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尚红

月刊

1009-9158

cjlm@cma.org.cn

010-85158273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8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主要读者群是广大中高级检验医学技术人员、医学实验室科研人员和临床各科医师。作为我国检验医学领域专业人员发表研究成果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已经连续7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入围“中国期刊方阵”期刊,并多次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主要栏目包括:述评、综述、血液与体液学、临床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分子诊断、实验室质量管理、试剂与仪器评价、经验与技术交流、病例报告、读者来信、专题笔谈等。特色栏目有展望、对话、临床病例(理)研究、继续教育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酸碱稀释剂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全血19种元素的影响

    孙琦鲍珊丁亮陆一夫...
    428-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直接稀释法的酸性或碱性稀释剂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量全血多种元素结果的影响,探讨2种稀释剂是否在元素测定结果上存在相互替代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2018年8月份收集到的162份人全血样本,使用不同的稀释剂将全血样本进行稀释后离心,使用ICP-MS测定样本上清液.分别对使用酸性稀释剂(0.1%硝酸+0.01%曲拉通溶液)和碱性稀释剂(0.05%正丁醇+0.01%曲拉通+5%氢氧化铵溶液)的2种前处理方法进行方法学特性评估,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2种稀释剂测定的全血中19种元素结果的相关性,通过Passing-Bablok线性回归和Bland-Altman图评估162个全血样本中19种元素使用2种稀释剂的测定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使用2种稀释剂的19种元素方法学技术指标数据良好,19种元素使用酸性稀释剂定量限范围为0.1~15.8 μg/L;碱性稀释剂定量限范围为0.3~19.2 μg/L,19种元素酸、碱稀释剂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均≥0.995,除锶、镉、锡、铊外的元素回收率范围均在80%~120%,所有元素在酸性、碱性稀释剂的批内、批间的总变异系数范围为0.5%~12.4%.2种稀释剂对铬、锰、钴、锌、铜、砷、硒、锶、钼、银、镉、锑、钡、汞、铅测定值的相关性较强(R2均>0.8),钒、镍、锡、铊相关性较弱(R2均<0.8).钒、镉、锡、钡、汞的斜率95%置信区间<1.铬、镍、砷、银、钡、汞,截距95%置信区间包含0点.Bland-Altman图显示,钒、铬、砷、锶、银、镉、锡、汞使用酸性和碱性稀释剂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不同元素之间使用2种稀释剂测定的均值结果存在差异,无法完全替代.

    稀释剂酸类碱类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基于CRISPR技术构建发光噬菌体及其在大肠埃希菌鉴定中的应用

    李民伟颜菁李航逸郝治云...
    437-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针对大肠埃希菌的重组发光噬菌体(HT7),并评估其对大肠埃希菌的鉴定能力.方法 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构建小向导RNA表达质粒pCRISPR-sg(1~10)和PFN-1000同源重组质粒菌株,并用双层平板筛选切割效率最高的小向导RNA(sgRNA);采用同源重组与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RISPR)系统联合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将Nanoluc萤光素酶基因整合人T7噬菌体10A基因下游的非编码区,并成功构建发光噬菌体HT7;通过噬菌斑实验和液体扩增实验评估HT7噬菌体与T7噬菌体生物特性差异;此外用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临床采集分离的51株大肠埃希菌、20株肺炎克雷伯菌、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屎肠球菌、5株粪肠球菌、3株鲍曼不动杆菌和1株铜绿假单胞菌评估HT7噬菌体的检测专一性和检出限.结果 构建的10个CRISPR靶向切割系统中,sgRNA8靶标的切割效率最高,成斑效率为0.18;噬菌体经pCas9/pCRISPR/PFN-1000 3质粒系统3轮重组筛选后,PCR验证均为2 798 bp的重组噬菌体条带,说明成功构建了 HT7噬菌体.重组噬菌体在裂解效率(P<0.001)、一步生长曲线(P=0.001)、感染复数(P=0.031)的生物特性分析中,均有显著差异,裂解暴发点和对数生长节点均延长了 10 min,最佳感染复数为0.1;临床样本测试,可识别裂解6株大肠埃希菌,其余菌株均不裂解,4.5h内可检出低于10 CFU/ml的病原菌.结论 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效的噬菌体基因编辑系统,并成功构建发光噬菌体HT7,该噬菌体在4.5 h内能特异性检测出低于10 CFU/ml的大肠埃希菌,且对其他菌株无裂解作用,显示出良好的检测专一性和低检出限.

