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来茂德

双月刊

1008-9292

zdxbyxb@zju.edu.cn

0571-88272797

310028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主要反映本校医药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刊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徐平龙教授团队合作成果揭示细胞衰老的天然免疫识别调控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关键功能

    200页

    靶向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离子通道的Nplus-RhTx多肽抑制剂理性设计及功能验证

    张恒王嘉薇杨帆
    201-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获得靶向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通道的多肽抑制剂。方法:基于已有的靶向TRPV1通道的多肽激动剂红头蜈蚣毒素(RhTx)进行理性设计,在其氨基末端增加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并在细胞上使用膜片钳电生理验证设计的多肽对TRPV1通道的抑制作用。结果:理性设计了8条Nplus-RhTx多肽,在膜片钳电生理记录中发现其中4条可以抑制TRPV1的辣椒素激活,4条Nplus-RhTx多肽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分别为(188。3±4。7)、(193。6±18。0)、(282。8±11。9)和(299。5±6。4)µmol/L。结论:通过对RhTx多肽的氨基端进行理性设计改变其性质,可获得靶向TRPV1的多肽抑制剂。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离子通道多肽理性设计电生理

    赵斌教授团队揭示细胞骨架蛋白进入细胞核内调控肝细胞癌表观遗传及其细胞分化

    206页

    姬峻芳教授团队揭示层粘连蛋白可促进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翻译驱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发展

    206页

    六例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缺乏症患儿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张彦邱文娟张惠文陈婷...
    207-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和基因检测资料,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酰基肉碱水平,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法检测基因变异。结果:6例CPT2缺乏症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确诊年龄为32个月(15 d~9岁)。其中1例无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异常、2例迟发型、3例婴儿型。3例由新生儿筛查确诊;3例因临床表现就诊,起病时有发热、肌肉乏力伴肌酶增高。5例患儿表现为游离肉碱降低,棕榈酰基肉碱、十八碳烯酰肉碱升高。6例患儿检测到CPT2基因变异8个位点(携带双位点突变4例,携带单位点突变2例),3种为已知变异(p。R631C、p。T589M和p。D255G),5种为新报道变异(p。F352L、p。R498L、p。F434S、p。A515P、c。153-2A>G)。经PolyPhen2和SIFT软件预测,5个新报道变异中c。153-2A>G和p。F352L为疑似致病变异,p。R498L、p。F434S和p。A515P为临床意义未明变异。结论:CPT2缺乏症临床表型多样,通过新生儿血串联质谱筛查及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确诊后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缺乏症临床特征CPT2基因串联质谱技术游离肉碱病例报告

    以胸闷为特点的胸闷变异性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车鸾卿赖建幸黄华琼李雯...
    21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是以胸闷为唯一或主要表现的不典型哮喘。胸闷的潜在感受器是支气管C纤维或快适应受体,神经冲动通过迷走神经上传,神经中枢可能在大脑皮质中的几个不同区域。胸闷与感知能力有关,胸闷者可能对肺功能微小的改变感知能力更强,但这种感知能力与呼吸肌活动、肺过度充气状态以及呼吸系统机械负荷无关。CTVA患者的气道炎症、肺通气功能障碍尤其是小气道功能障碍以及气道高反应性可能是产生胸闷的原因。CTVA患者易合并焦虑症和抑郁症,焦虑症和抑郁症与呼吸困难有相似的中枢神经处理通路,提示CTVA的发病存在神经生理学基础。本文从胸闷症状的识别及产生机制出发,结合CTVA的气道炎症、通气功能障碍、气道高反应性及精神心理因素等特点及其导致胸闷的机制研究进展,探讨CTVA的发病机制。

    胸闷胸闷变异性哮喘感知精神心理气道炎症发病机制综述

    常用抗精神病药与心境稳定剂对代谢的影响不同

    220页

    三聚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胞内区域的功能研究进展

    鲁燕林义雨汪津
    22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配体门控离子通道是一大类重要的膜蛋白。嘌呤能配体门控离子通道(P2X)受体和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是三聚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的代表成员。P2X受体胞内区域的结构差异可影响脱敏过程,胞内区域的侧窗可作为离子渗透到细胞内的潜在路径并对离子选择性有决定作用,胞内区域众多氨基酸残基的磷酸化参与调节离子通道的活性。此外,胞内区域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5-羟色胺受体和N型乙酰胆碱受体等其他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存在相互作用并介导突触可塑性等病理生理过程。ASIC胞内区域的构象变化会暴露胞内信号分子的结合位点并促进代谢信号转导,胞内区域的氨基酸Val16、Ser17、Ile18、Gln19和Ala20可以调节通道上膜表达并参与门控过程,胞内区域的PDZ结构域可与多种细胞内蛋白质如骨架蛋白CIPP和p11相互作用从而参与对受体的调控,胞内区域羧基端和氨基端的众多磷酸化位点参与了对受体的调控。此外,胞内区域参与了疼痛、缺血性脑卒中、精神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本文综述了P2X受体和ASIC胞内区域的结构以及在调节离子通道的门控特性和病理生理功能中的作用,以期为三聚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的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三聚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胞内区域门控功能综述

    王慧明教授团队构建干细胞增强新策略用于骨骼及肌肉修复

    230页

    人工智能算法在癌症相关微RNA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鲁洪宇张佳曹一鑫吴书铭...
    23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RNA(miRNA)是一类通过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实现后转录调控作用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其往往在癌症患者的病灶和外周血中表达失调。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模型逐渐应用于miRNA生物信息学研究。与传统的生物信息学工具比较,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miRNA靶点预测工具准确度更高,并实现了miRNA亚细胞定位和亚细胞重分布的预测,进一步深化了科研人员对miRNA的认识。此外,人工智能算法在临床模型构建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miRNA生物标志物的挖掘效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人工智能算法在miRNA靶点预测、亚细胞定位和生物标志物挖掘的应用,并探讨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对癌症相关miRNA研究的潜在价值。

    微RNA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靶点预测亚细胞分布临床预测模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