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罗卫东

双月刊

1008-942X

zdxb_w@zju.edu.cn

0571-88273210;88925616

310028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由浙江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刊载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有新意的学术论文,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管理、旅游文化、新闻传播、古籍整理等,内容丰富,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所刊发的论文有不少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国高等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是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学报(排名11),浙江省一级刊物,华东地区优秀刊物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首批来源期刊。 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她是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合并组建而成的新浙江大学的基础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教育部批准而创立的,是《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和原《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在新的基础上的改组和发展。 《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于1955年,1978年定为季刊,1979年起获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高校中最早获准出版的学报之一。现国内统一刊号为CN33-1237/C,国际连续出生刊号为ISSN1008-942X,国内邮发代号是32-35,国外邮发代号为BM372。地址为杭州市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邮政编码为310027;联系电话为0571-87952214。主编胡建淼,副主编楼含松、袁亚春,执行总编徐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轻罪治理视角下的醉驾治理研究

    郑英龙何德辉
    8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轻罪治理内含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别对应轻罪、轻案两个概念,"轻罪→轻案"是轻罪治理的内在逻辑.轻罪以法定刑为标准,而轻案则是指对反映行为的客观危险性、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再犯可能性的情节进行综合评价后,认为整体上确需从宽处理的轻罪案件.这一轻罪治理基本规律不仅消解了轻罪概念中法定刑说和拟定刑说的对立,也为醉驾治理在司法上采用"违法→轻罪→轻案"的全过程分层过滤模式提供了根本依据.醉驾治理分层模式的价值在于,其能更准确地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更妥当地处理刑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更精细地处理不同程度的不法行为.然而,要更彻底地进行醉驾治理,仍需在立法上解决一些根源性制度问题,尤其需构建针对轻罪的前科消灭制度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醉驾治理轻罪治理轻罪→轻案宽严相济行刑共治

    法定机构的独立性及其保障

    陈志英胡谨珺
    10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法定机构在提高行政效能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行政职能的转变,法定机构作为一类新型的组织模式随之诞生,它承接了行政机关的公共管理功能,采用了市场化运作,并进行企业化管理,这是法定机构和行政机关作为组织体各自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结果.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法定机构在组织与权能上的独立性也逐渐强化.但由于法定机构的职权源于行政权能的流转,立法无法穷尽彼此间的权责界限,使得法定机构的职权与行政权之间切割不清,这直接影响了法定机构的独立性,而独立性是法定机构的本质属性.因此,要使法定机构真正实现法人治理模式,应保障其独立,从而使其健康发展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治理需求.

    法定机构独立性监管行政效能

    清代《科场条例》纂修考述

    贾安琪聂鑫
    11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初《科场条例》是在明朝旧制的基础上参酌时宜改纂而成,采取"纂辑续刻,附入旧帙"的修订方式.随着清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与立法技术的提高,乾隆年间,清廷对《科场条例》的编修方式、体例结构进行诸多调整.在此过程中,确立了《钦定科场条例》《续增科场条例》双轨并行的修例制度,形成了"现行之例"与"例案"相辅相成的统编体系.清中后期,出于统一法守的需要,清廷进一步调整了《科场条例》的修订策略.厘清例案关系、对既有定例进行体系性整合,成为礼部纂修《科场条例》的重要工作.虽然例案两歧的问题终晚清之世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科场条例》的形式与内容在修订过程中日趋完善.《科场条例》的体系化过程及其消除法律冲突的实践经验对当代中国法典编纂仍具参考价值.

    清代《科场条例》纂修例案关系

    "四马分肥"办法下的公私协商与股息红利发放——以杭州市公私合营企业为例

    王毅
    13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2年"五反"期间,中共中央就已酝酿用"四马分肥"办法对企业的利润额进行重新划定,以协调各方利益."四马分肥"办法确立后,四方面比例的协商是在公方掌握内部方案的前提下依托董事会开展的,公方对企业情况的调查和对私方意见的摸底是协商会议顺利召开的关键,这一过程体现了企业领导权的转移.从"四马分肥"推行过程来看,股息红利"一马"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大致由私营时期的"资本家所得25%"到"股息红利可占25%",再到公私合营后"公私双方按股权分配25%左右",反映了私方所得逐步受到限制.在合营企业中,股息红利"一马"的发放应是对公私双方所得的一次再分配,具体表现为"四马分肥,工人阶级得其大半"的情况下,股息红利分配中公方所得又占到大半,体现了合营企业中社会主义成分的增长.

    四马分肥公私合营杭州社会主义改造和平赎买

    "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顺利举行

    周晓
    149页

    康德关于审美普遍性的双重证明

    彭保林戴茂堂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批判哲学体系把证明人的认识、道德和审美何以具有普遍性作为根本旨趣.其中,康德为了证明审美普遍性,一方面在看不见的人的审美心理体验上探寻审美普遍有效的先天条件,康德找到了共通感;另一方面又在看得见的人的审美经验事实里寻求审美普遍有效的现实根据,康德找到了艺术.只有共通感,人的情感的普遍传递得不到现实的、经验的体察;只有艺术,人的情感的普遍传递得不到先天确认与根本保证.可见,康德对审美普遍性的双重证明是相互支撑的.

    康德审美普遍性共通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