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罗卫东

双月刊

1008-942X

zdxb_w@zju.edu.cn

0571-88273210;88925616

310028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由浙江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刊载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有新意的学术论文,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管理、旅游文化、新闻传播、古籍整理等,内容丰富,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所刊发的论文有不少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国高等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是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学报(排名11),浙江省一级刊物,华东地区优秀刊物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首批来源期刊。 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她是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合并组建而成的新浙江大学的基础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教育部批准而创立的,是《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和原《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在新的基础上的改组和发展。 《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于1955年,1978年定为季刊,1979年起获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高校中最早获准出版的学报之一。现国内统一刊号为CN33-1237/C,国际连续出生刊号为ISSN1008-942X,国内邮发代号是32-35,国外邮发代号为BM372。地址为杭州市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邮政编码为310027;联系电话为0571-87952214。主编胡建淼,副主编楼含松、袁亚春,执行总编徐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富兰克林与韦伯斯特英语教育思想比较考察

    肖朗王恒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殖民地晚期至建国初期是美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许多著名人物都将教育视为美国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事务,以教育为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改革理想,富兰克林和韦伯斯特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两人不仅在精神品质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且在英语教育思想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内在关联,这主要体现在他们都主张通过英语文字改革来重塑英语教育,并通过改革英语教育来实现各自的理想,从而为创立美国独立的文化及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不同的是,富兰克林主要站在中产阶级的立场上,旨在将殖民地英语教育的重心从古典语言文化转向现代实用知识,为中产阶级社会地位的提升开辟通道;而韦伯斯特主要试图削弱英国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通过英语教育培养共和国公民的美德,为新生共和国的成长创造条件.比较考察富兰克林和韦伯斯特的英语教育思想,既有助于准确把握二者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关联,对认识美国建国前后英语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也不乏参考价值.

    富兰克林韦伯斯特早期美国英语教育英语改革

    "双一流"高校高层次人才自主式嵌入的路径与机制创新——以A校高层次人才特区建设为例

    许翾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生态系统作为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关键支撑,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取决于人才生态系统结构要素与高层次人才主体之间的双向嵌入.在实践中,这种双向嵌入难以自发形成,也很难单纯地通过以外部制度供给为主导的受动式嵌入方式实现,而是需要构建高层次人才的自组织,在保持其与学校治理结构有效联结的同时,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并推动其按照高层次人才的专业特定需求、专业发展规律等来实现自我运转,从而达到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式嵌入.

    人才生态系统高校高层次人才双向嵌入自主式嵌入人才特区

    《革命胜迹印谱》:以篆刻艺术诠释革命历史

    李寒晴
    32页

    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收敛性的视角

    陆文聪林立
    3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基于收敛性视角,研究发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差异呈现出显著的β收敛趋势,且σ收敛结果也表明两者皆实现了优化型收敛,但2015年后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差异的收敛速度有所减缓;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方向收敛,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差异越大,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大;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差异显著减缓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不利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收窄.从产业层面来看,加快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缩小甚至是消除其与工业、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率差异,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从区域层面来看,需继续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

    城乡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差异β收敛收敛性分析

    未来乡村建设:要素嵌入与政社合作

    张雨欣刘传磊马九杰王成军...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未来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探索.而未来乡村建设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三化"导向与未来产业、未来风貌、未来文化等"九场景"架构契合不足,面临关键要素难以精准嵌入、多元主体不能有效协同、传统与未来无法深度融合等困境.未来乡村建设需要以政社合作为重点,通过政府与农村职业经理人、新村民等社会主体合作,推进劳动、资本、知识、数据嵌入乡村.农村职业经理人具有重要的市场链接作用,能够整合市场资源,吸引投资者、农创客进入乡村,扮演着关键的枢纽型角色.新村民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只有创立新老村民利益联结机制,重塑乡村凝聚力,激发村庄内生动力,才能有效促进未来乡村的场景创新,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未来乡村乡村建设政社合作要素嵌入

