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眼底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眼底病杂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华眼底病杂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黎晓新

双月刊

1005-1015

coretina@163.com

028-85422535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国学巷37号

中华眼底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JICST)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国内外数据库收录;以传播视网膜、葡萄膜、玻璃体、视神经疾病等学科专业临床与基础研究最新成果为己任,推动眼底病事业进步,做眼底病同仁的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脉络膜症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

    韩筱煦睢瑞芳
    495-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脉络膜症(CHM)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致盲性眼病。由CHM基因致病性变异引起,呈现X连锁隐性遗传的特征。男性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夜盲、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中年即可失明。女性携带者虽多症状轻微,但了解其临床特征对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家庭的遗传咨询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各地区、各层级眼科医师对CHM的识别率及确诊率仍有待提高,需要规范化的临床诊疗路径以满足患者的诊治需求,由中国眼遗传病诊疗小组、中国眼科遗传联盟牵头,在综合国内外现有循证证据的基础上,编纂了《无脉络膜症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系统全面地阐述了CHM的规范化临床诊疗路径。针对该共识中的要点进行解读,有助于突显其中的核心要点和思想,提高各级眼科医师对CHM诊治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无脉络膜症CHM基因变异遗传性眼病共识解读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指南共识类文章撰写与发表的推荐规范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499页

    关于杂志及文稿政治质量要求的说明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
    499页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视网膜静脉阻塞中侧支循环的观察

    包郑伊琳康文伟杨怡李娟娟...
    500-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侧支循环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360例36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7例157只眼,女性203例203只眼;年龄(61。0±5。9)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为3d~6个月。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BRVO)、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分别为67、187、106只眼;合并黄斑水肿210只眼。合并黄斑水肿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患眼均行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视网膜侧支循环的发生率、部位、形态特点、形成时间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将从视盘发出呈血管袢样的血管在视盘走形一段后回到视盘的短路循环定义为视盘睫状血管短路型侧支循环。结果 病程1周时,MBRVO、BRVO患眼部分侧支循环已建立;1~2个月时,已建立较为丰富而稳定的侧支循环。病程2~3个月时,CRVO患眼视盘睫状血管短路型侧支循环逐渐形成。病程6个月时,MBRVO者67只眼中,侧支循环建立36只眼(53。7%,36/67);BRVO者187只眼均观察到侧支循环(100。0%,187/187);CRVO者106只眼中,视盘侧支循环建立29只眼(18。1%,29/106)。MBRVO者中建立侧支循环的36只眼,其侧支循环均建立于阻塞区域和非阻塞区域之间的垂直水平缝处。BRVO者187只眼中,侧支循环建立于阻塞区域和非阻塞区域之间的垂直水平缝处102只眼;阻塞最中央逐级搭桥至正常血管上的侧支循环54只眼;通过鼻侧与颞侧建立侧支循环19只眼;通过中心凹建立的侧支循环12只眼。其形态表现为平直走形、螺旋状纡曲和花簇状。CRVO建立侧支循环的29只眼,均为视盘睫状血管短路型侧支循环。行抗VEGF药物治疗的210只眼中,侧支循环建立160只眼。其中,MBRVO 32只眼(62。0%,32/63);BRVO 119只眼(100。0%,119/119);CRVO 9只眼(32。1%,9/28)。结论 MBRVO、BRVO、CRVO侧支循环发生率分别为53。7%、100。0%、18。1%,其形态多样,形成时间多为病程2个月左右。抗VEGF药物治疗未抑制侧支循环的建立。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视网膜静脉阻塞侧支循环

