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广东海洋大学

刘楚吾

双月刊

1673-9159

gdouj@vip.163.com

0759-2396013,2396035

524088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海大路1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CHSSCD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海洋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海洋环境调查与保护,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渔,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海洋工程、水产养殖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贮运与综合利用,海洋经济技术与管理,以及海洋水产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研究简报、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核酸适体LYGV1c的酶联吸附法检测石斑鱼虹彩病毒感染

    刘明珠黄静程远韦云依...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核酸适体LYGV1c构建可快速、准确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Grouper iridovirus Guangxi strain,SGIV-Gx)感染的酶联吸附法(Aptamer LYGV1c-based enzyme-linked apta-sorbent assay,LYGV1c-ELASA),为提高水产疫病检测及防控效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生物素标记的LYGV1c(Bio-LYGV1c)开发核酸适体酶联吸附法(LYGV1c-ELASA)检测SGIV-Gx,通过对Bio-LYGV1c特异性、灵敏性、稳定性等实验评估其检测性能。通过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SGIV-Gx感染试验进行活体验证,同时用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衣壳蛋白基因(MCP)的表达,与LYGV1c-ELASA进行比较,验证该酶联吸附法检测的可信度。[结果]LYGV1c-ELASA的方法可特异性地识别SGIV的感染,Bio-LYGV1c识别SGIV感染的最适工作浓度为500 nmol/L,最适孵育时间为20 min,最适结合温度为4~28℃,LYGV1c-ELASA最低检测限为5×103 mL-1。活体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注射的SGIV-Gx浓度的升高,LYGV1c-ELASA检测出的石斑鱼体内病毒450 nm处的光密度(OD450)的值升高;qPCR结果表明,SGIV-Gx的MCP的表达量升高,与LYGV1c-ELASA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建立的LYGV1c-ELASA技术不仅可用于体外检测,同时也适用于活体检测。LYGV1c-ELASA技术可实现对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石斑鱼虹彩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

    石斑鱼虹彩病毒检测核酸适体酶联吸附法

    基于核酸适体的高通量模型筛选抗大口黑鲈虹彩病毒药物

    张帅帅刘明珠黄静师德强...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可特异性识别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virus,LMBV)的核酸适体LBVA1建立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Aptamer LBVA1-based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LBVA1-AHTS),以快速筛选有效抗LMBV药物。[方法]用探针FAM-LBVA1检测感染不同浓度[感染复数(MOI)分别为0、0。05、0。10、0。20]LMBV 48 h,以及感染LMBV 0、6、12、24和48 h的胖头鱥(Pimephales promelas)肌肉细胞(Fathead minnow cells,FHM)荧光值,并用激光共聚焦及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LMBV感染情况;将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加巴喷丁、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9种药物分别以安全工作浓度与LMBV混匀,加入FHM细胞共孵育,运用探针FAM-LBVA1及RT-qPCR技术检测各组LMBV感染情况,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的药物抗LMBV感染效果,筛选出有效抗LMBV药物。[结果]探针FAM-LBVA1检测及RT-qPCR技术验证结果均表明,在感染复数(MOI)为0。20、感染时间为48 h时,对LMBV感染的检测效果最佳。9种药物抗LMBV效果筛选结果表明,LBVA1-AHTS技术与RT-qPCR技术两种筛药方法筛选出利巴韦林、加巴喷丁、金刚烷胺、卡马西平、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种药物的抗病毒效果一致,其中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3种药物具有抗LMBV的效果,其余4种药物无明显抗病毒效果,两种方法一致率近80%。[结论]建立的LBVA1-AHTS模型可快速、准确、高效筛选出抗LMBV病毒药物,为快速筛选抗病毒药物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大口黑鲈虹彩病毒核酸适体高通量筛选抗病毒药物

