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项仲平

双月刊

1008-6552

zjcmxb@163.com

0571-86832735

310018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998号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l Communication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传媒学院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办刊目的为: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本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发展传媒事业服务。本刊主要刊登我院教研所涉及有关学科领域和传媒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及教学、教改研究成果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祠堂载体设计之道: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活化更新设计的案例透析

    陈凌广陈子坤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城乡二元结构、 原子化等所引发的公共文化空间供需矛盾,分析其产生矛盾的文化根源,尝试以艺术的方式、 方法解决祠堂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化路径,通过"祠堂载体设计"活化更新的样本采集与内涵拓展,立足"腾笼换鸟",实现功能的优化与整合,提高祠堂载体创新的内生动力,特别是祠堂古戏台载体的设计创新,为学界探索祠堂戏台活化带来了多样化的文化样本,为业界探寻乡村振兴,找到祠堂活化解决问题的路径。文章对钱塘江流域内众多祠堂建筑空间活化案例加以梳理与分析,在结合当地文化资源、 创意产业的背景 下,提出对代表性祠堂空间进行改造实践,因地制宜促进祠堂活化样本的多样性,让先进文化进入农村祠堂,使之成为培育新式农民的孵化器及促进乡村文化价值形成的助推器,从而最终成为实现乡村文化精神成长的摇篮。

    祠堂载体艺术活化乡村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丽江木府空间再造的传播学分析

    王文渊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观的价值在于其通过历史事件所建构和传播的意义。景观既是铭刻族群记忆的媒介,也是增强族群认同的传播符号。景观叙事以延续过去的连续性来重复传播特定的时空价值和行为规范。在历史总体性框架和现代消费语境下,本真性已不再是景观表征体系的必要条件。对景观的再造,往往能以传统发明的方式再造族群神话记忆,进而形成符号意义产生与传播的载体。文章基于对丽江木府的建筑再造与相关历史的梳理,旨在探讨文化遗迹的建构与符号传播对意义再生产关系的启示与隐喻功能。

    丽江木府空间再造景观叙事传播学意义

    "温度"与"距离":播音主持人格化传播探究

    邱蔚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播音主持人格化传播是本体区别于其他的符号化表征。播音与主持人格化传播具有弱人格、泛人格、 强人格化传播的特征。文章从人文主义心理学角度,论证了强人格化传播具有打动人、 引领人的力量,最能体现自我与社会价值;从具身心理学的角度,"温度"与"距离"意识分别可以代表人格传播中的感性力量与理性力量,通过感性与理性两种力量的交互运动所形成的人格化传播统一体是播音员主持人完整人格的最高呈现。这可能是形成"人格魅力"的关键,有利于播音员、 主持人形象建构与保持职业传播力与生命力。

    播音与主持人格化传播"温度""距离"

    媒介技术视阈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引领研究

    曾真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技术作为人与世界、 人与人传播手段,对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介技术的到来,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工作形成极大的挑战,也在更大程度上消解了既有的价值观引领体系。文章首先从媒介技术历时态的角度,对各个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进行梳理,然后重点分析以5G、 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媒介技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形成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关于大学生价值观引领的几点针对性策略。

    媒介技术大学生价值观引领挑战策略

    中国大陆舞台上的田纳西·威廉斯戏剧演出研究

    韩德星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大陆,对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研究之"热"与搬演之"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种失调的现象来看,威廉斯戏剧似乎更适宜阅读和研究,而不适宜搬上中国的舞台。而事实是,他的剧作具有严重的诗化倾向,不但在语言风格上,在故事情节上也常含蓄隐晦,确实给演出及本土化增加了难度,但另一方面,国内的文化语境和戏剧审美取向对威廉斯戏剧中的颓废色彩和异常心理有明显的排斥性,无法合理地接受其"负能量",甚至包括剧作家本人的特殊性向,这些才是中国大陆舞台和观众对其戏剧接受度不高的根本所在。

    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本土化

    从贾宝玉形象看 《红楼梦》 的佛禅境界

    刘晓珍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 中,作者曹雪芹对贾宝玉形象构思的佛禅影响比较明显,通灵宝玉是佛禅本心的象征,通灵宝玉下凡历劫,温柔乡中梦幻一场,象征本心的迷失,而最后宝玉出家,"落了个片茫茫大地真干净",则表达了一种解脱境界,从迷失到开悟的人物形象设置有着浓重的佛禅意味。从小说中贾宝玉的言行经历来看,他的解脱契机是对佛教基本教义"四圣谛""三法印"等的深切体认。通过日常的读诗参禅,以及目睹大观园众女子的离散死亡,其空苦无常的体验越来越深,而林黛玉的死去,则是把他推入空门的最终原因。从本质上说,贾宝玉出家表达的是析假入空的小乘境界,观法上乃析法空、 色败空,灰断色彩极为浓重,佛性认识上较为简单,智不穷源,并未对此"本心"有根源性探寻。从整体文本效果来看,佛禅主旨并非小说的着力方向,由于其对痴情的描绘更多,且相当成功,"遁入空门"反成为"情而不得"的衬托,表现出浓重的悲情意识与幻灭感。

    贾宝玉通灵宝玉本心悟道小乘悲情

    英文摘要

    136-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