    186-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我国导致视功能严重丧失的常见眼底血管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多种新兴的影像学技术和新药的出现,不但深化了对该病自然病程的认识,也改变了该病传统上以视网膜激光光凝为金标准的治疗模式,进而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视功能预后。但目前我国各地区各层级医院对RVO的诊断和治疗仍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主,各地眼科医师对RVO的干预意识与知识的普及率仍有待提高,需要规范化的临床诊疗路径以满足大部分患者的诊治需求。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牵头,在综合国内外现有循证证据的基础上,遵循共识制定的原则,编纂了《中国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诊疗路径专家共识》一文,系统全面地阐述了RVO的规范化诊疗路径。针对该共识中的要点进行解读,有助于突显其中的核心要点和思想,提高各级眼科医师对RVO诊治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路径共识解读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视网膜动脉夹角变化与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项子怡毛剑波王勤美张正熙...
    190-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特发性视网膜前膜(ERM)患眼视网膜动脉角的改变,初步分析动脉角与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ERM分级、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横断面临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检查确诊的单眼特发性ERM(IERM)患者187例187只眼(IERM组)纳入研究。将患者对侧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谱域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谱域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参照文献中心凹内层异位的分级标准将ERM分为1~4级,分别为42、45、62、38只眼,并据此将IERM组再分为1级组、2级组、3级组、4级组。应用Image J软件在彩色眼底像上测量视网膜动脉角及1/2视网膜动脉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CVA与动脉角、1/2动脉角、CMT、FAZ面积、AL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ERM组患眼BCVA降低(t=9。727)、CMT增厚(t=12。452),FAZ面积缩小(t=-14。329)以及动脉角(t=-9。165)、1/2动脉角(t=-9。549)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IERM分级增大,动脉角、1/2动脉角显著减小(F=21。763、12。515,P<0。001)。其中,1级组与2级组动脉角及1/2动脉角、2级组与3级组1/2动脉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组间动脉角、1/2动脉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ERM组不同分级亚组间CMT、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组与4级组之间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组间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动脉角减小(P=0。013)、CMT增厚(P<0。001)与BCVA降低相关。结论 与健康眼比较,随ERM分级增大,动脉角显著减小;动脉角减小与IERM患眼视力降低相关。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视网膜动脉角度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中心凹内层异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致黄斑囊样变性的临床观察

    郑志坤康文伟杨怡李娟娟...
    196-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继发黄斑囊样变性(CMD)患眼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2月至2023年6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CSC继发CMD患者9例15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3。67±3。83)岁。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6、3例。患眼视力0。02~0。1,均不能矫正。视力下降、眼前阴影遮挡感持续时间>1年。行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8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散瞳后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眼底自发荧光(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多波长炫彩成像(MC)检查。行半剂量PDT治疗者随访观察至治疗后3个月;未行治疗者随访观察至首诊后2年。结果 所有患眼黄斑区反光减弱或消失,其中可见黄斑区异常色素沉着12只眼。IR检查,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区弥漫性斑片样弱荧光,周边散在点状强荧光。眼底AF检查,黄斑区盘状弱AF,中间及边缘可见散在少量强AF,其中可见黄斑区向下分布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轨迹7只眼。MC检查,所有患眼后极部黄斑区绿色信号不均匀呈斑驳样改变。FFA检查,15只眼中,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素渗漏8只眼,表现为弥漫透见荧光所致强荧光;其内可见少量活动性荧光素渗漏7只眼。OCT检查,所有患眼可见数个大小不一的囊腔,RPE不同程度萎缩,其中可见RPE细胞代偿的隆起病灶及视网膜外层管状结构6只眼;CMD与活动性荧光素渗漏并存的7只眼,可见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征。所有患眼均可见脉络膜肥厚,大血管层扩张明显,挤压中血管层及毛细血管层。行半剂量PDT治疗的8只眼中,治疗后3个月时,治疗无效6只眼;治疗有效2只眼。未行半剂量PDT治疗的7只眼,随访2年时,CMD结构无明显改善;随病程延长,视力呈下降趋势。结论 CMD多见于病程较长的cCSC,其对视力影响显著且预后不良;眼底彩色照相显示后极部黄斑区反光减弱或消失,可合并黄斑异常色素沉着。IR、眼底AF检查均可见黄斑区不均匀的强弱荧光。MC检查可见黄斑区绿色信号不均匀。FFA检查表现为弥漫透见荧光所致强荧光,合并活动性病灶可见荧光素渗漏。OCT检查可见多个小囊腔或囊腔之间连接断裂消失融合、RPE不同程度萎缩。