    组态视角下共享制造平台用户活跃度提升的多元路径——基于TOE框架的必要条件分析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魏麒
    6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模式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共享制造平台在整个共享制造系统中扮演着供需对接的关键角色.实证研究发现,技术、组织、环境三方面的任一因素均不构成共享制造平台高用户活跃度的必要条件,但是来自政府、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的外部支持在实现平台高用户活跃度上发挥着普遍性作用.提升共享制造平台用户活跃度有三条等效路径,包括规模驱动下的外部支持型、整合内部资源与争取外部支持的双轮驱动型、安全可信机制保障下的外部支持型.其中,强有力的外部支持是三种组态共有的核心条件.此外,平台用户活跃度的因果关系具有非对称性,即产生高用户活跃度的组态对立面并不能导致非高用户活跃度.

    共享制造用户活跃度必要条件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组态

    新见卢纶夫妇墓志与卢纶生平创作发覆

    杨琼
    8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纶是唐代大历时期声名显赫的诗人,被誉为"十才子之冠冕".学界对其生平事迹与文学创作的研究虽多,但不少问题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近发现的卢纶夫妇墓志为研究其人其诗提供了一手资料.卢纶墓志所记载的生卒年、科举经历为解决其赴京应举的时间提供了重要证据;墓志中的仕历信息为辨析其仕宦浮沉与元载、王缙的关系,考察其遭谤经历与相关诗作提供了新线索;卢纶夫人赵绚墓志不仅可以补充史传未载的诗人婚姻关系,而且透露了卢纶仕宦背后的复杂因素.卢纶墓志记载的文学创作情况体现出卢纶作品的特点及其在当世的流传与影响.

    卢纶墓志科举元载王缙郭子仪婚姻仕宦文学

    形式格套与意义边界:汉唐碑刻铭文分章研究

    龙成松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铭文分章是汉唐碑刻的一个显著特征,分章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采用"其一""其二"等夹注文字标识;二是采用空格、提行等排版方式;三是上面两种形式组合.这些分章方法都经历了萌芽、变异、定型的过程.汉唐碑刻铭文分章的发生,既是碑刻制作过程中布局、排版实用性的功能性考量,也是碑铭作品声音、意义传递的文学性需要.汉唐碑铭分章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文献书写形制,并且反映了中古时期碑刻文体意识、文学观念的自觉过程,在文献学和文学史上都具有研究价值.

    汉唐碑刻分章夹注排文

    从自陈到自辩:宋代自撰墓志书写意识的转变

    张亚静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比蒲远犹、罗必元的他撰、自撰墓志,可以发现北宋时两类墓志差异显著.而南宋时自撰墓志选事、叙事"公共化",风格趋向他撰墓志.自撰、他撰墓志拥有不同的写作传统,自撰墓志属"自述"文体,历经自证、自况、自陈、自辩的模式变迁,从关注"时"转向关注个人之"幸".北宋自撰墓志多模仿白居易自陈,南宋时则多用冯道之法自辩.该变化源于文人在他者凝视下进行自述,而宋代的他者凝视又因为墓志传播由石向纸而强化.纸本使得刻录自撰墓志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时人不再据石本容量整合自撰、他撰内容,反将他撰文本作为"题跋"附于自撰墓志.传播环境的变化不仅改变了自撰墓志的刻录形态,也促使自志行为和文本走向分野.

    宋代自撰墓志书写意识物质载体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兼述虚拟言语社区的地位和功能

    周义凯刘海涛
    12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进程产生了语言超级多样性的图景,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问题影响着人民的语言与精神生活,关乎国家语言与文化安全.同时,并联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使方言在虚拟空间获得活力,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行之策.从人们的语言态度看,普通话与方言仍然是高、低变体的关系,但两者的功能、地位差异在扩大;人们在流动中减少方言的使用,但仍然对方言有稳固的情感和身份认同;虚拟言语社区因其独特优势,在理论上能够保存方言及其文化.在社会语言学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语言规划,合理引导虚拟空间的语言使用,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具有多样性的语言生态,开创一条中国式语言文化现代化之路,为解决全球性的语言超级多样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虚拟言语社区普通话方言语言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