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朱军

双月刊

1008-9209

zdxbnsb@zju.edu.cn

0571-88272801

310028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出版社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ulture & Lif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大学主办的有关农业和生命科学的学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农业、生物科学和技术、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和技术、核农学与技术、遥测遥感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读者对象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钝学累功 鸿业远图: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探索

    陈欣唐建军李萍萍杨武德...
    147-148页

    我国设施生态农业主要模式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李萍萍韩建刚陈欣高丽红...
    14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从最初以农户为单位的单体日光温室到以村庄为单位的种养结合生态温室群模式,拓展到在一个大区域内将大型猪场的粪污进行工业化沼气并网发电,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农田来减少化肥施用和改良土壤的宏观生态农业模式,相关的结构配置、配套的种养殖技术和装备也在不断研发和提升中.另一类是采用综合性生态农业技术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包括:采用各类立体/垂直栽培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各种轮作栽培技术减少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和降低农药使用量;采用土壤健康栽培技术,通过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改善土壤性状;采用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用农林废弃物发酵后的物料作为栽培基质为作物提供养分;采用覆盖防虫网、色板诱杀、灯光诱杀、高温封棚、蒸气消毒、有色膜覆盖土壤、天敌昆虫生物防治等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来减少有害生物发生.期望通过相关配套装备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提高设施生态农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设施生态农业"四位一体"生态模式种养沼结合立体栽培轮作栽培有机基质栽培生态防治

    基于数据同化系统的作物产量预测研究进展

    赵钰杨武德段丹丹冯美臣...
    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同化系统融合了遥感数据和作物生长模型的优势,是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状况的有力手段.本文在简要介绍作物产量遥感估测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数据同化算法的发展情况、多源遥感数据在数据同化上的应用潜力、数据同化系统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同化系统的尺度效应4方面进行论述.并且针对农业应用现状,提出未来应充分挖掘多源遥感数据、多作物生长模型集合和数据算法的优势,最终实现以机理模型为纽带的作物估产模式,并为制定田间管理策略、规划粮食产业布局和制定进出口贸易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产量数据同化系统多作物生长模型集合多源遥感数据

    作物根际激发效应:调控农田土壤碳动态及助力碳中和的关键因素

    郑维维何超杨京平
    17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输入及输出、矿化与固定的动态平衡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因素.根际激发效应(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RPE)是指活体植物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植物-土壤系统碳动态,其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宏观尺度上的土壤-大气碳动态.因此,作物RPE是调控农田土壤碳动态和碳中和的主导因子.本文通过文献回顾,首先阐述了农业实践过程中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作物RPE影响的研究现状;其次,归纳总结了当前作物RPE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并分析其对土壤碳排放调控的意义,阐明了当前研究普遍存在案例特异性且缺乏普遍规律;最后,基于已有的研究提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调控和管理优化的潜在策略,为农业实践中有目的地调控作物RPE,在田间、种植模式及区域尺度上提出可能的方案指明了方向.本文可为生态农业实践中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助力碳中和这一双赢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作物-土壤系统根际激发效应土壤有机碳粮食安全碳中和

    城市植被遥感分类研究进展与展望

    孟庆岩杜弘宇王莉萍张琳琳...
    190-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植被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植被遥感分类是对城市绿度空间监测分析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植被遥感分类研究进展,从遥感数据源和分类方法入手,分析该领域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城市绿度空间研究提供参考.首先,概述了光学数据、激光雷达数据及地面传感数据等数据源在城市植被遥感分类领域的应用,对不同数据源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基于阈值分割、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3种分类方法的研究,总结了应用于城市植被遥感分类领域各方法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城市植被遥感分类研究中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城市植被城市遥感图像分类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简介