    黄斑囊样变性黄斑囊样水肿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模式影像光动力疗法

    青光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血压及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林娜邓卫东李波王艳歌...
    20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青光眼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血压、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青光眼患者100例100只眼(青光眼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10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根据视野平均缺损值将青光眼组患者再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分别为38、32、30例。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受检眼黄斑区3mm×3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黄斑中心凹3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2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1mm的中心凹区,1~3mm的旁中心凹区。测量黄斑区3 mm范围内鼻侧、颞侧、下方、上方象限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的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肱动脉处血压。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r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血压、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青光眼组患眼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以及下方、上方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均降低;随病变程度加重,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亦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青光眼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且随病变程度加重,收缩压、舒张压亦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青光眼组患眼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以及下方、上方黄斑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对应区域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与血压呈负相关(P<0。05)。结论 青光眼患眼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以及下方、上方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对应区域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与血压呈负相关。

    青光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血压视网膜厚度相关性分析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指南共识类文章撰写与发表的推荐规范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207页

    骨形成蛋白4调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迁移

    李文博曹靖靖庄彤彤王晴...
    208-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氧化应激条件下骨形成蛋白4(BMP4)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RPE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分为正常组、单纯4-羟基壬烯醛(HNE)组(4-HNE组)、4-HNE+空白对照组(4-HNE+NC组)、4-HNE+小干扰BMP4组(4-HNE+siBMP4组)。噻唑蓝比色法检测4-HNE对RPE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测定4-HNE、BMP4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中BMP4的表达;荧光显微镜拍照观察siBMP4转染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氧(MitoSOX)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内EMT标志物钙粘蛋白E(E-cadherin)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on)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4-HNE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19、24。469,P<0。05);细胞内BMP4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41,P<0。05);BMP4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163、37。163,P<0。05)。转染siBMP4 24 h后,RPE细胞中BMP4转染效率>90%。与4-HNE组、4-HNE+NC组比较,正常组、4-HNE+siBMP4组细胞内BMP4蛋白(F=27。241)、mRNA(F=36。943)相对表达量、细胞迁移率(F=46。723)、MitoSOX水平(F=39。721)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显著增多,间充质标志物Fibronection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722、45。153,P<0。05)。结论 氧化应激条件下BMP4抑制RPE增殖和迁移;BMP4参与诱导RPE细胞的EMT过程。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骨形成蛋白4上皮-间充质转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细胞增殖细胞迁移活性氧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发表后撤稿的推荐规范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214页

    基于循证医学方法对眼底病专病生物样本库建设的分析与启示

    古秋梅陈正举陆方
    215-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眼底病专病生物样本库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方案及实施办法。方法 循证医学研究。以"生物样本库"、"专病库"、"眼病"、"眼底病"、"Disease-specific biobank"、"Biobank"、"Eye disease"、"Construction"、"Fundus disease"为中英文检索词,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中国知网和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3年10月与专病生物样本库建设相关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共纳入23篇文献,其中中文、英文文献分别为11、12篇,涉及23个机构。专病生物样本库:建设时间:国外较国内稍早。规模:国内外均存在<1、1~10、>10万份的专病库,其中眼病专病库存量<1万份;均以肿瘤类疾病居多;均由实体库和信息库组成;样本库建设均要求伦理委员会申报备案;均设有专职人员;均建立有信息管理系统;质控体系上均制定了样本采集至入库的标准操作流程;均能有效支撑科研项目。推进资源共享:国内较国外欠缺。结合实际经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样本库对眼底病专病生物样本库的建设进行了完善,分别制定了门诊和手术室样本采集流程,对于眼科特有的样本,包括玻璃体液、视网膜增生膜、房水、泪液等均制定了标准操作流程,以确保样本质量。结论 建立眼底病专病样本库可促进眼底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推进转化医学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科发展。

    生物样本库专病库眼底病循证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