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高润霖

周刊

0376-2491

nmjc@cma.org.cn

010-85158201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医学杂志/Journal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华医学会会刊,是综合性医学学术周刊,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医学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信息情报部门所列的核心期刊。辟有述评、专家论坛、医药卫生策略探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讲座、医学动态 、疑难病例析评、循征病例报告、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专题笔谈、心理与疾病、国内外学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药与临床、临床医学影像、读者来信等栏目。刊物面向国内外全体临床医师,各级医院的医护及医疗技术与管理人员,是广大医务人员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研究动态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早期干预

    林华吕厚晨唐佩福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骨折,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诊治率低的特点。目前,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干预的主要问题在于医师(尤其是骨科医师)缺乏对疾病本身病理变化的正确认识。积极的手术治疗十分重要,但无法根本解决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迟缓和再骨折发生的严重后果,早期促成骨治疗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预防术后内植物移位,减少再骨折发生。本文强调积极面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正确认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理变化;全面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早期干预。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促骨形成类药物早期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新药研发展望

    李梅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快速攀升,其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我国强有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种类十分不足,难以遏制疾病日益增长的流行趋势。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键病理机制是骨稳态失衡,需要不断深入研究骨骼细胞生物学、骨稳态的重要调控通路,以及骨骼-肌肉-血管-免疫-神经-肠道菌群等构成的骨稳态调控网络,以寻找新药研发的关键靶点,研发更多有效药物,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改善骨强度,降低骨折风险,为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骨质疏松骨稳态失衡新型靶向治疗药物

    《中华医学杂志》启用新版远程投审稿服务平台

    9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各种钙磷代谢异常疾病诊治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陶蓓孙立昊杨毓莹赵红燕...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诊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各种钙磷代谢异常疾病时,有几个关键点需要重视: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要排除继发性因素;了解各种钙剂和抗骨质疏松药物特性,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能预见到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后对机体钙磷代谢所带来的变化。本文就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各种钙磷代谢异常疾病诊治中的上述几个关键问题进行阐述,强调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各种钙磷代谢异常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标准、合理用药和注意事项,以全局思维提高疾病诊治水平。

    骨质疏松钙磷代谢诊断治疗

    骨衰老标志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的参考价值

    张睿智刘功稳林华徐又佳...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体骨骼过了成熟期后,会随着年龄增加出现骨量减少、骨小梁结构异常、骨脆性增加等骨衰老改变。近些年,伴随着衰老研究发展,骨衰老标志物研究成果十分丰富。那么,作为与增龄相关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也是隶属于骨衰老的改变,所以,本文将梳理衰老、骨衰老标志物、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分析相互关联、部分研究进展,提出在骨质疏松症研究范畴借鉴"骨衰老标志物"研究相应成果,将骨衰老标志物、骨质疏松症有机结合,围绕"衰老→骨衰老→骨质疏松症"长轴共同探讨相关问题,为骨质疏松症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骨质疏松骨衰老标志物参考研究意义

    成人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5版)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朱明炜杨桦王新颖...
    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肠功能障碍为临床常见病症,因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异常,导致营养素、水、电解质等吸收能力下降,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营养干预。为进一步规范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医学营养治疗,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基于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围绕以下主题进行阐述: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医学营养治疗的标准流程、肠内及肠外营养应用时机及方式、特殊疾病状态下的胃肠功能障碍的营养干预方式等,最终形成29个问题、58条推荐意见,旨在为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医学营养治疗规范应用提供参考。