    肉桂醇提物对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的体外抗病毒作用

    廖文钰竺利波刘明珠余庆...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肉桂醇提物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LMB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LMB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结晶紫染色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病毒滴度[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测定等方法确定肉桂醇提物在胖头鱥肌肉细胞系(FHM)上的安全工作浓度,评估肉桂醇提物在细胞水平对LMBV的抗病毒效果,分析其抗LMBV机制。[结果]肉桂醇提物在≤12。5 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对FHM细胞无明显毒性。FHM细胞与LMBV以及质量浓度分别为12。5、6。25、3。125 μg/mL肉桂醇提物共孵育后,细胞病变明显减少,结晶紫染色后可见活细胞数明显升高,MCP、ICP46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且抗病毒效果有剂量依赖性。12。5 μg/mL肉桂醇提物与LMBV共孵育后接入FHM细胞,细胞中MCP、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及TCID50极显著下降(P<0。01);FHM细胞与经肉桂醇提物处理的LMBV共孵育后,细胞中LMBV 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未用肉桂醇提物处理的LMBV感染组(P<0。01);在LMBV感染FHM细胞后,接入肉桂醇提物的FHM细胞中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在LMBV感染FHM细胞3 h后用肉桂醇提物处理8 h的FHM细胞中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结论]肉桂醇提物可降低LMBV的感染力,干扰LMB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吸附、侵入及复制,有良好的抗LMBV作用,可作为环保、高效的抗LMBV渔用药物候选者。

    大口黑鲈虹彩病毒肉桂抗病毒作用渔用药物

    草鱼miR-1260对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复制的调控作用

    马嘉霖战盈瑾周杰黄鉴涛...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定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miR-1260(cid-miR-1260),分析cid-miR-1260在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China,LCDV-cn)感染草鱼卵巢细胞系(Grass carp ovary cells,GCO)过程中的时序表达特性,揭示cid-miR-1260对其靶基因znf574和LCDV-cn复制的调控作用。[方法]制备LCDV-cn感染的GCO细胞,通过茎环RT-PCR和测序鉴定cid-miR-1260;采用定量PCR检测cid-miR-1260在LCDV-cn感染GCO过程中的时序表达;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cid-miR-1260的靶基因,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靶基因;通过转染cid-miR-1260 mimic和cid-miR-1260 inhibitor使cid-miR-1260过表达和抑制表达,并用定量PCR检测cid-miR-1260、靶基因znf574、LCDV-cn mcp基因的表达;应用Reed-Muench法测定LCDV-cn在GCO细胞中的滴度。[结果]cid-miR-1260与其他已知miR-1260仅有一个碱基差异,且cid-miR-1260在LCDV-cn感染GCO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变化,72 h时表达量最高(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znf574为cid-miR-1260的靶基因;重组质粒pmirGLO-znf574-WT与cid-miR-1260 mimic共转染后,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证实znf574为cid-miR-1260的靶基因;cid-miR-1260过表达后,靶基因znf574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LCDV-cn mcp的表达和LCDV-cn在GCO细胞中的滴度显著上升(P<0。05);抑制cid-miR-1260表达后,靶基因znf574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LCDV-cn mcp的表达量和LCDV-cn在GCO细胞中的滴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LCDV-cn感染GCO细胞后,cid-miR-1260的表达显著上调;在LCDV-cn感染中,cid-miR-1260对其靶基因znf574的表达起负调控作用,且cid-miR-1260表达与LCDV-cn的复制呈正相关,起促LCDV-cn感染作用,而锌指蛋白ZNF574具有抗LCDV-cn作用。本研究为淋巴囊肿病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

    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草鱼卵巢细胞系cid-miR-1260锌指蛋白基因znf574病毒复制

    枯草芽孢杆菌LJ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凡纳滨对虾幼体弧菌病防治效果

    刘岭萍谭玉冰薛明王优阳...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对虾肠道分离鉴定拮抗病原弧菌的益生菌,对其生物安全性及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体弧菌病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以促进益生菌对对虾弧菌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利用平板划线法从虾肠分离细菌,根据拮抗病原弧菌活性筛选潜在益生菌株,结合表型特征、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纸片扩散法测试其对1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通过水体添加目标菌评价其对凡纳滨对虾幼体感染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从对虾肠道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对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均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LJ;LJ不溶血且无多重耐药性,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水体添加1×105和1×106 cfu/mL LJ均可显著提高感染副溶血弧菌的对虾幼体存活率和变态率(P<0。05),且高剂量处理组效果更明显;未添加病原菌条件下,高浓度(5×107 cfu/mL)LJ对幼体无害,并能显著促进幼体存活和变态。[结论]对虾肠源枯草芽孢杆菌LJ生物安全性高,可有效拮抗病原弧菌和提高感染副溶血弧菌凡纳滨对虾幼体的存活率。

