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神经药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神经药理学报
河北北方学院 中国药理学会
神经药理学报

河北北方学院 中国药理学会

张丹参

双月刊

2095-1396

neuropharm2011@126.com

0313-4029195;0313-4029555

075000

河北省张家口市钻石南路11号

神经药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Medical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反映我院科研教学及临床方面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及教训,提高科研教学,临床医疗水平,促进医学学术交流,同时为各教学医院及兄弟医疗单位提供发表科研成果的阵地。读者对象为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槲寄生UPLC指纹图谱研究

    张奡锴李文杰董扬扬褚寒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槲寄生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为槲寄生药材质量一致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2.1×100 mm,1.8 μm);流动相为乙腈(A)-0.5%乙酸水(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 254 nm;柱温 30℃;进样量 3 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 版)》建立槲寄生指纹图谱,标定其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SPSS 26.0 对 14 批不同产地的槲寄生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槲寄生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确定了 14 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 4 号峰为紫丁香苷、9 号峰为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11 批样品的相似度在 0.950 以上,其余 3 批相似度小于 0.950;通过聚类分析将样品聚为 3 类,S5 单独为一类,S12,S7,S9 为一类,其余样品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得到的 4 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732%,其中S5、S10、S3、S11 样品的主成分因子在综合得分位于前四位,整体质量良好.结论:该研究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分离度、精密度、稳定性良好,分析时间短,并且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为槲寄生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槲寄生UPLC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似度评价质量控制

    青椒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研究

    蓝志福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蜗牛酶辅助提取青椒叶总黄酮的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引入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青椒叶总黄酮的蜗牛酶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四元二次回归方程,并利用其对DPPH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来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经过实验验证,在酶解时间 61 min、酶用量 1.8%、pH 5.5 和酶解温度 57℃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青椒叶总黄酮可以被高效地提取,其提取率达到最高,可达26.49 mg·g-1.将实际值与预测值(26.59 mg·g-1)进行比较后发现,其间的相对误差仅为 0.38%,证明该模型呈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自由基清除效果表明青椒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 69.11 mg·L-1 和 163.31 mg·L-1.结论:可以使用响应面法来优化青椒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所提取的青椒叶总黄酮显示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为青椒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青椒叶总黄酮蜗牛酶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抗氧化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当归芍药散作用甾体激素受体治疗糖尿病认知障碍

    李甜甜付新叶晶莹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当归芍药散(danggui-shaoyao-san,DSS)作用甾体激素受体来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认知障碍.方法:以DSS中的当归、白芍、白术、川芎、茯苓、泽泻为研究对象,应用TCMSP数据库筛选出 6 味中药主要化学成分和相应靶点;在OMIM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获取DM认知障碍的相关基因靶点.通过文献和NCBI数据库中检索甾体激素受体与DSS治疗DM认知障碍潜在靶点一起输入STRING平台得到蛋白网络互作图.从PubChem数据库获得化合物的 3D结构,PDB数据库获得甾体激素受体的 3D结构,用AutoDock4.2.6 软件进行分子对接,获取DSS有效成分与甾体激素受体的结合能.结果:获得DSS 47 个有效成分,161 个作用靶点;DM认知障碍 8018 个疾病靶点;DSS治疗DM认知障碍潜在靶点 138 个;甾体激素受体 11 种.对核心靶点蛋白网络互作图分析,筛选出激素受体 α(estrogen receptor α,ER α)、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雌激素受体 β(estrogen receptor β,ER β)等甾体激素受体是DSS治疗DM认知障碍的重要靶点,最后进行分子对接.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研究方法,结果筛选出DSS中主要是儿茶素、薯蓣皂苷元、柚皮素、槲皮素、紫杉叶素、山柰酚等活性成分,作用ER α、GR、AR、PR、ER β等甾体激素受体来防治DM认知障碍.

    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甾体激素受体当归芍药散糖尿病认知障碍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蒲公英的抗胃癌机制

    王静李璐璐王邵宣陶子爱...
    27-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蒲公英抗胃癌的活性成分和主要靶点,探析其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ID、PubChem以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检索蒲公英的潜在活性成分,预测蒲公英潜在的作用靶点.利用OMIM、Genecards、Drugbank数据库检索胃癌相关靶点,将蒲公英作用靶点与胃癌相关靶点进行交集,明确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互作关系,Cytoscape 3.9.1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Network Analyzer分析核心靶点.利用R软件使用Bioconductor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根据Degree值排序,分别取前 4 个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采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获得药物潜在活性成分 65 个,药物靶点 577 个,疾病靶点 1517 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 118 个.经分析得蒲公英中主要活性成分为artemetin、quercetin、luteolin、myricetin、hesperetin、coniferyl aldehyde、esculetin等,蛋白核心靶点为STAT3、SRC、MAPK3、HSP90AA1、PIK3R1、MAPK1、PIK3CA等.GO分析结果获得 2402 条生物过程、91 条细胞组分及 168 条分子功能相关过程通路.KEGG分析获得 163 条KEGG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Degree值前 4 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结合能均低于-5 Kcal·mol-1,表明结合活性较高.结论:蒲公英可通过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发挥抗胃癌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蒲公英的抗胃癌机制提供了依据.