    胃肠疾病成人患者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临床指南

    肩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

    宋继东樊立宏
    47页

    不同颈椎活动度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截骨术后的最佳矢状面平衡研究

    陆景顺钱邦平邱勇王斌...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颈椎活动度下的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截骨术(PSO)后最佳矢状面平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11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单节段PSO治疗的6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6例,年龄(34。2±9。2)岁。测量术前颈椎活动度(CROM)及术前、术后第10天、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后凸角(GK)、C7矢状面平衡(C7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脊柱骶骨角(SSA)、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和颌眉角(CBVA)。记录所有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术前CROM将患者分为颈椎活动良好组(CROM>20°,Ⅰ组)和颈椎强直组(CROM≤20°,Ⅱ组),再结合末次随访时C7SVA将患者进一步分为4 组:Ⅰ A 组,CROM>20°,C7SVA<50 mm;Ⅰ B 组,CROM>20°,C7SVA≥50 mm;Ⅱ A 组,CROM≤20°,C7SVA<50 mm;ⅡB组,CROM≤20°,C7SVA≥50 mm。比较不同组间基线资料、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指标的差异,探讨不同CROM下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PSO后最佳矢状面平衡。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31。0±10。2)个月。65例患者,Ⅰ组31例,其中Ⅰ A组16例,Ⅰ B组15例;Ⅱ组34例,其中Ⅱ A组18例,ⅡB组16例。ⅠA和ⅠB组、ⅡA和Ⅱ B组间年龄、性别、截骨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 A与 Ⅰ B 间比较,除C7SVA外[(14。3±27。6)mm 比(80。3±24。1)mm,P<0。001],其余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Ⅰ A组ODI和VAS评分低于Ⅰ B组[分别为(7。1±6。2)分比(13。3±7。0)分和(0。9±0。9)分比(1。9±1。3)分](均P<0。05)。与Ⅱ A组比较,Ⅱ B组术前、术后第10天及末次随访时PT均较大,且末次随访时SSA与CBVA也大于Ⅱ A组(均P<0。05)。末次随访时,Ⅱ B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 ⅡA组[ODI:(12。6±10。7)分比(22。9±12。5)分;VAS:(1。2±1。6)分比(2。8±2。0)分](均P<0。05)。Ⅰ A组并发症为1例随访期间断棒,ⅠB组2例术中截骨椎脱位和2例术中硬脊膜撕裂。ⅡA组1例断棒和1例术中不良置钉,ⅡB组2例术后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和2例术中截骨椎脱位。结论 对于颈椎活动良好的AS患者,术后C7SVA<50 mm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而颈椎活动受限的AS患者,矫形后C7SVA≥50 mm是更好的选择。

    脊柱炎,强直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颈椎活动度矢状面平衡

    磁共振T2mapping序列在盂肱关节早期软骨损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徐奋玲田兆荣田博龚瑞...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T2mapping序列定量评估盂肱关节早期软骨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因肩关节疼痛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肩关节磁共振常规序列及T2mapping序列扫描的患者92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冈上肌腱损伤程度将患者分为肌腱炎组、部分撕裂组、完全撕裂组。另选择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25位,作为对照组。两名医师分别在磁共振T2mapping序列上将盂肱关节软骨分为上、中、下亚区,并测量各亚区的T2值。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对照组与病例组不同亚区T2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不同亚区T2值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观察关节软骨不同亚区T2值与冈上肌腱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男44例,女48例,年龄38~60(51。4±5。8)岁;肌腱炎组32例,部分撕裂组33例,完全撕裂组27例。对照组男11位,女14位,年龄40~54(49。1±3。9)岁。病例组盂肱关节软骨上、中、下亚区的T2值分别为(37。8±4。9)、(39。1±5。9)、(42。1±5。1)ms,均高于对照组的(29。4±3。3)、(31。7±5。0)、(36。3±6。2)ms(均P<0。001)。冈上肌腱完全撕裂组盂肱关节软骨的上、中、下亚区T2值(40。2±5。7)、(41。2±5。4)、(43。4±4。1)ms,均高干部分撕裂组[(38。2±4。3)、(38。9±6。5)、(43。1±5。1)ms],亦高于肌腱炎组[(35。0±3。2)、(37。7±5。0)、(40。1±4。5)ms]和健康对照组[(29。4±3。3)、(31。7±5。0)、(36。3±6。2)ms](均P<0。001)。肌腱炎组、部分撕裂组关节软骨不同亚区之间T2值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完全撕裂组上、中、下亚区之间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关节软骨上、中、下亚区T2值与冈上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693、0。515、0。449,均P<0。001)。结论 磁共振T2mapping序列能定量评估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冈上肌腱损伤程度与盂肱关节软骨损伤呈正相关。

    冈上肌腱磁共振T2mapping盂肱关节软骨早期软骨损伤定量评估

    《中华医学杂志》2021年起全面启动"开放阅读"

    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