    199页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时空格局演变和驱动因素

    周然游诗雪黄璐王珂...
    200-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是目前桑基鱼塘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该地的桑基鱼塘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消费需求改变、农业现代化生产,桑基鱼塘系统的生产方式、经济及服务价值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利用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等数据对1975-2019年南浔区桑基鱼塘的时空格局演变和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规模变化上看,鱼塘快速扩张,桑园明显减少,水田剧烈萎缩,桑基鱼塘规模明显减小,基塘比例严重降低;从形态变化上看,鱼塘呈集聚化、规模化趋势,桑园和水田呈破碎化趋势,且鱼塘逐渐脱离传统桑基鱼塘系统布局特色而独立存在.2)2012-2019年,鱼塘养殖的经济效益远高于蚕桑养殖和水稻种植,是导致桑园、水田明显萎缩及鱼塘大规模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因此,通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建立来进一步加强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支撑湖州市南浔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桑基鱼塘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空格局经济效益

    基于高分三号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农田土壤水分反演

    张琳琳雷志斌王莉萍孟庆岩...
    209-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本研究基于高分三号卫星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数据,提出新的土壤水分反演算法,并获取区域尺度8 m空间分辨率的农田区土壤水分.首先,通过PROSAIL模型、实测植被冠层含水量、Landsat-8光学数据优选光学植被水分指数,计算水云模型参数并获得土壤直接后向散射系数;其次,利用高级积分方程模型模拟雷达后向散射影响机制,采用雷达影像高低入射角特性计算地表组合粗糙度;最后,利用高分三号卫星同极化雷达数据反演农田区土壤水分,并基于实测数据开展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反演值与野外实测值具有良好一致性,垂直极化下反演精度更高,其决定系数为0.595 6,均方根误差为0.041 5 m3/m3.本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高分三号卫星获取高分辨率土壤水分信息提供算法参考.

    土壤水分高分三号卫星雷达遥感地表粗糙度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以河南省为例

    郭书娟许亚东黄进勇
    22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反映了农业综合实力,通过评估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可为河南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指导.本研究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构建了包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质量高效4个维度14个指标的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对河南省2007-2021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动态变化及河南省下辖18个地市2019-2021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3年的平均值)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反映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但该指数反映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河南省各地市之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河南省不同地市可划分为Ⅰ区(现代农业区)、Ⅱ区(传统农业区)和Ⅲ区(都市农业发展区)3个区域类型.河南省各地市应依据本地资源禀赋,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影响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进程.

    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熵权法TOPSIS模型河南省

    人工混播草地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对轮牧的响应

    王媛米扬郭蓉张雨...
    23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轮牧对人工混播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群落及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群落的影响机制,以宁夏盐池县人工混播草地为试验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T1(无芒雀麦+新麦草+紫羊茅+苜蓿+菊苣)、T2(垂穗披碱草+新麦草+早熟禾+苜蓿+鹰嘴紫云英)、T3(扁穗冰草+新麦草+蒙古冰草+苜蓿)3种混播组合模式,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开展轮牧影响下3种人工混播草地土壤AM真菌群落差异性研究,分析人工混播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土壤-AM真菌群落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连续2年轮牧对植被群落生物量产生了显著影响,与轮牧第1年相比,豆科植被群落的相对重要值降低,但禾本科植被群落的相对重要值分别增加了51.16%、81.25%和33.33%.土壤AM真菌中球囊霉属和类球囊霉属为优势属;与轮牧第1年相比,连续轮牧2年后,T1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Chao 1指数较第1年显著降低了12.35%,T3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Chao 1指数、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数较第1年分别提升了20.73%、12.80%、7.69%和31.16%(P<0.05),说明T3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对轮牧的响应更加敏感.随轮牧年限增加,T1与T2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相似性增加,T1与T3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相似性差异较大.连续轮牧2年后,土壤养分对AM真菌群落丰富度的作用强度减弱,但植被群落多样性和植被群落生物量对AM真菌群落丰富度及其组成的作用强度增强;驱动AM真菌群落变化的环境因子由土壤有效磷(p=0.006)和碱解氮(p=0.016)转变为植被群落生物量(p=0.036).综上所述,不同类型人工混播草地植被群落和土壤AM真菌群落对轮牧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其中以T3混播组合处理的效果较好.

    人工混播草地草地生态系统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轮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