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业科学
浙江农业科学

孟智启

月刊

0528-9017

zjnykx@126.com

0571-86404055

310021

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浙江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浙江农业科学》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33-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28-9017,创刊于1960年,是全国创办较早的农业科技刊物之一。《浙江农业科学》系“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和方阵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浙江农业科学》主要报道农业科研新成果和新产品、国内外最新实用技术和农业发展动态信息,内容包括粮、棉、果、蔬、油、麻、植保、农业工程、蚕桑、畜禽、微生物以及农药、化肥、农业设施等新产品介绍,园林工程、高产栽培(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等等。 《浙江农业科学》一直坚持高水准办刊,近年来增加了对效益农业的报道,刊物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紧扣效益农业主题、具有较好的导向性。目前开设的栏目有园艺与特产、粮油作物、环资与检测、贮藏与加工、专题与综述、植保技术、畜牧与蚕桑、信息技术、种子专栏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餐厨沼液的液态肥料利用现状与展望

    范贝贝韩国荣潘成杰崔永...
    2219-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厌氧发酵技术是我国餐厨垃圾主要的处理方式。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过程中可以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同时产生大量的沼液,沼液的处理利用制约着餐厨垃圾行业的快速发展。餐厨沼液含有大量对植物生长有利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肥料化利用价值。文章基于已发表的文献,梳理了餐厨沼液及其增值化产品的利用现状,并对餐厨沼液的肥料化利用提出了展望及建议。

    厌氧发酵技术餐厨沼液肥料化

    地膜污染对农田土壤与作物影响及其控制研究

    刘莹常珺枫李陈黄文星...
    2224-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增温保水、除草、节省肥料等作用,但随着地膜覆盖范围的扩大、不合理使用以及残膜回收机制的匮乏,使得大量地膜残留于土壤中,对土壤性状、作物产量及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文章综述了残膜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作物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同时对地膜污染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从政策法规、地膜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地膜污染控制对策,旨在为地膜污染监测、治理提供科学引导和参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地膜污染土壤作物控制措施

    景宁县某废弃铅锌矿周围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来源分析

    陈振华柳丹
    2231-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综合评价废弃矿区周围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该研究以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街道小粗村某历史废弃铅锌矿区周围农田土壤重金属 Cu、Zn、Pb、Cr、As、Ni为研究对象,共设置农田土壤采样点 12 个,采集 0~20 cm和>20~40 cm 土样 24 个。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等级,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污染来源。该地区农田土壤Cu、Zn、Pb、Cr、As、Ni、Cd在 0~20 cm(>20~40 cm)土壤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25。83(24。17)、277。00(317。67)、124。96(147。71)、10。75(20。08)、3。68(10。64)、5。67(7。00)、1。07(0。98)mg·kg-1;其中 Zn、Pb 和 Cd 含量均高于浙江省土壤背景值,Cu、Cr、As和 Ni均低于背景值;以《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筛选值为基准,单因子污染指数表明,Cu、Cr、As、Ni目前处于清洁无污染状态,Zn、Pb 处于轻微污染到轻度污染级别,Cd处于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级别;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结果显示,该地区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指数均值为 2。21,属于中污染级别;主成分分析表明,该地区农田土壤 7 种重金属主要有两个主要来源,因子 1 包含 Cu、Zn、Pb和Cd,主要为人为因素的影响;因子 2 包含 Cr、As、Ni,其主要受成土母质的影响。研究区目前农田主要的污染因素为 Zn、Pb和 Cd,其中以 Cd含量最高,其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要特别注重 Cd污染问题。

    农田重金属污染评价来源分析

    亚热带低丘果园红壤的酸化与紧实化特征研究

    丁利群陈宇航章明奎
    2236-2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衢州市为例,选择 23 个具不同种植时间的亚热带低丘红壤果园,观察了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的 pH值、交换性酸、容重和水分常数,分析了种植年限对土壤酸化和紧实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丘果园红壤表层和亚表层 pH 值分别在 4。86~5。74 和 4。65~5。87,以酸性为主;土壤交换性酸在1。69~5。14 和 1。35~5。62 cmol·kg-1;土壤容重在 1。23~1。38 和 1。32~1。61 g·cm3,亚表层土壤容重明显偏高。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土壤 pH值下降,交换性酸增加,表土容重呈先增加后降低,亚表层容重呈持续增加,相应地土壤总孔隙度呈现明显的下降。研究认为,因长期施用化肥、缺乏深耕,低丘红壤上长期种植果树可导致土壤进一步酸化和亚表层土壤的压实化,影响果园土壤的蓄水性、降水入渗、果树根系的生长及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因此,对种植时间较长的低丘果园有必要实施酸度校治及深耕松土等措施。

    低丘红壤果园种植年限酸化压实

    县域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时空特征演变分析

    孙佩孙欢张栋张驰...
    2239-2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丹江口市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时空特征,为县域耕地可持续发展利用及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基于 2009-2021 年 4 期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构建土地利用转型矩阵、贡献率、耕地变化幅度、速度模型,从显性视角定性定量地揭示耕地数量形态及空间形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9-2021 年丹江口市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形态变化较大,耕地净减少 10 900。73 hm2,减少幅度达 30。16%;分时段而言,丹江口市耕地数量转换在 2017-2021 年的转换面积最大,高达 10 323。43 hm2;丹江口市各乡镇的耕地形态的变化幅度及速度在空间上差异显著,变化幅度集中于丹江口市西部周边的乡镇,而变化速度较大区域主要分布于丹江口市东部及北端区域。2009-2021 年丹江口市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时空特征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差异,对县域耕地利用转型识别和耕地利用的适度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耕地显性转型贡献率丹江口市