    枯草芽孢杆菌LJ益生菌弧菌拮抗生物防控凡纳滨对虾药敏

    植物乳杆菌对许氏平鲉生长、免疫功能、消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樊英麻丹萍李莉姜景腾...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37)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生长、免疫功能、消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2。23±9。38)g的许氏平鲉1 200尾,随机分为4组,记为对照组、LP37实验组、FF实验组、FF-LP37实验组,实验周期为45 d;其中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LP37实验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7 CFU/g LP37,FF实验组添加20 mg/kg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FF-LP37实验组于1~15 d添加20 mg/kg FF,16~30 d添加107 CFU/g LP37;实验30 d采集各组鱼血清、肝脏、肠道内容物,分析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肠道菌群结构。[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许氏平鲉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FF-LP37实验组效果最好;各实验组血清蛋白酶(PPS)和α-淀粉酶(AMS)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而脂肪酶(LPS)活性下降;肠道内容物中PPS活性升高,且LP37实验组和FF-LP37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AMS活性升高,仅LP37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2)与对照组比较,LP37实验组血清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且微量丙二醛(MDA)含量降低(P<0。05);FF实验组AST活性降低但ALT活性升高,AKP和S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MDA含量增加(P<0。05);FF-LP37实验组ALT和AS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P<0。05)且MD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FF-LP37实验组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富度和OTU数量最高,FF实验组肠道菌群敏感性升高;LP37实验组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多,乳杆菌属、乳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FF实验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增多,但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FF-LP37实验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但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各实验组假单胞菌属和弧菌属相对丰度均呈现降低现象;这些均与Bugbase预测分析结果相呼应。(4)功能预测分析表明,LP37和FF对许氏平鲉肠道菌群功能未产生显著影响,菌群功能集中表现在代谢方面。[结论]LP37对许氏平鲉养殖具有益生作用,LP37可发挥正向调控促进鱼体健康。

    许氏平鲉植物乳杆菌消化免疫肠道菌群

    拟穴青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细菌群落变化

    周建淑史策叶央芳王春琳...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RAS)生物滤池启动过程中细菌群落的演替过程,为设计适合拟穴青蟹RAS养殖的生物过滤器提供指导。[方法]在2、5、10、20、30、40、50 d检测RAS养殖池的水质,采集填料生物膜和养殖池水体微生物样品,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研究生物膜微生物群落演替过程,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生物膜碳循环和氮循环功能基因拷贝数。[结果与结论]氨氮(NH4+-N)、分子氨(NH3)和亚硝态氮(NO2--N)的质量浓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硝态氮(NO3--N)和总氮(TN)在实验结束时(50 d)积累,总有机碳(TOC)质量浓度在前10 d保持稳定,从10 d至50 d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5),且总氮和硝态氮质量浓度对生物膜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最大。生物膜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和丰富度在10 d达到峰值,然后达到平稳状态。基于FAPROTAX的功能预测发现生物膜大多数功能主要富集在氮循环和有机物降解这两方面,生物膜碳循环和氮循环绝对基因拷贝数随时间增加总体呈升高趋势。根据FEAST分析结果,除10 d以外,前20 d同一时期的水体细菌对生物膜的贡献较高,后30 d主要来源于生物膜本身前期细菌贡献,且贡献率随时间增加呈增长趋势,到后期趋于稳定。结果表明,拟穴青蟹RAS生物滤池启动过程中,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结构随时间增加变化显著,功能主要富集在氮循环和有机物降解这两方面,生物膜细菌来自本身细菌的贡献率也逐渐升高,到后期趋于稳定。