    MP-3微视野计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何欣耘关海东李自杨黄小勇...
    506-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微视野特征,初步探讨其在LHON诊断及治疗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5月至2022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LHON患者13例25只眼(患病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18只眼,女性4例7只眼;初诊时年龄15。0(10。0,57。0)岁。选取健康志愿者10例19只眼作为正常组,其中男性7例13只眼,女性3例6只眼;初诊时年龄22。0(6。0,46。0)岁。根据初诊时病程,将患病组患眼再分为无症状组(携带者)、亚急性组(<6个月)、动态组(6~12个月)、慢性组(>12个月),分别为7、6、5、7只眼。所有受检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MP-3微视野计行微视野检查,记录受检眼中心、上方、颞侧、下方、鼻侧5个区域的平均光敏感度(MS)值。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患病组患眼中心、上方、颞侧、下方、鼻侧M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629、-4。906、-5。630、-5。631、-5。227,P<0。05)。不同病程组患眼不同区域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2。296、11。583、10。110、12。994、8。663,P<0。05)。组间两两比较,无症状组与亚急性组,logMARBCVA、中心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007);亚急性组与动态组,颞侧、下方、上方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17、0。018);动态组与慢性组,上方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23只眼中,4只眼接受艾地苯醌治疗后视野缺损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 LHON患者早期中心视野缺损,逐渐向颞侧、下方、上方进展,以颞侧、下方为重;病程6~12个月时视野缺损达到稳定水平。MP-3微视野计可以协助早期诊断LHON,并为疗效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微视野平均光敏感度早期诊断

    《中华眼底病杂志》第九届编委会会议在无锡召开,共谋未来发展策略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
    511页

    眼内液检测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继发视网膜脱离的预测作用

    赵玥汤凌云姚进蒋沁...
    512-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眼内液检测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继发视网膜脱离(RD)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ARN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RD,将患者分为发生RD组(A组)、未发生RD组(B组),分别为18例18只眼、22例22只眼。患者均在确诊后行玻璃体腔注射20 mg/ml更昔洛韦0。1 ml(含更昔洛韦2 mg)治疗,2~3次/周。首次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前抽取前房水,检测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浓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中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载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并分析房水中炎性细胞因子以及HSV-DNA、VZV-DNA载量预测ARN患者发生R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评判其预测价值。结果 A组18只眼、B组22只眼中,感染VZV、HSV分别为16、2只眼和21、1只眼。两组患眼房水VZV-DNA、HSV-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2,P<0。001)。与B组比较,A组患眼房水中VEGF(Z=-3。996)、BFGF(Z=-2。430)、IL-6(Z=-3。303)、IL-8(Z=-3。480)、IL-10(Z=-3。409)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CAM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54,P=0。957)。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EGF、病毒载量、IL-10、IL-8、IL-6、BFGF预测ARN发生RD的AUC分别为0。871、0。848、0。828、0。823、0。806、0。737;VEGF、IL-10、IL-8、IL-6、BFGF联合预测ARN发生RD的AUC为0。924。最佳截断值:病毒载量为0。40×106拷贝/ml,IL-10、IL-8、IL-6分别为50。65、1 695。50、6 634。00 pg/ml。结论 房水病毒载量以及细胞因子单独或联合对ARN发生R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视网膜脱离房水病毒核酸细胞因子

    遵章守纪,共同担当,杜绝与论文发表有关的学术不端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
    517页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517页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网膜眼底图像的渗出分割方法研究

    邓健志郭永平周越菡熊彬...
    518-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深度学习方法自动分割彩色眼底图像上糖尿病患者视网膜渗出特征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研究。基于印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图像数据集(IDRID)模型的U型网络,将深度残差卷积引入到编码和解码阶段,使其能够有效提取渗出深度特征,解决过拟合和特征干扰问题,同时提升模型的特征表达能力和轻量化性能。此外,通过引入改进的上下文提取模块,使模型能捕捉更广泛的特征信息,增强对视网膜病灶的感知能力,尤其是提升捕捉微小细节和模糊边缘的能力。最后,引入卷积三重注意力机制,使模型能自动学习特征权重,关注重要特征,并从多个尺度提取有益信息。通过查准率、查全率、Dice系数、准确率和灵敏度来评估模型对彩色眼底图像上糖尿病患者自动视网膜渗出特征的检测与分割能力。结果 应用本文研究方法后,改进模型在IDRID数据集上的查准率、查全率、相似系数、准确率、灵敏度、分别达到81。56%、99。54%、69。32%、65。36%、78。33%。与原始模型相比,改进模型的查准率和Dice系数分别提升了2。35%和3。35%。结论 基于U型网络的分割方法能自动检测并分割出糖尿病患者眼底图像的视网膜渗出特征,对于辅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眼底渗出分割U型网络残差结构上下文提取卷积三重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