    网络药理学蒲公英胃癌分子对接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探究甘麦大枣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作用机制

    郝胜杰杜雨欣路尚凯黄世杰...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探究甘麦大枣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获取活性成分靶标信息,挖掘GeneCards数据库构建疾病靶点.运用STRING(https://string-db.org/)数据库来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模型,用Cytoscape 3.8.2 可视化分析.采用在线分析平台 DAVID v6.8 对关键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用R包绘制 KEGG信号通路和GO富集分析图.利用AutoDock Vina,Pymol 2.0.1,Openbable3.1.1 等软件完成分子对接.结果:甘麦大枣汤中共有 107 种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柚皮素、异鼠李素等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活性成分,作用于包括STAT3、JUN、TNF、TPT53、AKT1、EGFR在内的 203 个疾病药物治疗的潜在靶点.且广泛富集于TNF、HIF-1 和Toll 样受体的一系列信号通路中,核心活性成分也与核心靶点紧密结合.结论:甘麦大枣汤中黄酮类、三萜类及酚类等成分能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疾病靶点稳定结合,进一步证实了该方剂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官能症、脏躁、抑郁、焦虑等症,这为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中医药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甘麦大枣汤神经官能症

    不同BMI的特发性矮小症患儿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张文慧许峥嵘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特发性矮小症(idiopathic short stature,ISS)患儿在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治疗下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rhGH治疗的IS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 7 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及中国 6~18 岁学龄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超重与肥胖界值,将ISS患儿分为BMI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测定三组患儿治疗前、治疗 3 个月及 6 个月后的身高(height,Ht)、BMI、生长速率(growth velocity,GV)、身高标准差积分(height standard deviation score,HtSD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protein-3,IGFBP-3)、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甲状腺功能及肝功能.结果:三组ISS患儿在rhGH治疗后Ht、GV、HtSDS、IGF-1、IGFBP-3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BMI正常组患儿Ht、GV和HtSDS增长量明显高于超重组及肥胖组(P<0.05),超重组与肥胖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MI正常组患儿在治疗 6 个月后BMI较治疗前增加(P<0.05),而超重组及肥胖组BMI均较前下降(P<0.05).rhGH治疗对FBG、甲状腺功能、肝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rhGH能明显提高ISS患儿的Ht、HtSDS、GV、IGF-1、IGFBP-3 水平,BMI正常的ISS患儿的疗效明显好于超重组及肥胖组,超重及肥胖ISS患儿疗效无明显差异,rhGH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特发性矮小症体重指数重组人生长激素

    厚朴排气合剂灌肠联合肠梗阻导管在小儿非绞窄性肠梗阻中的应用

    孙传玮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联合厚朴排气合剂灌肠在小儿非绞窄性肠梗阻的应用.方法:100 例非绞窄性肠梗阻患儿随机分为一般灌肠组和厚朴排气组各 50 例,一般灌肠组给予温盐水灌肠和肥皂水灌肠治疗;厚朴排气组给予肠梗阻导管联合厚朴排气合剂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情况、腹胀缓解时间、自主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厚朴排气组腹胀缓解时间、自主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短于一般灌肠组(P<0.05);厚朴排气组治疗后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均低于一般灌肠组(P<0.05);厚朴排气组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一般灌肠组(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联合厚朴排气合剂灌肠可以有效缩短小儿非绞窄性肠梗阻腹胀、排气和恢复饮食时间,减轻炎性反应,临床疗效确切.

    非绞窄性肠梗阻厚朴排气合剂灌肠肠梗阻导管儿童

    线粒体代谢组学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进展

    黄星悦秦雪梅刘月涛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粒体是一种将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遗传变异三大基本生命活动形式融于一体的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代谢在细胞代谢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现行的代谢组学多关注于全细胞整体的代谢特征,缺乏对线粒体代谢的特异性反映.因此,针对线粒体的代谢研究十分必要.中医药针对疾病的辨证论治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线粒体代谢也是其重要靶点之一.基于线粒体代谢组学的中医药研究,有助于从线粒体代谢的角度揭示中药在能量代谢网络中的作用机制和靶标.目前,线粒体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和困难,如:线粒体的提取分离、评价和代谢物分析等.该文对线粒体代谢组学分析的现状及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新的研究方向.

    线粒体代谢组学中医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