    拟穴青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细菌群落水质功能基因

    海南新村潟湖海草床区浮游动物粒径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谢福武谢海群王少露何书海...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海草床区浮游动物粒径结构特征及对环境因子响应机制,为海草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于2022年4月-2023年2月对海南新村潟湖海草床区、鱼排养殖区、虾塘养殖区、渔港码头区以及湾口外海区的浮游动物展开调查,分析其粒径结构、类群组成和受控因子。[结果与结论]新村潟湖共鉴定浮游动物37科43属69种,物种数以春季最高,夏、冬季次之,秋季最低。秋季以夜光虫(Noctiluca scientillans)占绝对优势,其余季节均以桡足类幼体和无节幼体为主,优势种粒径偏小型化。浮游动物物种数在湾口外、海草床区较高,且均以[600,1 250)、[355,600)μm的种类为主。丰度值以秋季鱼排养殖区最高,以原生动物和浮游幼体的丰度居高,其余季节以虾塘养殖区、海草床区、渔港码头区的丰度值较高,且不同季节各区域均以[355,600)、[160,355)μm的小粒径浮游动物丰度值居高。此外,春季盐度、磷酸盐、硅酸盐及悬浮物是偏大粒径[1 250,4 000)μm浮游动物的影响因子,各呈显著相关性。秋季浮游动物丰度值与水深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冬季水温为偏大粒径浮游动物的限制因子,溶解氧、叶绿素a则与小粒径浮游动物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

    浮游动物粒径结构环境因子海草床新村潟湖

    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

    王贤纪璇张婧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分布特征与河口混合行为及影响CDOM分布的因素,以深入了解本研究区域CDOM动态变化机制。[方法]测定研究海域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质量浓度、吸收系数a(350)等参数,分析CDOM含量水平;使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技术鉴别研究海域CDOM荧光组分。运用物理稀释模型分析CDOM河口混合行为。[结果]研究海域b-a4断面DOC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92~2。36 mg·L-1,c-a6断面DOC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00~2。40 mg·L-1。b-a4断面a(350)的变化范围为0。22~1。60 m-1,c-a6断面a(350)的变化范围为0。15~1。42 m-1。b-a4断面光谱斜率S275-295 的变化范围为 0。014~0。022 nm-1,c-a6断面S275-295 的变化范围为 0。016~0。024 nm-1。鉴定出4个荧光组分:类腐殖质组分C1(激发波长265 nm、发射波长445 nm)、类蛋白质组分C2(275、325 nm)、类腐殖质组分C3(245、390 nm)和类蛋白质组分 C4(235、340 nm)。[结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DOC质量浓度和a(350)均呈现出由长江口内向口外逐渐减小的趋势,陆源输入是影响CDOM分布的主要因素;远岸S275-295值高于近岸,主要受浮游生物生产活动的影响,陆源输入影响小;4个荧光组分的高值都出现在河口处,且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降低,这是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两个断面的4个荧光组分均符合理论稀释线,CDOM整体呈现保守混合行为。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溶解有机碳吸收光谱荧光光谱

    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异常对副热带东北太平洋低云的影响

    何维帅龙景超朱陵晶庄淑淇...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异常对同期副热带东北太平洋(Subtropical Northeastern Pacific,SNEP)低云量的影响。[方法]基于卫星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以及模式模拟等方法,分析青藏高原感热与SNEP低云量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青藏高原感热和SNEP低云量奇异值分解的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为33。76%,时间序列相关系数达0。84。(2)春季青藏高原地表感热异常增加时,大气环流异常自青藏高原到SNEP呈现"+-+-+"的准正压波列状结构。SNEP异常反气旋环流会加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使其向东北移动。同时,异常正压反气旋环流加强下沉运动,大气低层逆温层强度加强,低云高度降低。(3)反气旋环流东南侧的东北风异常加速背景风速,导致海表感热增加,海气界面稳定度减弱,湍流混合运动加强,因此有利于海面向云层输送水汽,促使低云量增加。(4)青藏高原感热异常强年的响应显著大于弱年,体现不对称性。本研究探究青藏高原与SNEP低云变异的物理联系,可为SNEP低云的预测提供参考。

    青藏高原副热带东北太平洋低云感热大气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