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朱军

双月刊

1008-9209

zdxbnsb@zju.edu.cn

0571-88272801

310028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出版社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ulture & Lif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大学主办的有关农业和生命科学的学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农业、生物科学和技术、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和技术、核农学与技术、遥测遥感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读者对象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石墨化炭黑去除水产养殖尾水中恩诺沙星残留的研究

    李梦妍齐梦钰吴佳龙李铁军...
    785-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究并评价了石墨化炭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GCB)吸附去除水产养殖环境中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的能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以及Zeta电位对石墨化炭黑进行表征,探讨了 pH值、吸附温度(T)、恩诺沙星初始质量浓度(C0)、吸附时间(t)对石墨化炭黑吸附恩诺沙星的影响.同时,从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等方面探究了石墨化炭黑对恩诺沙星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石墨化炭黑对恩诺沙星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在pH=7、C0=200 mg/L、T=35 ℃的条件下,石墨化炭黑对溶液中恩诺沙星的吸附能力最强,最大吸附量可达74.43 mg/g.此外,石墨化炭黑对实际加标养殖淡水和加标养殖海水中恩诺沙星残留具有较好的吸附去除能力,单位吸附量分别为(32.47±0.99)、(31.84±1.46)mg/g.综上所述,石墨化炭黑具有去除实际水产养殖尾水中恩诺沙星的应用潜力.

    石墨化炭黑恩诺沙星吸附去除水产养殖环境

    烷基化对竹粉/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材料性能的影响

    魏俞涌张庆法盛奎川
    796-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玉米蛋白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以竹粉、玉米醇溶蛋白为原料制备复合膜材料,探究烷基化处理对竹粉/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硅烷偶联剂降低了竹粉的极性,提高了竹粉与玉米醇溶蛋白的相容性,延缓了玉米醇溶蛋白的热分解速率,提高了玉米醇溶蛋白的热稳定性,改善了竹粉/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其中,硅烷偶联剂和二氧化硅联合处理竹粉所制备的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材料在本研究中表现出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分别为0.23 MPa、4.67 MPa、408.07%.本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质/玉米醇溶蛋白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竹粉玉米醇溶蛋白烷基化复合膜材料力学性能

    泌乳盛期奶牛肝脏脂肪变性影响生产性能的代谢机制

    刘潇怡王迪铭孙会增刘建新...
    805-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奶牛肝脏脂肪变性影响生产性能的代谢机制,以健康奶牛为对照,本研究比较分析了肝脏轻度脂肪变性奶牛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转录组测序结果.肝脏组织学观察发现,当脂肪变性时,苏木精-伊红染色的肝脏组织切片中可观察到大小不等的近圆形空泡.与健康奶牛相比,肝脏轻度脂肪变性奶牛的脂肪矫正乳、能量矫正乳、乳脂含量均显著降低,而血浆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对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发现241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表达下调的DEGs有136个,表达上调的DEGs有105个.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发现,DEGs主要富集于脂质代谢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与分子功能中;通过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DEGs显著富集于类固醇生物合成、胆固醇代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脂质代谢相关通路.另外,对全体基因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发现,基因主要富集于脂肪酸延长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等影响脂质代谢的重要通路.上述结果表明,肝脏脂肪变性影响了奶牛肝脏的脂质代谢,进而影响了奶牛全身代谢,引起了奶牛乳脂含量等生产性能改变.

    高产奶牛泌乳盛期脂肪变性肝脏转录组

    条石鲷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王嘉浩胡桂森吴章朱凯...
    817-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区分条石鲷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本研究随机抽取226尾条石鲷样本(自然群体126尾、养殖群体100尾),利用传统形态测量法和框架测量法分别测得7、36个可量性状,并对其进行差异性分析与逐步判别分析.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传统形态测量法时,条石鲷6个可量性状(不包括体长)中有4个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2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采用框架测量法时,36个可量性状中有31个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5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说明条石鲷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主要集中在头部、躯干和腹鳍.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传统形态测量法和框架测量法交叉验证后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7.8%和94.7%,基于2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交叉验证后的判别正确率为99.6%.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形态学方法对条石鲷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进行判别是可行的,并且,结合多种形态可量性状的综合判别方式的判别结果更准确.

    条石鲷群体判别框架测量法逐步判别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稿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