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罗卫东

双月刊

1008-942X

zdxb_w@zju.edu.cn

0571-88273210;88925616

310028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由浙江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刊载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有新意的学术论文,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管理、旅游文化、新闻传播、古籍整理等,内容丰富,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所刊发的论文有不少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国高等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是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学报(排名11),浙江省一级刊物,华东地区优秀刊物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首批来源期刊。 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她是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合并组建而成的新浙江大学的基础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教育部批准而创立的,是《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和原《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在新的基础上的改组和发展。 《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于1955年,1978年定为季刊,1979年起获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高校中最早获准出版的学报之一。现国内统一刊号为CN33-1237/C,国际连续出生刊号为ISSN1008-942X,国内邮发代号是32-35,国外邮发代号为BM372。地址为杭州市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邮政编码为310027;联系电话为0571-87952214。主编胡建淼,副主编楼含松、袁亚春,执行总编徐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发现竺可桢佚札一通及考释

    王万成
    126页

    农田水利开发与湖运关系演变——以唐宋时期临平湖围垦为例

    敬淼春
    12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唐宋时期临平湖淤积、围垦背后的水环境因素,可以透视农田水利开发与湖运关系演变之间的互动.唐代以前,杭州湾北部沿江高地分布有众多湖泊,江南运河沿钱塘江北岸狭长碟边向东北行,运河局部形态呈湖运一体.高地湖泊水域得以长期维持并且未被大规模围垦,与其特殊的潟湖湖沼淤积物以及土壤受咸水浸渍影响有关.中唐以后引西湖清水入运河,湖泊群的咸性水土环境得到改善,逐渐形成适宜荷花与水稻种植的清水生态.随着临平湖落淤扩大与围垦扩张,围湖造田、湖中筑圩使湖运关系由一体向分离转变.南宋筑永和堤以后,运堤切割临平湖水环境的格局基本确立.运堤对湖泊的切割既是适应农田水利开发的举措,亦是对漕运用水不足的因应.唐宋时期,以临平湖为中心的运河水环境在落淤、围垦与筑堤的互动中演变,湖运一体的运河水网完成了向以上塘河为纲的圩田水网的转变.

    临平湖围垦运河永和堤湖运关系

    辨味言诗: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醇"

    李程
    138-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醇"来自中国古代早期的制酒工艺.由味觉体验而及美学意味,"醇"在儒家政教礼乐秩序中被赋予了醴厚丰熟的象征意味,道家学说中的"醇"更多表现为一种自然美学境界,又被作为个体精神气质向度上的一种美学特质."醇"在唐代开始进入诗学范畴.宋代确立起"醇"的辨味诗学.宋人谈论诗味,更为注重其内在的丰富性和品评之中的辨别比较,丰富性主要体现在批评话语方面,由"醇"而派生出的"醇淡""醇深""醇粹"等词语时见于宋人日常文字,品评之细致则以"醇醨异味"话题的讨论最为典型."醇"及其所生发的概念在明代成为复古诗学标举格调、宗尚以及诗歌辨体批评的常用语词.复古诗学还从创作和接受层面提出了"醇味如一""自别醇醨"等有意味的话题."醇"在清代诗学语境中展开了更为多样的层面,官方话语着意阐发其儒家政教意味之"醇和",士人表达强调以学问之"醇"重建风雅正统,诗学批评则标举"醇"之典范.

    诗学范畴批评话语

    试论新出曾国铜器与《诗经·召南》问题

    吴超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M111出土铸铭"南公"和"太保"等铜器,且其墓所出曾侯器中有铸铭"父乙"日名的现象,为深入探讨曾国与周王室、南宫氏家族与召公家族等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再结合相关出土文献材料,发现曾国与召公家族存在使用日名、与"南国"关系密切、出土大量族氏铭文铜器等诸多相似之处.由此可对《诗经·召南》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明确《甘棠》中的"召伯"为"召公奭","召南"之"南"为"南土",即"南方诸国".这为进一步探讨曾国与召公关系以及叶家山出土铜器族氏铭文的来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全面探讨曾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路径.

    曾国铜器新出文献南公召公《诗经·召南》

    欢迎订阅2024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