    细菌噬菌体基因编辑大肠杆菌萤光素酶类同源重组

    肠道菌群联合血清肿瘤相关物质在鉴别诊断近端结肠癌中的应用

    黄天臣韩晓东张勇李衎...
    44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肠道菌群的差异以及特征菌联合肿瘤标志物在近端结肠癌中的鉴别效能.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在安阳市肿瘤医院普外科确诊的结直肠癌(CRC)85例和结直肠腺瘤(CRA)患者8例,根据原发部位CRC又分为近端结肠癌组(PC)22例、远端结肠癌组(DC)15例和直肠癌组(RC)48例.肠道准备前采集患者血液和粪便样本分别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和16S rDNA基因测序.采用SPSS(27.0.1)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或x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利用SPSS对肿瘤标志物、特征菌分别进行单独和联合绘制鉴别P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PC组、DC组、RC组和CRA组进行组间比较,糖类抗原125(CA125)、CA72-4以及血清肿瘤相关物质(TA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3,P<0.05;F=3.596,P<0.05;F=5.787,P<0.01).其中 PC 组的 CA125 水平和 CA72-4 水平高于 RC 组[PC 组比 RC 组,(36.84±6.30)kU/L 比(12.73±4.21)kU/L,P<0.01;PC 组比 RC 组,(45.56± 10.86)kU/L 比(3.30±7.63)kU/L,P<0.01],PC 组的 TAM 水平高于 RC 组和 CRA 组[PC 组比 RC组,(124.84±5.19)U/ml 比(102.44±3.63)U/ml,P<0.001;PC 组比 CRA 组,(124.84±5.19)U/ml 比(95.39± 8.42)U/ml,P<0.01].LEfSe分析显示PC组的特征菌包括拟杆菌科、奈瑟菌科、梭菌科和螺旋体科等.TAM联合拟杆菌科鉴别诊断PC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45(95%CI 0.747~0.944),敏感度为0.857,特异度为0.815.结论 不同部位CRC以及CRA间的肠道菌群组成具有异质性,肠道菌群联合肿瘤标志物在区分近端结肠癌中具有良好的鉴别效能.

    结直肠肿瘤肠道菌群敏感性与特异性肿瘤标记,生物学

    重度地中海贫血患者接受基因治疗后出现HIV-1核酸检测结果假阳性1例

    钟一帆牛姬飞李越刘静...
    451-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女,11岁,因患重度β型地中海贫血于2022年7月27日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接受细胞与基因治疗(CGT).出院后2次随访检测均发现患者的HIV-1病毒抗原及抗体筛查实验(化学发光法)结果呈阳性,2次HIV-1核酸定量试验病毒载量结果均>5 000拷贝/ml,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20年修订版)》可判定为HIV/AIDS感染.但经深入调查与比对实验发现:该患者HIV-1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系其CGT治疗过程中自体造血干祖细胞基因组整合的慢病毒载体片段与现用HIV-1核酸检测试剂盒检测靶位点存在交叉反应所致,提示在对接受过CGT的人群进行HIV-1核酸检测时,需根据其所用基因工程载体选择合适的、不会引起交叉反应的检测平台.同时建议设计开发专门用于HIV核酸补充试验的采用多靶点不同荧光标记的检测平台,以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假阳性诊断风险.

    HIV-1慢病毒载体基因治疗核酸检测

    DNA甲基化在鼻咽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周志伟钱泰张琼霞温鼎声...
    45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鼻咽癌是一种常见于中国南方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但已有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鼻咽癌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DNA甲基化通过调控肿瘤发生与发展关联基因的转录、蛋白质表达等方式影响鼻咽癌细胞的分裂周期、生长、侵袭和迁移.此外,鼻咽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DNA甲基化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为鼻咽癌的早诊早治与治疗评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临床参考.当前研究表明DNA甲基化检测或可提供一种既简便又高效的鼻咽癌早期筛查手段,同时也可以为无创性筛查方法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鼻咽肿瘤DNA甲基化生物学标记诊断检查服务

    产酸克雷伯菌致病性及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吴云马瑞瑞徐英春刘亚丽...
    460-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酸克雷伯菌是一种重要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成人、儿童、社区或医院获得性感染.其中,产酸克雷伯菌最常引起的疾病是抗生素相关出血性结肠炎(AAHC).此外,它还可引起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血流感染等疾病.目前,关于产酸克雷伯菌致病相关的机制研究较少,其中较为明确的有产细胞毒素Tilivalline和Tilimycin,作为产酸克雷伯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可导致AAHC的发生.考虑到国内关于产酸克雷伯菌的研究较少,本文就产酸克雷伯菌的流行率、致病性及其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希望能提高大家对产酸克雷伯菌的认识,并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克雷伯菌,产酸抗生素相关出血性结肠炎细胞毒素类致病性毒力因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